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饶宗颐的“北流缘”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湘桥区)。饶家几代皆为潮州首富,其父饶锷不仅是工商金融界名流,也是知名的考据学家,家学渊源极为深厚,期望儿子将来能效法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所以为他取名“宗颐”。果然,饶宗颐不负众望,自幼年起就广学诸家,博采众长,经史子集、佛典道书、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无所不读,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成年之后,他更是孜孜不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业精六学,才备九能”,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至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人们将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先生说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师”。金庸先生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文化巨匠,為中国文化复兴与东学西渐作出重要贡献。
  2011年,94岁的饶宗颐当选为研究金石篆刻的百年文人艺术社团——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闻名海内外的“天下第一社”,终于在启功社长仙逝6年之后有了新的掌门人。同年,鉴于饶宗颐的名气和贡献,经国际天文联盟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2014年,由岳麓书院和凤凰卫视及凤凰网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把最高规格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颁给97岁的饶宗颐先生,颁奖词赞誉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国学泰斗年轻时就与广西北流结下不解之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时光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的饶宗颐避回潮州揭阳,受当地县长之聘,出任揭阳县文献委员会主任,从事学术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工作,并被委任为县民众教育馆副馆长,开展宣传抗战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文化活动。1943年秋,揭阳局势恶化,饶宗颐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好友郑师许(沛霖),当时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抗战期间迁徙桂林,以下简称无锡国专)任教授,便向代理校长冯振推荐饶宗颐到无锡国专任教。那时,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出任无锡国专校董会董事长,李任仁、黄绍竑、梁漱溟等为校董,他们大力支持该校在桂林东郊穿山村置地建新校舍。冯振校长求贤若渴,想方设法聘请学界名流来校任教讲学,如梁漱溟、钱仲联、向培良、周谷城、田汉、阎宗临、俞瑞徵、万仲文、蒋庭曜、王桐荪、吕集义、陈千钧等,对饶宗颐这样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当然是求之不得。这样,饶宗颐应聘到桂林无锡国专任教。
  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湖南相继陷落。衡阳之战后,敌军直逼广西省会桂林,桂林全市实行紧急大疏散。饶宗颐等师生逃难蒙山,9月初,学校在文尔村复课;当年底,蒙山沦陷后,又避入大瑶山。之后,无锡国专的冯振、饶宗颐等师生们颠沛流离,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险,于1945年4月再次来到冯振校长家乡北流县山围村落脚。
  山围村坐落于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南麓,是北流东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938年6月,无锡国专就曾在战火烽烟中南迁到此办学。这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清水秀,雨水充沛,安谧宁静,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对久经战乱流离的国专师生来说,此处是读书修业十分难得的好地方。复课后,冯振借用磐石高小的校舍上课,冯家沙梨园的小院房屋和藏书楼成为教授的居室,花厅作为校务办公议事和教授备课之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同甘苦、共患难,难中施教,苦中求学,每天照样是书声琅琅,弦歌不断。
  饶宗颐主要为学生讲授《文字学》和《历代散文》两门课程。没有现成的课本,古文字学课程不好讲授,饶宗颐便以《说文解字》为蓝本编写教材,把古文字知识逐一讲解,力求深透。他讲解词义,清楚明了,举出许多案例,帮助学生触类旁通;还时常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饶宗颐才华横溢,气质高雅,知识渊博,思维敏锐,学问功底扎实,上课生动活泼,总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教学之余,饶宗颐每天坚持读书阅报、写诗填词、研习书画,对北流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很感兴趣,游览访问勾漏洞、桃源洞、大容山、望夫山、圭江、登龙桥、景苏楼、得月亭、苏东坡先生舣筏处、磐石山等景点。一天,饶宗颐和友人来到北流城西十里许。这里高崖峡谷,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距离不过30步,形势十分险要,是古代中原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要冲,因其瘴疠尤多,故俗称“鬼门关”。饶宗颐行游至此,有感于此地之名,联想到近几个月的险恶经历,竟觉豁然开朗,周遭的凶险似乎也如同这有名无实的鬼门关一般化为乌有。于是,他吟唱了一首肃杀中洋溢着生机的诗《鬼门关》:
  此关何曾远,到处好江山。
  风威寒日瘦,篱菊尚娇颜。
  饶宗颐在无锡国专度过其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在北流山围这个小山村里迎来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无条件投降,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北流后,避难在山围村的无锡国专师生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他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尽情庆祝胜利。饱尝战乱痛苦的教授更是喜极而泣,纷纷吟诗咏赋欢呼胜利。著名书法家、古典文学教授蒋庭曜(字石渠)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赋诗一首《山围闻日寇投降》:
  投荒经八载,两度到山围。
  逐贼无消息,传经徒是非。
  忽闻倭屈膝,喜极泪沾衣。
  准拟东归日,草长莺乱飞。
  饶宗颐大喜过望,挥毫泼墨,写下《九月三日》一诗:
  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以来恨始平。
  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   饶宗颐在山围期间,与巨赞法师来往甚多。法师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苏江阴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在杭州灵隐寺出家,精研三藏,博通二乘,佛学造诣很高,对古文和古诗词等也有深研,是著名的大德高僧。冯振校长非常钦佩法师的品德和才学,便从桂平西山聘请他到校教授古文和诗词选。饶宗颐常常与法师磋商学问,吟诗论画,探究佛学,彼此结下深情厚谊。
  1945年10月10日,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国庆节。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是登高望远观景的好日子,饶宗颐、蒋庭曜两位教授与巨赞法师相约到学校附近的磐石山游览。磐石山在山围村南面,铁炉村之东,旧志书这样记载:“平畴中屹然孤峙三峰,耸秀四面,石壁陡绝。东面稍低,阀径而入,可容数百家。咸丰年间,乡人叠石为城,避乱其中,名曰磐石寨。”1935年,著名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应邀到此游览写生,留下不少珍贵的诗书画作品。
  饶宗颐一行游览到山前,健步登上海拔450多米的山顶,心旷神怡,极目远眺,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欣喜之余,饶宗颐赋《登磐石山同巨赞上人》:
  亭亭磐石山,娲皇昔所捐。
  其下临清流,独立得天全。
  崭新日月明,特地出坤乾。
  壮哉南方强,曾经百炼坚。
  仰攀若顶天,我意欲无前。
  俯视万人家,原畴何田田。
  佳节近重阳,吹帽秋风颠。
  清谈心无义,独喜僧皎然。
  二年客桂东,与山久结缘。
  此石尚玲珑,山公所心传。
  何当江南去,载将入画船。
  巨赞法师满怀喜悦,即用饶宗颐诗韵作《一九四五年国庆登北流山围之磐石山》一首唱和:
  避寇入山围,游观尔已捐。
  匈奴忽解甲,金瓯缺复全。
  登高一舒啸,慷慨动坤乾。
  崩榛纷塞路,荒寨壁尚坚。
  乱离信已久,远溯卅年前。
  今当时命改,生意满园田。
  饶子饶清趣,当风喜欲颠。
  新诗效敕勒,警句共冁然。
  蒋子勤掇拾,情深木石缘。
  二生亦矫健,绝尘道可传。
  会当倩画笔,描写付归船。
  在北流期间,饶宗颐还成就一件大事,就是将自己从桂林大疏散到北流避难途中所写诗篇“录而存之,都为一卷”,完成其人生中极为重要的第一部诗集——《瑶山诗草》。这是一部“出自肺肠,入人肝脾”(钱仲联语)的不朽篇章。1945年重阳节那天,饶宗颐在山围完成诗集自序,写道:“去夏桂林告警,予西奔蒙山,其冬敌复陷蒙,遂乃窜迹荒村。托微命于芦中,类寄食于漂渚。曾两度入大瑶山,攀十丈之大藤,观百围之柚木,霏霏承宇之云,凄凄慕类之麇,正则小山所嗟叹憭栗者,时或遘之。以东西南北之人,践坱轧罔沕之境。干戈未息,忧患方滋。其殆天意,遣我奔逃,俾雕锼以宣其所不得已……今重光河狱,一洗兵尘,此戋戋者,皆危苦之词,宜捐弃而勿道;然而他乡役,诚不可忘,烧烛竹窗,如温旧梦,敝帚自珍,亦何妨焉。一九四五年乙酉重阳饶宗颐识于北流山围。”之后,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题写书名,一代词宗、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詹安泰等为诗集题词。随后,《瑶山诗草》正式刊行。
  在這部集子里,诗人把从大瑶山赴北流途中写下的《黄村》《武林口》《大安镇水涨》《宿七里村》,在北流期间创作的《勾漏洞仿孟郊体》《桃源洞》《鬼门关》《九月三日》《题北流江亭用李文饶韵》《访东坡系舟处,即用其至梧示子由韵》《寄题牛矢山房课子图为简又文》《登磐石山同巨赞上人》等12首诗编成《北流集》附录其中,体现了诗人与北流的不解情缘。他后来回忆说:“这段生活值得留念。”
  抗战胜利后,国专复校无锡势在必行。1946年3月,师生们在冯振校长带领下,由北流山围经容县、梧州乘船东下广州,6月乘海轮经香港至上海,再转到无锡原校址复课,结束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巨赞法师回到杭州灵隐寺,饶宗颐则东下广州,后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
  饶宗颐虽然多年定居香港,但他与北流的情缘一直未了,对生活近一年的故地十分难舍。2004年暮秋,饶宗颐离开北流将近60年,已经是米寿老人,他精心创作了一幅以勾漏桃源诸洞胜景为题材的国画,在题款中深情地写道,“抗战胜利之年,余执教国专,寓广西北流,历览勾漏桃源诸洞之胜,有诗记之。顷追写其景,犹梦中事也。甲申秋杪,选堂,八十有八”,充分表达了这位一代通儒对北流难舍的眷恋和款款深情。
  “临水谁相送,望乡可当还。”岁月虽已远去,历史却难以忘怀。饶宗颐不会忘却北流,北流的人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位国学巨擘,珍惜他在北流留下的文化瑰宝!
