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c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明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自由商人)的扩大,手工业工人及雇佣关系的出现,到了明中叶,思想上开始开明、活跃,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广泛深远影响的科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如汤显祖(1550—1616)及其“玉茗堂四梦”、徐霞客(1587—1641)及其游记(也是地理学著作)、宋应星(1587—约1666)及其《天工开物》、徐光启(1562—1633)及其《农政全书》。其中,李时珍(1518—1593)及其《本草纲目》的出现,在科学史上、文化史上都有重大意义。
  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医药世家,官楚王府奉祠正,其父李言闻曾任太医院吏目,著有《四珍发明》等。李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后经乡试三次落榜,遂决定继承家学,以医为业,同时确立了自己宏大的学术理想。李时珍博览前代医典及文化经典,实地调查,广泛收集验方,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继承和总结前代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撰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关于李时珍的生平事迹,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中的记述最为生动形象,从中颇见“药圣”的性情、追求: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观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李时珍“中国博物学中的无冕之王”,称《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本草纲目》对医药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甚至食品、酿造等学科和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四·酒》(卷二十五)中分别就酒、米酒、烧酒、葡萄酒加以讨论,先总论,后分说,纲目清晰,层次分明。
  李时珍引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说:“《本草》已著酒名,《素问》亦有酒浆,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依照此说法,酒在中国的起源是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远早于大禹时代,其历史至少也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时间。《本草纲目·谷部四·酒》在充分吸收前代丰富的酒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对酒的产生、名称、酿制、功用等做了总体的介绍。
  时珍曰:按许氏《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一说:酒字篆文,象酒在卣中之状。《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浓曰“醇”,薄曰“醨”;重酿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
  不仅是名称,可以用来酿酒的材料也有很多种类:“酒有秫、黍、粳、糯、粟、曲、蜜、葡萄等色。”此外,还有大量的中草药如地黄、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等,“皆可和酿作酒,俱各有方”,都可以用作酒材,各有各的酿造之法。仅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用酒,就有醇酒、春酒、白酒、清酒、美酒、糟下酒、粳酒、秫黍酒、葡萄酒、地黄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社坛余胙酒等。
  对米酒特别是对用谷物添加草药酿造、或用米酒与草药调制而成的药酒及其功用的讨论,是《本草纲目·谷部四·酒》的重点。《本草纲目·菜部一·五辛菜》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饮柏叶酒,吃五辛菜,有驱邪除病的作用。李时珍引苏恭《唐本草》说:“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李时珍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酒与药的关系,他重申陶弘景《名医别录》中米酒可以“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的观点,认为不同的药酒有不同的功效,或“壮筋骨”、“健腰脚”,或“补虚弱,通血脉”、“止诸痛”,或“消愁遣兴”、“清心畅意”等。除了辑录《齐民要术》、《千金方》、《圣惠方》等著名配方药酒之外,他特别提到糟底酒、老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笋节中酒、东阳酒这六种酒有明显的药疗作用,予以特别推荐。接着又在“附诸酒药方”中附列了六十九种米酒,如屠苏酒、五加皮酒、天门冬酒、地黄酒、当归酒、菖蒲酒、茯苓酒、菊花酒、枸杞酒、桑葚酒、蓼酒、松液酒、竹叶酒等等,二者加起来一共是七十五种药酒,包括配方、酿制、用法、主治等,认为常饮“壮筋骨”、“健腰脚”、“补虚弱,通血脉”、“止诸痛”、“清心畅意”。这些药酒绝大多数配方科学,制作方便,至今仍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被老百姓广泛接受。
  酒是用粮食、水果或动物乳汁等发酵制成的含有酒精的饮料。在酿制工艺上,可以分为非蒸馏酒与蒸馏酒两大类。李时珍记述的蒸馏酒酿造方法如下:“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蒸馏的方法,就是加热液体使之变成蒸汽,再使蒸汽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完全除去其中的杂质。通过蒸馏法获取的烧酒,既无杂质,颜色清亮,纯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容易长久保存,因其“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所以又有“火酒”之称。因为酒精度高,许多中药的芳香成分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而提高。烧酒的发明,在酿酒史上是具有革命性质的,烧酒所具有的特点也是米酒不能比的。李时珍认为,“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因为烧酒酒精度数高,虽有特殊的疗效,也不能过量饮,李时珍明确说:“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
  葡萄酒产自西域,属于典型的外来酒,酿酒的主要原料是葡萄,亦产自西域。《神农本草经·上经·草》说:葡萄“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葡萄的保健药疗作用明显,自然发酵可以获得葡萄酒:“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也。”用蒸馏的方法同样可以获得葡萄酒,而且可以长久地保存,《本草纲目·谷部四·酒》中这一节记述引人瞩目:“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记述中说用蒸馏法酿造的葡萄酒,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消痰破癖”的药疗作用,却也“大热大毒,甚于烧酒”,所以李时珍提醒说:“北人习而不觉,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   《本草纲目》属于不可复制的巨制,汇辑的资料浩繁。对于李时珍来说,如何采录、采录多少合适,确实是一个不能不慎重对待的问题。以李时珍关于酒的概述文字为例,可见其良苦用心。例如,宋人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卷二十“酒”条文字如下:
  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药曲酒、鹿头酒、羔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于官务中,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饮家惟取其味,不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慎欤?
  汉赐丞相上樽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者。今入药佐使,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古人造曲未见入诸药,合和者如此,则功力和厚,皆胜余酒。今人又以麦糵造者,盖止是醴尔,非酒也。《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糵。”酒则须用曲,醴故用糵,盖酒与醴,其气味甚相辽,治疗岂不殊也?
