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现代音乐剧)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场 凄风残月
  北宋皇祐二年(1050)周敦颐调任桂阳县令。他到桂阳上任时,正遇疟疾瘟疫大流行。此时可谓是千村萧条,万户落难,缺医少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见此惨状,周敦颐心如刀绞,夜不能眠。为了尽快控制瘟疫,拯救百姓于水火,他组织人员遍访良方,将救命药物迅速送到疫区患者家中。
  时间:初秋时节
  地点:桂阳城街市
  幕启:县衙附近街道门楼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男女老幼相拥围观。
  县城的一批官家富豪列队正迎候新来上任的县令周敦颐。
  站在前排的无职举人杜临风道貌岸然翘首以待,身边的桂阳巨富“仁富药堂”老板慕昌贵更是和颜悦色面对前方。
  杜临风转身见慕昌贵,便大声道:“慕大爷你也来了。”
  慕昌贵:“杜举人都来了,谁还敢怠慢!”
  杜临风随手牵住儿子的手,对慕昌贵道:“这是犬子隐菊,过来见过慕大爷!”
  杜隐菊:“慕大爷安康!”
  慕昌贵:“哎呀,贵公子真是一表人才,前途无量呵!”
  杜临风:“还得靠慕大爷多多提携呀!”
  慕昌贵:“听说,这新来的县令与你曾是同窗!”
  杜临风:“你的耳朵真灵呀!”
  慕昌贵:“哈哈哈,你现在可是眼前有龙门跳呵!”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都在等待见见这个新来的县令。
  这时,慕牡艳带家人匆匆过来,走近慕昌贵跟前耳语:“周县令早已微服进衙门了。”
  慕昌贵:“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呵!”
  杜临风知道了情况,摇头叹道:“这个周茂叔你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幕内伴唱:
  新官上任讯如风,
  官家富豪争相迎。
  平民百姓冷眼看,
  竹篮提水一场空。
  【灯暗 转换场景 县衙门前】
  幕启:一弯钩月,穿出暗云,淡淡的清辉朦胧着寂静的乡野。远处山影隐现,近处县衙一角,轮廓亦分明,透出一股肃穆气息。
  周敦颐头戴三山帽,身着便服,外罩披衫,左手牵荷妹,右手牵莲哥(背景呈现乡村破败,灾民坐卧路边的惨状),边走边唱:
  秋风凄凄,月色惨惨;
  落叶飘零,孤雁哀鸣;
  怎抵我胸间千缕愁怨;
  似万箭穿心。
  荷妹呀!病魔肆虐,你父母丧命!
  莲哥呀!屋断炊烟,你饥饿谁怜?
  原以为,桂阳上任,一马平川;
  却不料,风声鹤唳,瘟疫横行。
  白日里,穷乡僻壤,访病问苦,
  夜归来,挑灯搜肠,难解灾情。
  高天呀,你生万物何以不护佑,
  厚土呀!你成万民何以不惠民。
  我虽小小县令也知责,
  恳祈圣人在上怜苍生。
  周敦颐白:“荷妹、莲哥别哭,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荷妹、莲哥热泪盈眶,扯住周敦颐的长衫:“老爷……”
  【灯暗 转换场景 杜临风豪门】
  幕启:举人府堂前
  杜临风唱:
  虽道举人不是官,
  尊贵门第亦堂皇。
  今日县令访吾宅,
  临风正待沐春光。
  周敦颐唱:
  夜访杜府步履沉沉,
  瘟疫贫困煎熬乡亲。
  但愿举人心怀恻隐,
  慷慨解囊救我苍生。
  杜府家人:“老爷,周县令到。”
  杜临风:“有请周大人。”
  周敦颐:“夜晚造访,打扰杜兄呵!”
  杜临风:“周茂叔光临,寒舍生辉,何谈打扰!”
  周敦颐唱:
  此来杜府原为叙旧,
  无奈卑职责任在肩。
  眼下桂阳百姓蒙难,
  还盼临风同力撑天。
  杜临风唱:
  茂叔所言动我心弦,
  家虽寒陋立德行仁。
  余有心结盼抬贵手,
  提携我儿平步青云。
  周敦颐唱:
  品高尚可迎风立,
  世事洞明皆学问。
  临风呀,你饱读诗书知道义,
  教子当可效尧舜。
  功名本是身外物,
  何必为此败声名。
  杜临风:周茂叔,你这官也做得真苦呀?
