回眸香山慈幼院的创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ky128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中国民不聊生,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乱把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1920年10月,一所专门培养孤贫儿童的学校——香山慈幼院诞生。这是北京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治学严谨、师资队伍精干、学生成绩优良、教育制度完善而闻名海内外。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又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更是一所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学校。它有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有资助孤贫子弟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部,还有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所有这些,都是当时最新、最先进的教育制度。创办人熊希龄被喻为“湖南神童”。他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从政前当过老师,后和谭嗣同一起办时务学堂。熊希龄最不能接受的是教育的不平等,当时,各类学校,无论公立、私立,学费大都十分昂贵,贫苦子弟等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1920年10月3日,熊希龄利用官款补助和水灾民捐余额建立的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他是首任院长。1932年,他把自己全部家产共计大洋27.5万多元、白银6.2万两捐给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的设立和建造
  香山慈幼院的前身为 1917年10月设立的北京慈幼局。1917年夏末秋初,直隶、京畿两省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洪水泛滥,决口百处。当时的报纸刊登,“北自张家口,西至西陵房山以西,东至山海关,南抵黄河……盖不有被灾之事”。1.9万个村庄被淹,635万多人无家可归,到处是饥饿的灾民,很多儿童被遗弃……被卖的孩子到处都是,状况令人惨不忍睹。据报载,那场大水让京畿一带瞬间成为泽国,灾民逾500万人。
  当时,熊希龄正好“隐居”在天津,他的寓所被河水吞沒。身为灾民的熊希龄,通过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梁启超和外交总长汪大燮,向当局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的饥民。国会讨论的结果是,如果熊希龄答应出来主持赈灾,此事才可议。本不愿复出的熊希龄深知赈灾时不可待,勉为其难接受。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自从办了赈灾,亲自下灾区查勘,才知道百姓疾苦,他悲叹:“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来并无罪恶,为何遭此惨累呢?”此时熊希龄负责督办京畿水灾河工善后的工作,为了解救更多灾情之中的儿童,他发起成立北京慈幼局。
  北京慈幼局原计划设立5个月,1917年11月,熊希龄以督办的名义聘请英敛之担任慈幼局的局长,负责主持收养灾童的各项工作。慈幼局开办的经费和日常开支,由京畿水灾赈灾联合会筹措的民众捐款提供。之后,慈幼局设立男、女两个收养所收养灾童。一所在二龙路的郑王府花园,收养男童;一所在府右街培根女校旧址,收养女童。当时共收养上千名灾童。
  1918年,洪灾渐渐平息之后,大部分的灾童被父母领回,但仍然有200多名灾童无人认领,无家可归。水灾河工督办处不得不考虑成立一个永久性的场所和机构,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灾童,尽快建立一个慈幼院被提上日程。
  北京香山静宜园有一所学校,名为静宜女子学校,是英敛之、马相伯创办的,熊希龄是捐助人。熊希龄希望以香山静宜园为基址修建慈幼院。静宜园本是清朝皇帝的行宫,虽然八国联军侵华时候遭受破坏,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逊位,但当时末代皇帝仍然居住紫禁城,静宜园仍然是溥仪所有。于是,由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出面和前清皇室内务府商议,将静宜园提供给熊希龄创办慈幼院。
  建院院址的问题解决后,规划建造慈幼院的规模为可以容纳1000人,以便把京畿各地的贫苦孩子招收进来,接受教育。慈幼院工程于1919年2月17日开工,年底,男、女两校竣工。
  建设学校,水电工程尤为重要。首先是水的问题,香山的泉水清洁,可以引用。男校所用之水引自碧云寺的泉源;女校之水引自双清的水源。设计施工几经周折,冬季施工,保证了学校建设的完工。其次是学校用电的问题。那时电力工业极其落后,慈幼院只能自办电厂。该厂设于静宜园大门口南侧,起初购买三四部小型煤油发电机,但电力太小,无法满足慈幼院的电力需求,又购进一部36马力的煤气引擎发电机,接着又加装一部蒸汽机发电,电力问题由此解决。
