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孩子只能交给爷爷奶奶管护,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衰,他们绝大多数识字不多,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对孩子的关心也大多只限于吃饱穿暖的层面上。往往只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很少注意对孩子精神和道德情感上的引领。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勤劳朴素得以言传身教以外,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身心问题并不能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更别提全面、持之以恒地配合学校教育。
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直接给钱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孩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其中出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引起教育的关注。家庭教育方式单一,一味地溺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迁就和袒护,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监护人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普遍缺乏。许多孩子在家不做家务,大小事情都由爷爷奶奶包办,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习惯。由于年龄的巨大悬殊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孩子与祖辈之间就形成了一道交流沟通的深壑,使得孩子心理上在情感上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一、加强留守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
留守孩子在家里,由于监护人的不得力,养成教育往往是块软肋。在此情况下,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这方面的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各种集体活动等达到这一目的。组织主题班会是一种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主题,在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为最终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思想基础。针对学生的许多不文明行为,特召开主题班会—“向不文明行为告别”。通过故事、演讲等形式,指出不文明行为的种种后果,学生们由此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为此。通过各类集体活动,如班队活动等也可以逐步养成留守孩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行为。
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二、走进孩子的内心,做留守孩子的朋友
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投入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建立在教师投入真正的情感之上。我认为,这种关心,不是一两句无意识的问候,也不是老师例行公事式的询问,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交友等等,去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与他们建立感情。留守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寄居在亲友家中,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了解。往往性格较内向孤僻,不善言谈。教师只有时时关注他们,并在平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这份关注,打动他们的内心。
留守孩子缺少的并不是教师的关心,更主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长辈的关爱。留守孩子日常的生活照顾主要有妈妈,或爷爷奶奶担任,其他的亲戚朋友照顾则更是犹如“放羊”。这些留守孩子在日常生活方面就呈现诸多问题,如:过分溺爱、不良习惯、性格孤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了解他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角色,以一个长辈的身份给予他们所缺少的关爱,教给他们为人处事之道,帮助他们改正不好习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谈心,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加强留守孩子与父母的联系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对留守孩子作指导。如,让他们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父母的亲情交流。同时,学校也应指导孩子的父母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多关心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抚慰,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将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所在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作详尽的记载,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感以及思想动向,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情感或心理上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疏导。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扶,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
留守孩子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和希望,让我们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人性化的思考,让全社会都伸出温暖和真爱的双手,我相信,留守孩子同样会为国家缔造和谐的精彩和永恒的丰碑!
四、营造温暖集体的氛围 ,多关爱留守孩子
教师要在学习中多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孩子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孩子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孩子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孩子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孩子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加倍的呵护,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作为老师就要用心呵护,做一名传递温暖的使者。我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积极研究、努力实践,就一定能让留守孩子也一样健康、和谐地成长。
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直接给钱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孩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其中出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引起教育的关注。家庭教育方式单一,一味地溺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迁就和袒护,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监护人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普遍缺乏。许多孩子在家不做家务,大小事情都由爷爷奶奶包办,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习惯。由于年龄的巨大悬殊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孩子与祖辈之间就形成了一道交流沟通的深壑,使得孩子心理上在情感上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一、加强留守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
留守孩子在家里,由于监护人的不得力,养成教育往往是块软肋。在此情况下,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这方面的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各种集体活动等达到这一目的。组织主题班会是一种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主题,在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为最终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思想基础。针对学生的许多不文明行为,特召开主题班会—“向不文明行为告别”。通过故事、演讲等形式,指出不文明行为的种种后果,学生们由此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为此。通过各类集体活动,如班队活动等也可以逐步养成留守孩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行为。
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二、走进孩子的内心,做留守孩子的朋友
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投入真情实感,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建立在教师投入真正的情感之上。我认为,这种关心,不是一两句无意识的问候,也不是老师例行公事式的询问,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交友等等,去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与他们建立感情。留守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寄居在亲友家中,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了解。往往性格较内向孤僻,不善言谈。教师只有时时关注他们,并在平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这份关注,打动他们的内心。
留守孩子缺少的并不是教师的关心,更主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长辈的关爱。留守孩子日常的生活照顾主要有妈妈,或爷爷奶奶担任,其他的亲戚朋友照顾则更是犹如“放羊”。这些留守孩子在日常生活方面就呈现诸多问题,如:过分溺爱、不良习惯、性格孤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真正了解他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角色,以一个长辈的身份给予他们所缺少的关爱,教给他们为人处事之道,帮助他们改正不好习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谈心,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加强留守孩子与父母的联系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活动,对留守孩子作指导。如,让他们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父母的亲情交流。同时,学校也应指导孩子的父母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多关心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抚慰,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将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所在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作详尽的记载,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感以及思想动向,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情感或心理上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疏导。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扶,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
留守孩子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和希望,让我们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人性化的思考,让全社会都伸出温暖和真爱的双手,我相信,留守孩子同样会为国家缔造和谐的精彩和永恒的丰碑!
四、营造温暖集体的氛围 ,多关爱留守孩子
教师要在学习中多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孩子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孩子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孩子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孩子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孩子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总之,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加倍的呵护,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作为老师就要用心呵护,做一名传递温暖的使者。我呼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积极研究、努力实践,就一定能让留守孩子也一样健康、和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