  周敦颐:岂止是苦,还很酸哩!哈哈哈。
  【灯暗 转换场景 县衙门外 阳光初露】
  幕启:街道小巷,渐有市民乡亲匆匆来去。
  壽山道仙身穿绣有太极图案的道袍悠然而来唱道:
  雾满寿山知霜重,
  风摧漏屋更堪忧,
  谁言朝夕福祸有定数,
  我道人间正道在心头,
  今宵欲与茂叔论太极,
  助君谋计解民愁。
  寿仙白:“茂叔处境艰难,心力交瘁,我自当相助。今遍访良医,制备良药,告于茂叔知晓。”
  周敦颐:“道仙,这么晚了,你该歇息了。”
  道仙白:“我怕你担忧,特来禀告,这些天我已找到许多乡医,制备了良药,正在下派,你放心便是。”
  周敦颐:“敦颐代乡邻谢你救难之恩。”
  道仙:“大人此话差矣,这本是我出家人应有的善行。”
  【灯暗,转换场景,慕昌贵的“仁富大药堂”】
  幕启:灾民聚集在药店门口。   周敦颐携书上唱:
  翠竹拥楼柳如烟,
  莲蕾初放香无边。
  尘世安宁人自健,
  有心浇水百花妍。
  见周敦颐走来,已在书舍等候的荷妹、莲哥和众农家子弟蜂拥而上,齐喊:“大人好!”周敦颐笑容满面,招呼大家坐下道:“昨天我们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现在大家随我朗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众学子一齐大声跟读起来。
  周敦颐:“读得好,大家再背诵一遍。”
  众学子又大声齐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周敦颐:“荷妹,你说说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荷妹回答道:“孔子说,学到的东西要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么。”
  周敦颐:“大家说她说得对不对?”
  众学子齐答:“对!”
  这时,杜隐菊、慕牡艳兴冲冲地背着新書包和新衣服走进书舍。
  周敦颐见二位到来,停止了讲课。慕牡艳走近周敦颐:“大人,这是我们两家老爷的心意。”周敦颐朝众学子说:“孩子们,杜、慕二位老爷给我们送书包衣裳来了。”众小孩喜出望外地奔向杜隐菊、慕牡艳,每人都得到了一个新书包、一件新衣裳。杜隐菊、慕牡艳分别给荷妹、莲哥穿上新衣裳。伴唱:
  茂叔办学上讲堂,
  小苗逢雨迎风长。
  众人倾力来相助,
  书声琅琅满山乡。
  【灯暗,转换场景,山乡兴修水利现场】
  幕启:水利工地,一片热气腾腾。男女老幼齐上阵,挑土的、抬石的、挥锄的、打夯的,呈现出火热的劳动景象。周敦颐、杜隐菊、慕牡艳亦与大家一道抬石挑土。杜临风、慕昌贵挑着食物,提着茶水匆匆而来。杜临风唱:
  茂叔领头修水利,
  劳动号子震山岗。
  老夫无力挑土石,
  一壶热茶表心肠。
  慕昌贵唱:
  劝农兴学好主张,
  百业兴旺人欢畅。
  我送糍粑到工地,
  笑迎碧水绕山梁。
  众人齐唱:
  莫道七品芝麻官,
  百姓心中是靠山,
  同甘共苦度时艰,
  造福一方美名扬。
  【灯暗,转换场景,采摘莲蓬的热闹现场。】
  村路上,一群挑着莲蓬的男女踏歌而来:
  天空大雁追彩云,
  我挑莲蓬踏歌行,
  世人都说天堂美,
  我说莲乡更迷人,
  花是红艳艳的脸,
  籽是银亮亮的心,
  叶是绿融融的意,
  爱是缠绵绵的魂,
  岁岁莲塘春不老,
  快乐总伴采莲人。
  这时杜临风也踏歌而至,唱道:
  原以为门雪自扫家兴人旺,
  又谁知解人危难德厚致远。
  慕昌贵亦步亦趋唱道:
  贪富贵轻仁义大厦亦倾,
  重德行施善心福临门庭。
  此时,舞台上的青年男女用舞蹈的方式呈现劳动的欢乐场面。(背景上展现荷花满池的精彩画卷,寓意劳动创造美,随着白鹤飞过晴空,在莲哥的带领下,一群孩童手捧莲蓬尽情欢舞。舞台的一角荷妹在给已恢复健康的吴妈梳头。)
  采莲男女对唱:
  女:狂风吹不倒我的芳姿,
  男:洪水淹不没你的花容。
  女:不慕牡丹富贵,
  男:不惧梅临寒冰。
  合:婷婷净直出淤泥,
  轻挽清莲绕玉身。
  男:你恋人间真善美,
  女:我恋莲花明月心。
  合:千年万年常相恋,
