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博融殉难柳州窖埠的历史往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bo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消防通史》“历代消防大事记”有这样一段记载:“1940年6月30日,附设于广西柳江县第四十兵工厂岩洞内的军政部军械分库火药库因电源短路,起火引爆10余吨炸药,当场炸毙上校专员叶博融以下官兵15人,炸伤96人。1943年4月13日,第四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判决库长杨仲勋死刑,在柳州执行枪决。”
  这一段“大事记”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叶博融意外殉难
  柳州市鱼峰区政协1990年刊印的《鱼峰文史(6—7辑)》收录的《五十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内幕》一文记载,1940年6月30日上午10时许,柳州城厢不少居民突然听见从宝塔山(今蟠龙山)方向传来一连串似闷雷的响声。附近一带居民还感觉到伴随着响声,脚下在明显颤动。起初,人们以为是日机丢炸弹,但这天上午马鞍山未挂过防空警报信号灯笼,事后,才知是国民党设于宝塔山与东台山之间的第四十兵工厂内的军政部军械库火药仓发生爆炸。
  关于1940年窑埠军火库大爆炸一事,红色特工吴石的后人对此事也有记载。吴石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时,家从桂林迁到柳州,战区长官部设在柳州窑埠原兵工厂旧址,吴石的家就在厂内山边一座平房内。一天,对面山洞突发烟雾,吴石夫人对山洞的异象没在意,吴石儿女此时已从桂林放假回家。恰巧吴石三弟吴同文从甘肃来柳州住吴石家,见状急说:“情况不对!在甘肃我也经历过,马上要出事,赶快躲一躲。”吴石夫人、儿女和吴同文立即坐车到乐群社避险,车刚到乐群社,就听到一声巨响。当时吴石和张发奎等人在开会,听到巨响,张发奎大叫说:“这一下你家全完了!”吴石泰然说道:“他们已经避开了!”整个山被爆炸的军火库削去一半,吴石家门口一个卫兵被巨石击中头部不幸身亡。
  负责办理此案的第四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调查后得出结论,此次事故本可避免,该军火库少校库长杨仲勋(浙江永嘉人)玩忽职守,对早就发现的事故隐患始终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致酿成重大惨案发生。
  事件的原委是:中日两军桂南会战前夕,为保证前方作战需要,国民政府军政部调拨大批枪械、弹药、被服、药品给桂柳各库贮存。各种弹药进库后,杨仲勋对下属说:“这些东西过一两天就会被领走,不必分类隔离码放了。”结果各种物资混杂乱堆,一放就是七八个月(领走的不足半数)。一位班长发现库内的照明线老化,有几处已严重龟裂破损,向杨报告,建议尽快调换。杨仲勋根本没当一回事,听过就算,直到发现电线短路产生火花,仍然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置若罔闻的去茶楼喝茶,导致悲剧发生。
  这场爆炸,致使第四战区上校专员叶博融等官兵15人死亡。事后,第四战区司令部善待牺牲的官兵,有12名捐躯者被授予抗战烈士称号,遗骸葬在窑埠旁边的蟠龙山下。十二烈士陵园就在司令部后院,张发奎为纪念碑题词,叶博融的军阶最高,群茔中墓碑也最大。作为热血男儿,40岁的叶博融没有牺牲在抗日战争第一线,却倒在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中。
  后人叙写前辈往事
  移居美国的华文作家孔捷生是叶博融的外孙,1989年,他在《今天》文学杂志120期发表《龙城山鬼》文,《陌上美国》公众号在2021年2月5日转载该文与叶博融相关的部分。该文叙述了孔捷生的外祖父、第四战区上校专员叶博融1940年在柳州窑埠因军火库爆炸牺牲,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安置叶博融烈士遗属在窑埠小学教学的历史往事。
  1900年出生于台山寒门的叶博融,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学院,作为优秀生,叶博融的毕业证书由校长司徒雷登亲自颁发。1925年,叶博融成婚,次年长女出生,尔后叶博融被台山师范学校聘为校长。任校长约两年,叶博融便离职远赴美国游学,住在旧金山长兄家里。游学结束后,归来的叶博融应聘进入广州市政府工作。1935年,叶博融调任琼崖绥靖公署专员,大半年后又被调回广州市政府。1937年8月起,广州开始遭到日军的轰炸,叶博融是国民政府公职人员,他没有随家逃难,而是奔赴珠海抗日,奋战在打响华南抗战第一枪的前线。日军于1938年2月登陆珠海,遭到叶博融所在的唐家湾守备队顽强阻击;10月,广州沦陷,叶博融仍在唐家湾一线打游击。1939年,叶博融调到韶关第四战区司令部,與家人团聚时为第四战区上校军官,战争已经将一介书生改造成一名战士。
  1940年初,叶博融随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从韶关迁至柳州的窑埠,不久即发生弹药库爆炸事件。爆炸发生时,叶博融从司令部赶到现场,爆炸如滚雷般连续不断。英勇的叶博融遇险不躲,指挥军民疏散,一波强烈爆炸导致山体滑坡,叶博融不幸被飞迸的岩石击穿颅骨。该事件的幸存者都深深记得叶博融屹立于硝烟中的身影,说若非这位军官临危不惧指挥疏散,死难人数将不堪设想。
