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j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忍耐需要大度,忍耐也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赢得时间,赢得机遇。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忍耐,能忍,方能成大器。
  忍耐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处事沉稳,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泰然处之,面对强大的势力不卑不亢,使人刚正不阿、神志清醒。如果你学会了忍耐,你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危险处绝地逢生。虽然经历几多磨难和挫折,但始终不会倒下,逐步成为一个强者。
  忍耐不是软弱可欺,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在一时的沉默中悄悄积蓄力量,是用默默无闻的奋斗冲破罗网,冲破失败的层层阴霾,用热血融化坚冰,在忍耐中完成奋力崛起。一个强者,往往依靠忍耐使一切发生了变化,让所有的苦难在忍耐中淡化,所有的委屈在忍耐中得到平复,所有的眼泪在忍耐中随風飘散,所有的怒气在忍耐中慢慢消失……所以,忍耐是一种智者的策略,是对时机的正确把握。
  如果我们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实,那么,我们就改变自我,改变自我的意识吧。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
王艳军老师教我們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上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想把老师讲的内容,新鲜事情用文字记下来,于是课后,我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我没钱买本子,便把要记的东西都写在上学期课堂本子空白处——买笔记本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学校里炒的菜,每餐只要五角钱,我连一餐菜都买不起,更别说买笔记本了。  某天,王老师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去的路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
因2014年度“海外文摘文学奖”在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铅山河口颁奖,忽培元先生又正巧获奖,作为会务人员,我有缘认识了他。  忽先生到时已是灯火阑珊,酒店早已打烊,只得去摊点将就。矮桌短椅的促迫与露天嘈杂的草根让我很忐忑。忽先生反倒安慰我,对着米粿、粉条等地方小吃显得兴致勃勃,同时还反客为主地招呼接站司机辛苦,多来点。如此善解人意,全没“京官”、大腕的做派,想到接站车辆的低调寒碜,我越发窘迫。哪知
最是温贫暖老的东西,越是容易在冬天打动人。  比如,红薯。冬天烤红薯的香味,在寒风的街头盘桓,久久不愿散去。  这是吃烤红薯。  红薯可以煮茶喝,我说的是红薯干煮茶。我们这地方把红薯叫作山芋,这货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淳朴率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山芋”这种称谓。用山芋干煮茶喝,比单纯用山芋煮茶清甜。这当然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长、瘦、胖、圆的山芋,被黝黑锋利的刀刃,切成片,晾晒在门板、竹匾……山芋干晾
第一场 凄风残月  北宋皇祐二年(1050)周敦颐调任桂阳县令。他到桂阳上任时,正遇疟疾瘟疫大流行。此时可谓是千村萧条,万户落难,缺医少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见此惨状,周敦颐心如刀绞,夜不能眠。为了尽快控制瘟疫,拯救百姓于水火,他组织人员遍访良方,将救命药物迅速送到疫区患者家中。  时间:初秋时节  地点:桂阳城街市  幕启:县衙附近街道门楼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男女老幼相拥围观。  县城的一
真实情况是王老五确实已经闲置很长时间了。王老五原先做化妆品生意,地点就在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王老五一口气拿下四间门面房,专营化妆品,批发兼零售,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生意做得如日中天。那些年,在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在化妆品经营领域,提起王老五,没一个不由衷赞叹的。何等风光啊!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几年时间,因为赌博,因为嗜酒,因为贪图享受……彻底把王老五给整垮了。  这一等,就是数年,眼看往六十
我是一个大俗人,我在这个世界当中浮沉,涉及了不少领域,有很多很多的惶惑。第一呢,我就觉得现在这种农业文明诞生出来的散文,多半写的都是一己悲欢。有时候看着这么一个时代,觉得无从下嘴,不知道咬哪块能咬下肉来。  我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从上海回来的一些感受。文化部有一个司长,他到上海浦东代理副区长,老想要把浦东介绍给艺术界的朋友们,就邀请一些词作家、曲作家:比方说《走进新时代》的作曲家印青,他还
我叫夏明涵。  我还没死的那一天,我还活着的那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的中午,我去找在村街南头住着的王长青,让他把欠我半年的工钱给结了。其实,这钱早就该问他王长青要回来了,只是我现在在城里一家大酒店里当厨师,忙得不亦乐乎,也很少回家,就一直耽搁着。王长青的家,高大的门楼里,沉重的红漆大门上铆着四排搪瓷缸盖一样大小的圆头铁钉,房檐处飞禽走兽,画梁雕栋,给人一种虎踞龙盘、泰山压顶的感觉。我走进王家大
我村不大,却有一间堂楼。   堂楼在我家隔壁。与我家格局一致。门口与我家呈一条直线,前面为二三米宽的廊道。廊道中间有一根圆木柱子,小孩恰能合围。它支撑着我家与堂楼二层外挑的楼板。在我稍微懂事时,我便借助它练习爬树,天天双手合抱,双脚像青蛙一样一曲一伸。原先只能爬一两步,到后来,爬到最上面,手能摸得到一楼顶部的方梁。   廊道内侧除大门外,便是木板隔成的板墙。与我家连接的板墙上面有一个广播方盒。
父亲原本有一个哥哥和姐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凡一个姓氏的,都共住一个祠堂,相隔不远,于是,我爷对我的另一个爷说:“你有两儿一女,我只有一女,你送个儿给我吧,这样大家都有一儿一女。”就这样,我父亲被我爷送给了我的另一个爷。  那年,父亲7岁。  爷是地主,父亲便“顺理成章”成了“地主崽子”。 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简称“黑五类”分子),挨游行批斗是常事,而地主,首当其冲!爷哪年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