  初建的慈幼院分为男校、女校。男校位于静宜园东北处,原来是一片空地,有二三百亩,和静宜女子学校相邻,慈幼院的院部也位于此处。男校建有教室13所,宿舍8所,玩具陈列馆1所,音乐馆1所,体育馆1所,幼儿园1所,室内体操馆1所,旱冰场1所,跑马场1所,球场4所,游泳池1座,竞驾池1座,养病室1座,校医诊察房1所,四股(事务股、教育股、保育股、职业股)办公室1所,总管理处1所,儿童图书馆1所,教员宿舍2所,浴室、厕所、食堂等各1所,小家庭1所,饮茶室1所,反省室1所,训话室1所,工场1所,商场1所,农场2所,四村事务所各1所,电话局、邮政局、烹饪室等各1所,市政所、警察厅、市议会、审判所(为学生模拟)等各1所,库房2所。
  女校是已经荒废的清皇室的寝宫,占地四五十亩,在今天香山饭店一带。有教室8所,宿舍4所,教员宿舍1所,浴室、洗衣室、厕所等各1所,食堂、厨房各1所,总管理处1所,会议厅1所,小家庭1所,饮茶室1所,四村事务所1所,邮电分局1所,反省室1所,训话室1所,工场5所,养蚕室1所,商场3所,烹饪室1所,球场2所,音乐教室1所,儿童图书馆1所,警察厅、审判庭(学生模拟)1所。
  男女两校和院部共用的建筑设施还有理化馆1所,图书馆1所,教员图书馆1所,旅馆1所,电灯厂(发电厂)1所,避暑房屋16所,银行、照相馆各1所。男校大门外有一宽阔的运动场,是全校举行运动会的场所。
  1920年秋天,男女校舍和附属设施建设完成后,熊希龄认为,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但就当时的状况来看,已经具备开学的条件。
  香山慈幼院正式开学
  筹措经费早在慈幼院正式开学之前就开始了,一项是开办费,一项是经常费。由政府从水灾河工督办处的款项拨来的12万银圆作为建院专款,拨来53500银圆,作为办院基金;由京畿水灾民众募捐余款之中拨来的64万银圆作为建院专款和办院基金。
  慈幼院建院工程费以及器械设备购置费共用去27万银圆,余下的款项由慈幼院的基金监理刘棣蔚监管。1919年10月15日,河工处由上海购买到小铁床232件,拨交慈幼院使用;1920年,河工处由美国购办的两层西式车床505件,拨交慈幼院使用;1920年7月1日,慈幼局将还滞留的男女灾童和一切物件由北京城区移到香山……购置设备的工作和收录学生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慈幼院的各种设备一部分是新购买的,一部分沿用原慈幼局的。
  1920年2月29日,慈幼院董事会正式成立,会上议定董事会21条章程,规定董事会“以发展教育,筹议进行事宜,及监督本院事务为宗旨”,规定董事会的7条职权,议定行政系统的章程。董事会有百余人,董事会推举赵尔巽为会长,刘若曾、陈汉第为副会长,英敛之、刘棣蔚、张训钦为基金监理,熊希龄为院长。
  按照院章的规定,院长由董事会推举,院长对董事会负责,副院长由院长聘请,熊希龄聘请施今墨为副院长。慈幼院的行政机构由院长、副院长负责组织;设定四个股:事务股、教育股、保育股、职业股。男女两校各设一个总管理处,隶属保育股之下。
  行政机构确定之后,熊希龄就以院长的名义聘请各股的负责人:聘请王在湘为事务股主任,他1919年应邀来京处理慈幼院的创建工作,慈幼院成立之时,他回湖南料理事物,直到1920年12月9日才正式到职;在此期间,聘请方朝桓、何国玺代理事务股主任;聘请肖世钦为教务主任,他曾经留学日本,1920年8月到职;保育股主任一职暂缺,至1921年9月聘戈德登为主任;聘请顾兆麟代理职业股主任。
  1920年七八月间,延聘的教职员工陆续到职50多人,教员多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天津女子师范、保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慈幼院招收的学生“专以孤贫为限”,凡是孤贫儿童欲入院者,必须“有人介绍及其家长请求”,并须在慈幼院驻京董事会事务所报名,经过董事会派员调查属实才能注册。家长还必须有两项保证,才可以入学:第一,入院之后“非有父母的病丧大故,不准请假回家”;第二,“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婚姻,须由院长裁可”。这种保证似乎过于严格,熊希龄院长认为却是必要的,因为那时许多孩子的家庭积有不良习惯,孩子在学校里经过教育和训练,好不容易改掉,随意回家,很容易故态复萌,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关于儿童成年之后的婚姻问题,熊希龄认为应该实行自主,如果父母包办,岂不让孩子遗憾终身,故“须由院长裁可”加以保护。
  从1920年5月正式招生开始,慈幼院从北京、天津、保定、宝坻、涞水等15个县招生,到9月,除了原来收养的200多名,全校又招收学生700多人。在招收过程中,董事会派人调查,所见情形十分悲惨。有一家十几口人只有一件衣服,大家都在被窝里,哪个需要出门,才穿那件衣服;有的人家连一件衣服都没有,用报纸做的衣服蔽体……这类困难家庭的孩子是一定要收录的。还有的家庭只有几个小孩,无父母,由邻居照看,这样的孩子也是必须录取的,所以有不少兄弟姐妹一起被录取的情况。
  关于慈幼院的正式名称,由于建立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因此正式名称定为香山慈幼院。1920年9月1日,入学的学生基本到齐,全院师生准备举行开院典礼。