  叶博融牺牲后,第四战区用铁皮公文箱寄回他的遗物,里面仅有换洗衣服和书刊,毫无分文。国家正值艰难时世,国民政府仅能发给遗孀1000元法币抚恤金。叶博融的妻子遭逢此突发变故,虽悲痛万分,但表现出中华女性的坚韧品质,靠摆摊卖衣及挑担沿街叫卖红薯、芋头,维系一家生计。
  1941年,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得知烈士子女的艰难生活状况,由司令部发公函,安排叶博融的孩子到第四战区创办的韶关志锐中学(含附属小学)就读,烈士遗孤的学费与生活费全免。1943年,叶博融的长女(即孔捷生的母亲)初中毕业。此时国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张发奎将数十名第四战区烈士遗孤、原粤军第四军遗属及无家可归的志锐学生接来柳州逐一面谈,询问有何愿望。叶博融的长女说想继续升学,张发奎面有难色。第四战区司令部只能在花名册增添她为准尉附员,分配到柳州中正小学教书,领取微薄津贴,勉强温饱。
  张发奎从志锐中学接来的学生中有一名男生,他是沦陷区难童。韶关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收容的孩子即使能考上志锐中学,亦因名额所限,须由张发奎亲自挑选入校,这名男生就在其中。男生性格很活跃,在韶关就跟着演剧七队当小演员,之后跟随演剧队继续宣传抗日。
  一年后,这名男生和演剧队来到桂林,途中到柳州探望志锐同学,住在司令部附近的窑埠实验小学。窑埠实验小学由第四战区设立,财政归柳江县政府管辖,主要招收第四战区军部子弟。张发奎养女张丽芳、养子张威立,参谋长吴石、副参谋长陈宝仓的女儿都在这所小学就读。此时有一教师职位空缺,直属军部的校方希望这名男生留下任教,校长郑黎亚(特支成员)写信给演剧七队队长吴荻舟(中共地下党)要求留人,这名男生由此和柳州结缘。之后,他与孔捷生母亲在志锐中学相识,后又一起在窑埠一带教学,由此相爱。
  孔捷生父亲在窑埠实验小学教书仅一年,张发奎就点名他及几个志锐同学去投考中央军校桂林第六分校,这原本就是张发奎当初在儿童教养院挑选这些难童的初衷。孔捷生父亲考上军校,修步兵课程,然而刚到桂林不久,日军就发动“一号作战”,中国军队不得不实施湘桂大撤退,桂林、柳州相继沦陷,孔捷生父亲随军校撤到百色,第四战区司令部转移到六寨。
  1944年11月桂柳会战,桂林、柳州相继失守,孔捷生母亲那时18岁,带着一群小学生跋山涉水逃到贵州惠水,日军追至贵州独山,孔捷生母亲和学生又转徙安顺。叶博融的遗骸一直葬在窑埠。抗战胜利之初,孔捷生父亲即接通知,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已取消,学员到重庆中央军校重新入学。孔捷生父亲写信给张发奎,要求退学回广州教书。抗战胜利后,孔捷生父母团圆。1948年,叶博融的家人才重返柳州,将其骸骨火化后带回广东。
其他文献
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来,抗战红色老歌随着纪念活动的开展火热全国,再次唱响大江南北,譬如《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等等,让人们回忆起抗战中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忆起新四军、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顽强拼搏的飒爽英姿,光辉形象,特别是那首《在太行山上》,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路军在太行山艰苦卓绝,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抗战英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中华人民的抗日决心,增强了民族抗
期刊
蒋介石与李宗仁同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在1920年代中后期,蒋介石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宗仁则是北伐名将、新桂系“一号人物”,雄踞广西一隅。正因如此,当时面对各方力量难以驾驭的蒋介石曾为了笼络人心,拉拢桂系力量,主动“示好”,向李宗仁抛出橄榄枝,与他交换兰谱,结拜兄弟。后来,两人在长达20多年的共事岁月中,这段“手足之情”中隐藏的利害关系、派系斗争逐渐显露出来,两人之间
期刊
1942年初春,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占区的广大人民与侵略者进行着血与火的生死搏斗。2月17日,冀东军区副司员包森率领八路军第十三团一营一部及特务连与日军遭遇。包森指挥战士们击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攻势,突然一颗子弹击中包森的胸部,这位坚强的抗日英雄身受重伤,仍坚持用手捂着流血的胸口指挥战斗,直至昏迷过去。听说司令员负了伤,许多战士围上来,大家同声呼唤,包森才慢慢地睁开双眼,看看身旁这些生死
