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得其人其词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生于1077年,即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卒于1148年。年七十二。官至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其晚年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卞山石林谷,以读书、吟咏为乐,自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叶梦得的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侍郎,曾叔祖叶清臣也是北宋一代名臣,母亲晁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之妹。或许正是良好的家世造就了叶梦得这位神童兼学癖。史书载,叶梦得“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叶梦得二十岁时就登进士第,调丹徒尉。此时的叶梦得已展现出其文学上的天赋,写得一手好词。不过,其此时的文风偏于婉约。
  “诗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叶梦得更是受到垂青,调入京师,官拜翰林学士。然而,正是这一时期,因其与主和派的当权丞相蔡京交往密切而备受诟病。不过,他很快就向世人证明,自己虽与蔡京走得很近,但多是文人间的诗书唱和,他是坚定的主战派。在朝廷上,他曾与蔡京争得面红耳赤,亦曾对宦官童贯进行弹劾。然而,北宋王室气数已尽,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开封府,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宋室被迫南渡。显然,亡国之恨对叶梦得的打击是很大的。自此,他的词风陡转,由婉约转豪放,开始广泛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成为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词风变异的先导者,开拓了南宋初年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呈现英雄气、狂气、逸气。明人毛晋称其词“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此時的叶梦得已官拜尚书左丞、江东安抚制置大使等要职,依旧主战。然朝廷却一味向敌妥协求和,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也就是叶梦得虚年五十九岁时,对朝廷彻底失望的词人选择辞官闲居。这一天,他登上湖州卞山主峰,倚亭述怀,写下了《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一词,抒写自己复杂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慨叹:“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词人叶梦得在忧愤中溘然离世。宋高宗闻讯不胜悲哀,追赠检校少保。
  叶梦得之后,叶家世代居于宝俭堂,诗书传家的古训亦犹在,相继又出了十个进士、举人,但多数后人开始由仕转商。到清康熙年间,其后辈在家乡购地置田千亩,设义庄、修谱、行善事。
  叶梦得的后半生与第二故乡——浙江吴兴弁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弁山又名卞山,在湖州市吴兴区城西北九公里,雄峙于太湖南岸,主峰名云峰顶,海拔五百二十一点五米。以“二山势如冠弁,故名”。弁山以分水线为界,西北属长兴县。弁山发脉于东天目,由莫干山绵亘而北,经三山(位于湖州、长兴、安吉三市县交界处),过西苕溪即弁山。东起湖州小梅口,西至长兴吕山,长十八公里;北起长兴赵家桥,南至湖州西苕溪,长十二公里,总面积约八十平方公里,为湖州的主山,素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湖州弁山的太湖石以其皱、瘦、透、漏的独特造型,被作为“特供”选送朝廷。
  每一座山都有它独特的灵魂,弁山也不例外。弁山的灵魂是通透,它让任何走近它的人都会生出不同的感悟。在叶梦得的心中,弁山无疑是不同寻常的,词人一生曾多次登临弁山且晚年隐居于此,并修筑居所石林别馆,石林别馆的藏书楼就建在弁山之上。范成大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冬写就的《湖州石林记》中写道:“叶公好石,尽力削山出骨,森然发露若林,而开径于石间,亦有自他所移徙置道旁以补阙空者。”还根据地势起伏,陆续修建了一批亭、堂、池、轩和以松、竹、梅、桂、菊等为特色的数条小径,同时又就近采集了一批“太湖石”以补阙空。经过他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弁山石林”终于成为享誉湖郡的“胜览之冠”。“四方学士闻风仰止”,纷纷赞曰:此地真乃“仙都道山!”叶公自己也说,他曾将“旧有太湖石数十枚”植于西斋的庭院之中,又在亭后筑有小池,“石间得石蟹”,遂“汲水导引之”。他曾著诗自嘲说:“山翁已老犹儿戏,漫拟伸眉一散愁”,“激流自作小潺湲,底处奔崖落迸泉。骤喜忽闻飞雨过,却疑惊起老龙眠。”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下说:“李翱习之论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七者为胜。今吾山所乏者,独深潭、老木耳!”“况吾居独得其七之五哉”,与“石林精舍”紧邻的圆证寺有“大松合抱三十余株,夹道蔽日,犹国初时故物。石桥合诸涧水道朱子怡云阁之前,其深处水面阔四五丈……去吾庐不满三里,自可为吾之别馆……吾可以兼得矣”。作为一位造园老手,他建园择居之地,用水从不匮乏。他说:“今岁(1135)夏不雨几四十日……凡山前诸涧悉断流,有井者能供十夫一日之用,独吾两泉略不加损”,“特见众艰于得水之时,故居者始知其利”,“天固使吾有是居也哉”。由于叶甚喜植树种花,其住地周边又有大片荒山空地,平时亦很少有人相扰,因而“弁山石林”就成为他养老归隐和藏书著述的首选之地了。