其他文献
1939年6月24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在安徽青龙厂被错杀,至今已经80多年了。鄂豫皖革命老区人民至今仍十分怀念这位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党委书记、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等职,并曾在抗日战争中立过大功的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  走上革命道路  1907年8月,河南光山县(今属新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有个孩子出生了,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学习党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程,启迪人生思想,激越初心使命。本刊将钩沉历史,精益求精,奉献出更多精彩的党史故事,与读者一起感悟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鉴往以知未来。  本期刊登的一个个党史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众多优秀人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为祖国独立、为人民解放浴血牺牲、英勇奋斗的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1949年至1954年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先后5次到湖南考察指导工作,为湖南人民送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送去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的深切关怀成为湖南人民不断进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本文现将周恩来第五次到湖南,也是他最后一次长沙之行的具体情况作一番历史回顾。  周恩来于兵种奔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情况  周恩来第一次到湖南是1958年4月底。他去广州参加
期刊
广西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峰丛林立,秀美的左江流淌于群峰之中。左江全长约345千米,它的北面是西大明山,西南面为公母山和大青山,东南面为十万大山,河流顺着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左江区域地形复杂,有峰丛、峰林、孤峰等,山峰海拔一般在200米至400米,山岭中溪流密布。部分江段的百米悬崖峭壁上绘制了大量赭红色岩画,这就是左江花山岩画。  左江悠久的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在十几万
期刊
毛泽东告诉世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枪杆子少不了钱袋子做支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红色金融与革命军队相辅相成。  毛泽民——毛泽东的大弟,原本只是韶山冲的一个农民,他在毛泽东引导下投身革命,边工作边学习,从组建中共第一个国家银行、发行苏区统一货币,到长征路上筹钱筹粮、补充红军急需物质,他尽心尽力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成为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临危受命担重任 缺人缺钱难运转  1
期刊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龙州遗产区位于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和响水镇,总面积7837.61公顷,其中遗产区2506.50公顷,缓冲区5331.11公顷,共有16个岩画点,延绵分布在38.2千米左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3个遗产区中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花山申遗”中的民居改造工程是龙州县的重点戏,经过艰苦努力,改造后龙州遗产区的古朴民居与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遗存、生态及民族文化相眏生辉,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翻开珍藏的集邮册,品赏一枚枚建党系列邮票,小小邮票,方寸之中铭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传承了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锤镰精神。  红船精神。1921年7月,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船上完成了大会全部议程。1991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的第1枚;2007年
期刊
《中国消防通史》“历代消防大事记”有这样一段记载:“1940年6月30日,附设于广西柳江县第四十兵工厂岩洞内的军政部军械分库火药库因电源短路,起火引爆10余吨炸药,当场炸毙上校专员叶博融以下官兵15人,炸伤96人。1943年4月13日,第四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判决库长杨仲勋死刑,在柳州执行枪决。”  这一段“大事记”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叶博融意外殉难  柳州市鱼峰区政协1990年刊印的《
期刊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都留下酒的影子。作为一种饮食文化,酒已渗透到人们餐饮、庆祝、祭祀、交友等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硝烟弥漫、炮火隆隆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中,酿酒业也从未中断过,特殊背景和复杂环境,让酿酒业呈现出一段与以往历朝历代所不同的发展历程。  抗战全面爆发:酿酒业迅速衰落  民国时期,各地均建有大大小小的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突破日伪军层层封锁,在鲁南、华中地区有一条重要的中共秘密地下交通线,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至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必由之路,肩负着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护送干部等重大使命,微山湖区是这条交通线上的必经之处。  此條交通线起点有两处:一为鲁南抱犊崮抗日根据地;一为华中新四军活动的邳睢铜根据地。之后两条线路在鲁南铁道游击队主要活动区——津浦铁路东侧交汇,再从沙沟附近跨越津浦铁路,到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