期刊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在安徽青龙厂被错杀,至今已经80多年了。鄂豫皖革命老区人民至今仍十分怀念这位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党委书记、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等职,并曾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大功的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  走上革命道路  1907年8月,河南光山县(今属新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有个孩子出生了,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学习党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程,启迪人生思想,激越初心使命。本刊将钩沉历史,精益求精,奉献出更多精彩的党史故事,与读者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鉴往以知未来。  本期刊登的一个个党史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众多优秀人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为祖国独立、为人民解放浴血牺牲、英勇奋斗的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1949年至1954年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先后5次到湖南考察指导工作,为湖南人民送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送去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的深切关怀成为湖南人民不断进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本文现将周恩来第五次到湖南,也是他最后一次长沙之行的具体情况作一番历史回顾。  周恩来于兵种奔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情况  周恩来第一次到湖南是1958年4月底。他去广州参加
期刊
广西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峰丛林立,秀美的左江流淌于群峰之中。左江全长约345千米,它的北面是西大明山,西南面为公母山和大青山,东南面为十万大山,河流顺着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左江区域地形复杂,有峰丛、峰林、孤峰等,山峰海拔一般在200米至400米,山岭中溪流密布。部分江段的百米悬崖峭壁上绘制了大量赭红色岩画,这就是左江花山岩画。  左江悠久的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在十几万
期刊
毛泽东告诉世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枪杆子少不了钱袋子做支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红色金融与革命军队相辅相成。  毛泽民——毛泽东的大弟,原本只是韶山冲的一个农民,他在毛泽东引导下投身革命,边工作边学习,从组建中共第一个国家银行、发行苏区统一货币,到长征路上筹钱筹粮、补充红军急需物质,他尽心尽力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成为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临危受命担重任 缺人缺钱难运转  1
期刊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龙州遗产区位于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和响水镇,总面积7837.61公顷,其中遗产区2506.50公顷,缓冲区5331.11公顷,共有16个岩画点,延绵分布在38.2千米左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3个遗产区中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花山申遗”中的民居改造工程是龙州县的重点戏,经过艰苦努力,改造后龙州遗产区的古朴民居与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遗存、生态及民族文化相眏生辉,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翻开珍藏的集邮册,品赏一枚枚建党系列邮票,小小邮票,方寸之中铭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传承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锤镰精神。  红船精神。1921年7月,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船上完成了大会全部议程。1991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的第1枚;2007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