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研究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amor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挑战,尤其是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农村健康发展的难题。要破解现有农村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构建农民共同利益体系以及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长效机制,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基础,提高农民社会治理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5-0000-0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的变化,诸多新老问题的交织也使得农村社会治理面临重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更为全面、深刻的角度去把握和破解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将其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进而审时度势地做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部署以及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这些都要求我们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求政府、企业、村居等多元主体参与,进而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但是由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基层治理涉及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人员结构复杂,加之近年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重点工程以及自身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使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显得十分重要。
  1 社会治理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社会治理是一种新的系统性工程。领导主体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参与主体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治理手段更为多样,可以运用政治、行政、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主要工作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治理目的在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社会治理区别于过去的社会管理,根据社会治理的概念,不难看出,社会治理更为强调过程性、多元性、互动性。
  首先,与社会管理强调“结果”不同,社会治理关注的是“过程”。由于社会治理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治理中绝对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章办法;同时社会治理也不能采取“口号式”、“运动式”的急功近利的措施,治理中不可能存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的捷径。
  其次,与社会管理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不同,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社会存在诸多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的利益诉求存在偏差。此时就需要将各个阶层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最后,与社会管理的缺乏互动不同,社会治理关注各个参与方的“互动”。 要使多元的参与主体都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互相沟通、互相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就需要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
  2 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農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迁,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由于目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低,对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手段,造成大量人口游离于体制之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不断多元化。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新时代如何找到各阶层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引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都需要提升的能力。
  第二,现代农村矛盾纠纷类型及化解难度加大。农村家庭和邻里矛盾减少,涉及经济的纠纷占据主流,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林地收益等都成为农村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此外,干群关系、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等间接导致的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单位间的矛盾纠纷,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不断。总之,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面对这些矛盾纠纷,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与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距离。
  第三,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目前农村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市场经济使农村社会人员流动相对活跃,农村基层干部与本辖区内群众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而部分地区的部分基层干部“官本位”意识依然浓厚,职责意识、服务意识不足,还是习惯用行政命令管制的手段解决问题。不深入群众群众,把群众当作管控的对象,而非服务的对象。有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之有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实、感情用事、处事不公,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基层自我管理缺位。社会治理关乎各个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公众参与,群众才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基层居民素质参次不齐,公众参与的制度缺位,参与机制不足,使得群众对重大工程和项目参与的渠道不多,诉求表达不畅。农村基层精英人口流失严重,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缺乏应有的话语权,是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3 对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思路,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核心,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3.1完善体系,夯实农村网格化管理基础
  一是构建合理组织架构。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限清晰的原则,以150-300户为一个网格,将下辖57个行政村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形成“一村分多格,一格跨多村”的网络模式。同时,在网格管理中实行“1 2 X”的管理模式,即每格由乡镇派驻一个中层干部担任“驻格员”,负责网格全面工作,另设2名网格员负责网格具体工作,X名服务人员则是由派出所协管员、党员中心户、网格小组长、志愿者等组成。这种模式有效加强了对辖区基层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网格员每日下网格采集网格信息,并将电话举报、警情及时输入综治平台的方式,及时掌握辖区信息。   二是明确中心管理职能。乡镇可以通过建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人任组长,由分管综治、信访等工作的领导和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任副组长的社会治理领导小组,以此加强有关工作的集中领导。通过规范中心的信息流转、中心运作、协作联动、联席会议和考核奖惩等环节,实现平安联创、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管理联抓,确保中心充分履行社会服务管理职能。
  3.2健全机制,主推农村信息化基层治理