  在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135年,叶梦得首次登临弁山,曾有诗赞曰:“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在这样清丽的湖州,词人总会发出很多人生感慨。叶梦得这首《水调歌头》词为后人争相传诵。其词曰:“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深,微路绕敧斜。为问山公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他在卞山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这种矛盾而又痛苦和无奈的心态,在此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叶梦得卒后,就安葬在弁山太阳坞,其墓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墓碑上书有“宋太师石林叶公”七个大字,左边书有“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右边有小字一行:“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二世裔孙枚功、志琴立。”墓道旁有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石犬等。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叶公的墓与墓碑犹存,但现仅存石马一具。由于石林地处偏僻,加上太湖石被大量盗采和移作他用,旧日“弁山石林”的风貌亦已荡然无存。   从叶梦得首次登临弁山至今,已过去八百多年,山还是那座山,但因为叶梦得的足迹,弁山便有了一股飘然的仙气。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来弁山寻找叶梦得词中的胜景。
  叶梦得曾援引欧阳修“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两句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主要著有《石林燕语》(十卷)、《避暑录话》(二卷)、《石林诗话》(二卷)、《建康集》(八卷)、《叶氏春秋传》(二十卷)等。据有关文献记载,其面世著作多达三十余种,现留存十六种。这些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受到宋人和后人的推崇。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唯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其结尾二句写得最为婉转深刻,曲折有味。明人沈际飞评曰:“下场头话,偏自生情生姿,颠播妙耳。”叶梦得这首小词以健笔写柔情,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东风一夜催春到,杨柳朝来好。莫辞尊酒重携持,老去情怀能有几人知。 凤台园里新诗伴,不用相追唤。一声清唱落琼卮,千顷西风烟浪晚云迟。”叶梦得这首《虞美人》词风格婉丽,是叶氏早期之作中的精品。《题石林词》中对叶梦得的詞评论道:“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突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在那时,叶梦得对于新、旧两党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苏轼很敬慕,他与苏轼及其后人、门人和追随者之间更存在着诸多学缘、血缘和情缘的复杂关系,其对于苏轼学术渊源的秉承渗透出一股浓浓的“景苏”情结。叶梦得还是个好官,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为政颇有清绩,知蔡州时,开仓赈难民,得罪同僚上司,险些丢宫。南渡初,两任建康知府,积极主张抗金,卓有功勋。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四顾,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这首《水调歌头》笔力雄健,词情沉郁而又苍劲,为叶梦得的代表作之一,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抒发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表达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这是苏轼写给叶梦得的一封书信。当时苏轼被贬,叶梦得让自己儿子前去看望苏轼,给他送东西,苏轼派人送叶梦得的儿子回去,半路中叶梦得的儿子就让随行的人回转了,此时苏轼又不知道叶梦得的儿子是否到家,于是给叶梦得写了一封信问候致意。让自己的儿子去探望已被贬的苏轼,足见叶梦得的为人。
  历史,有时候也需要仰望。那日,我在苏州太湖边陆巷古村蒋湾港嵩峰山麓的叶梦得故居宝俭堂徜徉。在词人成长的故乡,在拜谒词人的同时,找寻着词人悲欢的足迹。
  宝俭堂是叶梦得的故居,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明清时期有过多次修缮。叶梦得的次子叶程,官中奉大夫,定居于东山,是为东山叶氏的始祖。明代时,宝俭堂原占地面积六千平方米。1949年后由政府托管。1980年落实政策归还时破败不堪。2001年苏州市民许青冠、陆惠霞夫妇为保护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个人出资购买了濒临倒塌的宝俭堂,耗资上千万,历时八年,对宝俭堂进行了全面抢修,使之恢复了当年的神韵。宝俭堂是陆巷古村官宦府第保存较完整的私家古典园林,保持着明清官宦人家第宅相连的典型格局。叶梦得的后人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宝俭堂修复完成后,他们纷纷来到这里寻根,感受祖先留下的文化。
  这是一座完整的宅院故居。园中有景,园外环山,江南园林的小巧精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高的葵花图案门档、精细的汉白玉户对,未入宝俭堂已感宰相气场。宝俭堂布局严整,坐北朝南有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有正门、门厅、轿厅、大厅、楼厅,西轴线上有附房、花厅、书房、西花园等;东轴线上有钟楼、楼房、东花园等建筑;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少胜多的范例。宝俭堂浑然天成,不出宅院,即可将连绵的群山和浩渺的太湖尽收眼底,推开门窗,即可将探上墙头的果子摘入手中。园中有众多古建筑,精致细巧,有官帽厅、明德楼、揽月楼、紫云花厅、芳洲,以及众多亭、榭、阁、轩。正是因为有了叶梦得,才使得这小小的宝俭堂能在遍是名人故居的陆巷古村,堪与唐伯虎的老师、曾官居明朝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的故居相媲美。