  李时珍在引用时有一些改变。一是内容上《本草纲目·谷部四·酒》删了“好酒”一项。二是诸酒排序上发生了变化,《本草衍义》作“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本草纲目》作“醇酒、春酒、白酒、清酒、美酒、糟下酒、粳酒、秫黍酒、葡萄酒、地黄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社壇余胙酒”。三是文字有增减或改变,《本草纲目》作“酒则用曲,醴则用糵,气味甚相辽。”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做了说明,“诸家本草,重复者删去,疑误者辨正,采其精华”,不只是为了文字上的简洁,“采其精华”才是目的,这也是李时珍广泛利用前代典籍、编撰《本草纲目》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草纲目》一经刊刻便风行于世。现存最早版本,是万历十八年(1590)出版商胡承龙在金陵(今南京)首刻,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完,简称“金陵本”,未及面世,李时珍去世。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一月《进〈本草纲目〉疏》中说:其父“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就在李建元上疏这年,《本草纲目》全部出版,距离李时珍去世已经三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相继有江西本(夏良心序)、湖北本刊行(董其昌序)。到明末,《本草纲目》版本已多达七种。之后,又不断有新版本问世,到目前已达三十余种,这在古籍刊刻史上是不多见的,可见其广泛影响和受欢迎的程度。
其他文献
金有景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先生是义乌人,我是他的浙江同乡温州人,他长我十几岁。金先生1951年高中肄业参军,在浙江军区机关工作,自学俄语、英语。学习俄语的过程中得到梁达先生和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与丁声树先生的关注,1954年从部队直接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在为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毕业生开设的补课班学习,后分配到方言组,得到丁先生的直接指导。丁先生虽非金先生业师,却情
黎锦明(1905—1999年),著名作家,黎氏八骏之一,排行第六,湖南湘潭人,从事教育和文學创作三十余年,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曾在湘潭大学任教。  1927年至1937年,黎锦明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创作和出版了短篇小说十部、中编小说六部。他著述丰富,还翻译“世界名著”等十余部。1930年参加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郭沫若联系较多。鲁迅的日记中十多次记下他的事,并
师觉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作为印度汉学家的这部著作,是从与法国学术的亲密接触中开始的。他早年负笈巴黎,师从列维、伯希和、马伯乐等,显然就是法国汉学的传人后进。这样一种学术史现象无疑是非常有趣的,即东方学术之发源竟然要辗转至欧洲,然后才能开启东方学术的现代传统。有意思的是,这种学脉并未仅此而止。季羡林接续了这种流动中的学术史,或者我们可谓之为“侨易汉学
相差仅一岁  在当今裱画行当里,刘金涛早就是一个有知名度的人物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大家傅抱石就将刘金涛推为当代裱画界的“二刘”之一,“南有刘定之,北有刘金涛”。虽然不断有人称他为大师,而作为裱画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也只有刘金涛一人。但是在我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裱画师傅。  三十年前,我因揭裱《百美图》册页,来到刘金涛家中。他早就听说我在征集当代美术家的自画像,并表
对话嘉宾:  著名科幻作家、四大科幻天王之一、星云奖得主 韩松  古典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谷卿  新锐女性作家、《上山》作者 吟光  对话时间:2020年1月11日  对话场地: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三联书店  谷卿: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这部名为《上山》的小说,大家可能也熟悉徐皓峰的武侠小说《道士下山》,一下一上,很有意味。下山是一个开始,从隔绝尘世的空间走到人间,寓意着迎来非常多的可能。上山则
傅光明先生的新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是一部奇书。我说它“奇”,倒也不是指它内容有什么特别,而是指它的书写形式。最初,它是一份学术采访——一个正在撰写《老舍传》的著作者向另一位童年时代与老舍(舒公公)和赵清阁(赵姨)有过交往、后来又一度成为赵清阁忘年交的美国作家(韩秀)请教有关传记的细节;一个虚心请教,一个坦率相告,如此而已。这两位通信人都是文字工作者,他们的交流是用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进
今年3月的一个星期日在王子镇的迷宫书店里看到一部本雅明的新传记,由普林斯顿大学和MIT大学的两位本雅明专家艾兰德(Howard Eiland)和杰宁斯(Michael Jennings)执笔,七百页的篇幅既详尽透彻地涵括了本雅明的各种思想理路,也娓娓地叙述了这位德国思想家充满悲情的一生,然而最为令人伤怀的则是本雅明的俄国之恋──他的娜娜之歌。再读本雅明本人为他的1925-1926年莫斯科之行所写的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奇观,从伊利湖奔涌而来的河水,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冲下落差高达五十米的悬崖,形成宽度超过一千米的巨大水帘,激起数十丈的雨雾,飞沫四溅,白绫悬空,天光云影,七色缤纷,彩虹贯日,横亘其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  “尼亚加拉”一词的读音来自印第安人,意为“雷神之水”,崇拜和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印第安人将瀑
1931年,衡山聂氏出《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年谱主人崇德老人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纪芬生于咸丰二年(1852),这部年谱是她的八十岁自述,也是一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名门女性视角下社会生活礼俗变迁的口述实录。文中记载了曾国藩规定子女婚嫁资费限二百金之事,被当时人据以赞誉文正公“持躬之俭、治家之严”。1932年,《兴华》及《纺织周刊》等先后刊载的曾纪芬《廉俭救国说》,更为详细记录了二百金奁资使用情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生于1077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1148年。年七十二。官至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其晚年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的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侍郎,曾叔祖叶清臣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母亲晁氏为“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