  一是信息采集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融合实现“两网合一”。每日通过网格员下网格,派出所警情反映等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并流转处置,让信息依托现代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效运转,快速处置,切实保证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为及时处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信息流转机制。由网格员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研判,能当场处理或答复的,为居民当场处置或答复。当时处置不了的,及时录入信息平台,经信息流转,由相应科室站所主动担责,从平台上领办信息并解决;对于科室站所解决不了的,可以上报至上一级职能部门进行处置,信息处置效率大大提高。
  三是部门联动机制。可建立虚拟网、微信群等实时沟通平台,一旦发生突发紧急事件,由接到信息的责任人第一时间在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发布,其他相关科室站所负責人及时点击查收,对于未能及时点击查收的,通过虚拟网及时电话联系,确保信息得到及时处置,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有效流转和联动处置。
  3.3创新思路,打造农村精细化维稳体系
  乡镇可参考周边地区创新社会治理先进经验与自身特有实际相结合,动员各方力量,强化责任落实,以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为重点,研究建设完善具有本镇特色的维稳应急体系,力争打造特色鲜明的本地模式。强化硬件保障,及时补充增加应急装备储备量,可考虑配备无人机巡航,及时掌握偏远地区警情,社会治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整合专业队伍,根据基层专业应急人员缺乏的特点,创新思路,形成以公安民警和协辅警为主力军的专业应急队和以民兵、志愿者、党员等辅助力量的群众性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增强应急处置及救援的能力。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创新社会治理,道路虽然漫长崎岖,但是前途光明灿烂。只有立足实际,勇于担当,敢于变革,狠抓落实,就一定会走出一条紧跟形势、特色鲜明、务实高效、专业智能的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之路,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刘燕(197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適宜植酸酶发生水解反应的pH范围、对胃蛋白酶的耐受性和水解反应的速度是成为具有可靠的磷基础值(matrix values)和超剂量特性的高效植酸酶的选择标准。  关键词:植酸酶;pH;胃蛋白酶;水解速度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0)03-0049-02  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植酸酶的主要目的是释放原料中与植酸紧密结合的磷(Phosphoro
摘要:师范类专业教学法课程,实施“双导师制”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双向交流平台的搭建、双向导师队伍的建立、双向课堂的创设、双向版块教学内容的实施、双向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实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有利于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开辟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导师制;小学语文
摘要:昌耀诗歌强调时间意识。通过时间意识表现出人本精神,更以此彰显其内心世界。在《时间客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时间客店》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奇迹,仿佛如通向诗歌艺术长廊中的精神之火,给读者带来惊喜,使读者充分感知作者对“时间的”关注,清晰的表达出使人描写“时间”的智慧。通过《时间客店》与作者的其他做平,使读者积累阅读经验,通过品味整首诗深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昌耀诗歌;时间意识;《时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一些巨大的变化也接踵而至,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变化,几近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不断扩大在中国的特权,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们为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解放而奋斗。那么,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斗争的呢?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蒋廷黻先生
摘要:目前,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在中国已经进入到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其推广、传播、营销还是产业化运作,大众对其整体的接受度暂时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期许程度,这与受众拓展之间所存在的那些问题有着莫大关系。以成都地区相关案例为源对中国音乐剧受众之分类及拓展进行探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使之可以发挥更多潜在艺术价值。  關键词:中国音乐剧;受众拓展;文化传播;分众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生态课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借助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营造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本文以“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节课为例,把实验作为每个知识点的背景,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逐步引导,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实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增加自信;通过展示实验和学生动手、表演实验,培养学生的
摘要:电网设备的退役报废及更换主要采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对于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处于建议更换状态的设备,电网企业基于安全生产的导向一般都予以更换,较少考虑经济成本。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趋于新常态以后,电网企业的投资将会逐步趋缓,对电网投资的成本效益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设备的成本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有必要通过经济寿命、LCC等方法对设备的综合成本进行分析,对设
摘要:在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于学习效果和质量会产生较为直接和关键的影响,同时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职业院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在英语学科上,时常会表现出厌恶感和恐惧感。基于上述情况,院校在今后发展中,需采取恰当措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动机,从而不断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和水平。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中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旨在为同行业的人士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工业生产中的占有比重越来越大,对整个机械加工的生产过程开始进行优化提升,其中针对机械加工的工艺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也是针对“模随件动”加工法对于机械加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进行深化分析,分析这种加工方法到底是否适合现代机械加工产业使用,在投入使用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模随件动”加工法对于以往的机械加工形式的弊端是否能针对性地解决,在工艺和技术上“模随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关键期假说在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中的运用,并通过一些实验数据探讨人类尤其是婴儿是怎样学习语言和外语的,得出学习外语应该抓住关键期,越早学习越好的结论。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婴儿;二语习得;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0-0022-04  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英语越来越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对孩子们将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