  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举行隆重的成立典礼和开院仪式。典礼在镇芳楼北侧大礼堂举行。这一天阳光灿烂,风和气爽,满山的红叶映着松柏,展出一幅美景。院内院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寂静的香山变得热闹起来。典礼之前,首先是接待人员引导来宾参观院内各建筑和设备,接着由学生组成的军乐队,穿着醒目的军乐队礼服,迈著整齐的步伐,引导各个年级的学生依次而入。
  这天,参加典礼的男生穿米黄色制服,女生穿深蓝色海军式的制服,队伍颇为壮观。当天参加开院典礼的师生有六七百人,来宾有二三百人,来宾之中有香山慈幼院董事会的董事,有社会名流,有政界显要,还有外宾和记者。典礼于下午15时开始,先由董事会会长赵尔巽致辞,继由熊希龄院长报告创办经过,荷兰公使在典礼上发表演说,称赞香山慈幼院“设备之善,院址之佳,实普及教育之盛举”。
  从此,香山慈幼院便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出现在神州大地,出现在中国教育界。开院一年后,熊希龄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数十位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出谋划策,一起帮助院办教育。
  “勤、谦、俭、恕、仁、义、公、平”是香山慈幼院的校训。该院存世的几十年间,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婴儿园、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职业教育、师范教育,都包含在内。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受到系统的教育,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兴趣,选择不同的技能训练。
  1921年,熊希龄与蔡元培等创办中华教育改进社,委托其研究改进香山慈幼院的教育。1926年,香山慈幼院新的教育宗旨确立:“本院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以植立德智体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宗旨。”1930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科长戴应观到香山慈幼院视察。戴应观称,“这样伟大的规模和这样完美的组织,在中国教育界开了一个新纪元”,并说“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别的地方是不能再得到的,就是在全世界里,也不见得很多”。
  1935年,香山慈幼院举办第一届回家节,数百名毕业学子归校探亲。熊希龄满怀喜悦,特赋诗一首:“不觉光阴十五年,鸳行雁序各翩翩。世间无此家庭大,能有儿孙到四千。……”
  在熊希龄的带领下,香山慈幼院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谱写了灿烂的一章。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1949年至1954年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先后5次到湖南考察指导工作,为湖南人民送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送去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的深切关怀成为湖南人民不断进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本文现将周恩来第五次到湖南,也是他最后一次长沙之行的具体情况作一番历史回顾。  周恩来于兵种奔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情况  周恩来第一次到湖南是1958年4月底。他去广州参加
期刊
广西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峰丛林立,秀美的左江流淌于群峰之中。左江全长约345千米,它的北面是西大明山,西南面为公母山和大青山,东南面为十万大山,河流顺着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左江区域地形复杂,有峰丛、峰林、孤峰等,山峰海拔一般在200米至400米,山岭中溪流密布。部分江段的百米悬崖峭壁上绘制了大量赭红色岩画,这就是左江花山岩画。  左江悠久的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在十几万
期刊
毛泽东告诉世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枪杆子少不了钱袋子做支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红色金融与革命军队相辅相成。  毛泽民——毛泽东的大弟,原本只是韶山冲的一个农民,他在毛泽东引导下投身革命,边工作边学习,从组建中共第一个国家银行、发行苏区统一货币,到长征路上筹钱筹粮、补充红军急需物质,他尽心尽力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成为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临危受命担重任 缺人缺钱难运转  1
