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上好两步应用题的关键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步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步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三步应用题的基础,是学习解答多步应用题的关键。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简单应用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给出的,根据题里所给的两个条件就理由直接计算结果。而在两步应用题中,所求的问题都和一个隐藏着的间接条件有联系,需要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先求出这个间接条件,也就是要先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因此解答两步应用题需要较为复杂的分析和综合,需要进行间接的推理,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铺垫、孕伏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易到难,进行选择条件和问题、搭配条件和问题、补充条件和问题等训练,为学习两步应用题作好铺垫。连续两问应用题在简单应用题向两步应用题的过渡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连续两问应用题中第一问的问题,正好是解答第二问的一个条件,因此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第一问,也就是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抓好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训练,就孕伏了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为解答两步应用题作好了准备。
  如出示“同学们做了16朵红花,8朵黄花。( )?送给幼儿园20朵,还剩多少朵?”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补充一个合适的问题,并说出为什么只能补充这个问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如果只看前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提出多个问题,而在这些问题能作为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条件却只有一个。要求学生补充的问题能为解答第二问服务,这样就帮助学生确定了思维的方向,为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引入、比较
  要帮助学生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必须依据教材的安排,抓好两步应用题的引入,要通过学生比较讨论,充分揭示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在结构、分析思路和解题步骤上的异同点,要通过教师的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既能清楚的看到两者的联系,又能看到其本质的区别。
  如在教学“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并说一说这一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有养10只黑兔这一个条件,能不能算出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多少只?要算一共养多少只兔,还缺少什么条件?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在学生搞清了例题的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将例题和复习题比较。先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它们的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已知养10只黑兔,问题相同,都是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复习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16只白兔,例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比较以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例题要我们求一共养多少只兔,能够用题里的两个已知条件一步求出来吗?(2)复习题为什么一步就能求出一共养多少只兔?(3)例题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还缺少什么条件,应该怎么办?在学生列式解答后,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这两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虽然这两题都只有两个已知条件,并且第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都相同,但复习题里根据给的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出问题,因此只要用一步计算;而复习题里给的两个条件,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计算,再解答原题里问题。
  抓好两步应用题的引入,并重视与简单应用题进行比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能循着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逐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形成解题思路。
  三、沟通、发展
  义务教材把两步应用题按照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的题目分组出现。我在教学连减应用题后,通过一组练习题的变化,帮助学生沟通了连减应用题和减乘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出解答减乘应用题的方法。先出示这样一道题:“商店运来38台电冰箱,第一天卖出8台,第二天卖出9台。还剩多少台?”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接着把题目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第二天卖出的台数和第一天同样多”,让学生说出这个条件所表示的意思就是第二天也卖出了8台,在学生用第二种解法列出了“8 8=16(台),38-16=22(台)”这样的算式,再提问:第一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第一天卖出8台,第二天也卖出了8台,两天一共卖出了几个8台?要求两天一共卖了多少台,还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将第一步算式列成8×2=16(台)。然后再把题目中的第二、三两个条件改成:“卖了三天,每天卖出8台”,先帮助学生理解卖了3天,每天卖出8台就是第一天卖出8台,第二天卖出8台,第三天还是卖出8台。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学生列出这样几种算式:(1)38-8=30(台) (2)8 8 8=24(台) (3)8×3=24(台)
  30-8=22(台) 38-24=14(台) 38-24=14(台)
  22-8=14(台)
  在学生列出了上述算式后,组织学生对这几种解法进行讨论比较,使学生认识,第三种解法最简便,再把这题与原题的第二种解法进行比较,搞清这两题虽然有两个已知条件不同。第一步的运算方法的不同,但是它们都要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台,再求出还剩多少台。
  我还经常通过两步应用题条件和问题的互逆变换,来沟通两步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高解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漳浦县湘西中心学校 福建】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示范”一直是倍受争议的话题。有认为示范是对中国数千年以来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传承,是艺术学习的最佳捷径;有的则认为示范是阻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杀手,长期的示范教学导致儿童只会依葫芦画瓢。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适度的示范,以下笔者就以《跳舞的点和线》一课为例谈谈美术教学中有效示范的一些思考。  一、展示整体示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没有按常规用PP
我们知道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学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他们往往提不起兴趣。那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学习课堂?信息技术则较好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信息技术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快速、高效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有效地开展科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队员责任心的培养却并非易事,不是春天播下了种子,到了秋天就能看到金色满园的;也不是婆婆嘴,每时每刻挂在嘴边说,就能立竿见影的,即使起了效果了,也是暂时的,不是深入人心的。笔者留心观察身边的少先队员,并在班级开展了一些活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画相容的意境令人神往,同时也说明了画与文字可以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绘画,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弥
唱歌是以歌声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它的艺术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感情的演唱一些优秀的歌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准确范唱,激发学生唱歌兴趣  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范唱能准确地揭示歌曲反映的内容,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运用。世界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而这也将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我们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引进到教学当中,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这种新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教师的运用,教学
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其中构成这三个要素的的核心就是家长。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校教育造成很大的阻力,而优秀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那就是学校教育的助力。如何化阻力为助力,把学生的家长争取过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协调员,建立一种家长与班主任的新型的合作教育关系刻不容缓。  班主任与家长的新型关系不同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传统关系,更绝非一般人所说的讲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生活”“社会”奠定了品德学科的现代定义,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学科的标志性的要求。践行之际,四顾现实的教育生态,茫然于中国社会的教育文化存在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意志形态的教育文化、大众意象形态的教育文化之间不亲和,导致了品德教育陷入游离儿童主体、脱离生活实践、疏离社会和远离大自然、教育效果不尽
社会经济转型让很多封闭的地区发达起来,也让很多闭守的家庭走向外界,人们不再固守一种生活方式,外出打工队伍在不断壮大,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孩子大多留守在家,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名副其实成了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情感上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交流,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或逐渐形成胆小懦弱性格,神情木呐、不愿意和人交往,性格自闭;或形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用搞怪、不听话、破坏性行为来发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