  这让我感悟着什么叫苍天不老,因为叶梦得的灵魂早已深嵌于此。
其他文献
一  道光十七年(1837),魏光焘出生在邵阳隆回金潭乡。这年,二十五岁的左宗棠在株洲渌江书院担任山长。两人都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时势、机缘将彼此促到一起。  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这些湘军元老面前,魏光燾属后生晚辈。因曾、左担当军事时均已过不惑之年,青年魏光焘有幸赶上第一代湘军的发展壮大期,肩任大梁。  湘军最早的源头,出现在宝庆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湖南邵阳新宁籍举人江忠源在家乡办成
金有景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先生是义乌人,我是他的浙江同乡温州人,他长我十几岁。金先生1951年高中肄业参军,在浙江军区机关工作,自学俄语、英语。学习俄语的过程中得到梁达先生和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与丁声树先生的关注,1954年从部队直接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在为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毕业生开设的补课班学习,后分配到方言组,得到丁先生的直接指导。丁先生虽非金先生业师,却情
黎锦明(1905—1999年),著名作家,黎氏八骏之一,排行第六,湖南湘潭人,从事教育和文學创作三十余年,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曾在湘潭大学任教。  1927年至1937年,黎锦明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创作和出版了短篇小说十部、中编小说六部。他著述丰富,还翻译“世界名著”等十余部。1930年参加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郭沫若联系较多。鲁迅的日记中十多次记下他的事,并
师觉月(Prabodh Chandra Bagchi,1898—1956)作为印度汉学家的这部著作,是从与法国学术的亲密接触中开始的。他早年负笈巴黎,师从列维、伯希和、马伯乐等,显然就是法国汉学的传人后进。这样一种学术史现象无疑是非常有趣的,即东方学术之发源竟然要辗转至欧洲,然后才能开启东方学术的现代传统。有意思的是,这种学脉并未仅此而止。季羡林接续了这种流动中的学术史,或者我们可谓之为“侨易汉学
相差仅一岁  在当今裱画行当里,刘金涛早就是一个有知名度的人物了。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大家傅抱石就将刘金涛推为当代裱画界的“二刘”之一,“南有刘定之,北有刘金涛”。虽然不断有人称他为大师,而作为裱画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也只有刘金涛一人。但是在我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裱画师傅。  三十年前,我因揭裱《百美图》册页,来到刘金涛家中。他早就听说我在征集当代美术家的自画像,并表
对话嘉宾:  著名科幻作家、四大科幻天王之一、星云奖得主 韩松  古典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谷卿  新锐女性作家、《上山》作者 吟光  对话时间:2020年1月11日  对话场地: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三联书店  谷卿: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这部名为《上山》的小说,大家可能也熟悉徐皓峰的武侠小说《道士下山》,一下一上,很有意味。下山是一个开始,从隔绝尘世的空间走到人间,寓意着迎来非常多的可能。上山则
傅光明先生的新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是一部奇书。我说它“奇”,倒也不是指它内容有什么特别,而是指它的书写形式。最初,它是一份学术采访——一个正在撰写《老舍传》的著作者向另一位童年时代与老舍(舒公公)和赵清阁(赵姨)有过交往、后来又一度成为赵清阁忘年交的美国作家(韩秀)请教有关传记的细节;一个虚心请教,一个坦率相告,如此而已。这两位通信人都是文字工作者,他们的交流是用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进
今年3月的一个星期日在王子镇的迷宫书店里看到一部本雅明的新传记,由普林斯顿大学和MIT大学的两位本雅明专家艾兰德(Howard Eiland)和杰宁斯(Michael Jennings)执笔,七百页的篇幅既详尽透彻地涵括了本雅明的各种思想理路,也娓娓地叙述了这位德国思想家充满悲情的一生,然而最为令人伤怀的则是本雅明的俄国之恋──他的娜娜之歌。再读本雅明本人为他的1925-1926年莫斯科之行所写的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美国纽约州西北部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奇观,从伊利湖奔涌而来的河水,以每小时三十多公里的速度,冲下落差高达五十米的悬崖,形成宽度超过一千米的巨大水帘,激起数十丈的雨雾,飞沫四溅,白绫悬空,天光云影,七色缤纷,彩虹贯日,横亘其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度假。  “尼亚加拉”一词的读音来自印第安人,意为“雷神之水”,崇拜和敬畏大自然神力的印第安人将瀑
1931年,衡山聂氏出《崇德老人八十自订年谱》,年谱主人崇德老人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纪芬生于咸丰二年(1852),这部年谱是她的八十岁自述,也是一部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名门女性视角下社会生活礼俗变迁的口述实录。文中记载了曾国藩规定子女婚嫁资费限二百金之事,被当时人据以赞誉文正公“持躬之俭、治家之严”。1932年,《兴华》及《纺织周刊》等先后刊载的曾纪芬《廉俭救国说》,更为详细记录了二百金奁资使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