期刊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龙州遗产区位于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和响水镇,总面积7837.61公顷,其中遗产区2506.50公顷,缓冲区5331.11公顷,共有16个岩画点,延绵分布在38.2千米左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3个遗产区中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花山申遗”中的民居改造工程是龙州县的重点戏,经过艰苦努力,改造后龙州遗产区的古朴民居与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遗存、生态及民族文化相眏生辉,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翻开珍藏的集邮册,品赏一枚枚建党系列邮票,小小邮票,方寸之中铭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传承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锤镰精神。  红船精神。1921年7月,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船上完成了大会全部议程。1991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的第1枚;2007年
期刊
《中国消防通史》“历代消防大事记”有这样一段记载:“1940年6月30日,附设于广西柳江县第四十兵工厂岩洞内的军政部军械分库火药库因电源短路,起火引爆10余吨炸药,当场炸毙上校专员叶博融以下官兵15人,炸伤96人。1943年4月13日,第四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判决库长杨仲勋死刑,在柳州执行枪决。”  这一段“大事记”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叶博融意外殉难  柳州市鱼峰区政协1990年刊印的《
期刊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都留下酒的影子。作为一种饮食文化,酒已渗透到人们餐饮、庆祝、祭祀、交友等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硝烟弥漫、炮火隆隆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中,酿酒业也从未中断过,特殊背景和复杂环境,让酿酒业呈现出一段与以往历朝历代所不同的发展历程。  抗战全面爆发:酿酒业迅速衰落  民国时期,各地均建有大大小小的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突破日伪军层层封锁,在鲁南、华中地区有一条重要的中共秘密地下交通线,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至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必由之路,肩负着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护送干部等重大使命,微山湖区是这条交通线上的必经之处。  此條交通线起点有两处:一为鲁南抱犊崮抗日根据地;一为华中新四军活动的邳睢铜根据地。之后两条线路在鲁南铁道游击队主要活动区——津浦铁路东侧交汇,再从沙沟附近跨越津浦铁路,到达
期刊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湘桥区)。饶家几代皆为潮州首富,其父饶锷不仅是工商金融界名流,也是知名的考据学家,家学渊源极为深厚,期望儿子将来能效法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所以为他取名“宗颐”。果然,饶宗颐不负众望,自幼年起就广学诸家,博采众长,经史子集、佛典道书、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无所不读,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成年之后,他更是孜孜不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业精六学,才备九
期刊
毛泽东自小上私塾,饱读四书五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谙熟贯通。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中华传统,一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身处世,忧国报国,待亲待师,兄弟相处,亲戚往来,交友待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对国家:忠诚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头条准则,也是我国历代士大夫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民族担当。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具有济世救民的强烈愿望,在读了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