  盛世和谐不染尘。
  【灯暗,转换场景,次年夏天,美丽的荷塘岸边】
  幕启:杜隐菊、慕牡艳在翩然起舞,对唱:
  杜:爱官的老子找回了魂,
  慕:爱美的少年相中了佳人。
  合:只因年前那场风雨,
  给我们送来了红头绳。
  慕:爱钱的老子守住了根,
  爱才的少女追上了郎君。
  合:只因白鹤送来明月,
  为我们照亮幸福前程。
  此时,一对对青年男女和孩童簇拥着茂叔、临风、昌贵、吴妈、道仙一齐上场。一个大红喜字从天而降。杜隐菊和慕牡艳顿时变成了新郎、新娘在烟花焰火的缤纷里纵情欢舞。
  此情此景,动人心魄。
  周敦颐:
  荷塘湖岸阵阵笑声,
  荡去我心中无尽愁云。
  寿山道仙:
  古村茅舍喜事连连,
  我看到大地繁花似锦。
  周敦颐:
  我抱古书阅读悲喜春秋。
  寿山道仙:
  遥看青山绽放妩媚明秀。
  周敦颐、寿山道仙同唱:
  苍生忧患,人世进退,
  君民社稷,庙堂江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系百姓共冷暖,
  你我上下同求索。
  寿山道仙:
  君听涛声,守土自安心魄。
  周敦颐:
  尔沐暮色,早度残月花落。
  同唱:
  涛声依旧,情怀不改,
  暮色苍茫,胸有海岳,   穿百姓之衣得官何荣,
  吃百姓之饭失官不惊,
  心中常有百姓,
  不须再问鬼神,
  官清官勤民之福,
  一针一线重如金。
  【仲章转身向吴妈】
  大妈呀!小侄有愧自难饶,从此布衣乡间学做人。
  第四场 千古莲说
  周敦颐为官清正自不待说,但为文高雅亦胜一筹。他曾作《拙赋并序》云:“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他坚守“真诚谦逊,沉默是金”的信条,要做无欲则刚、处世泰然的拙者。于此,可见其作《爱莲说》的灵魂归依。
  幕启:月光如水,朦胧着乡野的山丘、田垄、村舍。楼田堡的夏夜,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展现在眼前。
  周敦颐推开窗门,遥望夜色中的故土,他抚摸着吴妈送给他的手杖,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推窗仰望月如钩,
  一股暖流入心头。
  不叹白发空垂三千丈,
  不叹功名尽弃归乡土,
  我见家乡多妩媚,
  家乡见我情悠悠,
  人生本是一场梦,
  几番风雨几度愁,
  但愿从此伴杖行,
  莲花乡里读春秋。
  踏着歌声,周敦颐缓步走出茅舍,朝洒满银光的荷塘走去。顿时,眼前还真变成了一个神奇的莲花天地。【周敦颐幻觉:荷塘盛开,莲花亭亭玉立,突然箫声从远处飘来,朵朵莲花竟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莲花仙子,在周敦颐身边翩翩起舞。】
  伴唱:
  云也有情,风也有情,
  水也有情,雨也有情,
  朵朵莲花颗颗心,
  送来人间万家春。
  背景:濂溪岸边,翠拥竹舍。莲花盛开,彩蝶翔舞。已双鬓染霜的故友沈希颜(曾任雩都县令)持杖而行。
  沈希颜唱:
  若问人生求何物,
  功名犹似尘与土,
  采菊东篱慕陶公,
  濂溪悠悠载乡愁,
  忆往日,雩都事职何勤勉,
  暮归来,苍生疾苦亦如初,
  非是守土不盡责,
  一石岂能堵浊流,
  今日静卧爱莲堂,
  云卷云舒度白头。
  周敦颐唱:
  沈君今日到寒门,
  欲借赏荷话古今。
  【转身手挽沈希颜走向荷塘】
  你看花开似玉光彩照人,
  你看身出淤泥不染半尘,
  你看它芬芳四溢不妖不艳,
  你看它不蔓不枝清气凌云,
  自古多少英雄豪杰,
  历代辈出贤臣明君,
  如若都如光风霁月,
  世间定是弊绝风清。
  沈希颜接唱:
  茂叔品莲吐箴言,
  犹如雷鸣开新天,
  同祈天地酬民愿,
  神州遍是桃花源。
  【灯暗,转换场景,眼前的爱莲亭,依山临湖而立。】
  幕启:杜临风和儿子抬红木制联匾悬挂于亭右,慕昌贵和女儿抬红木制联匾悬挂于左。
  上联:爱如清风润泽岁月,
  下联:莲似皓月光照人间。
  荷妹、莲哥、吴妈与众乡邻相拥而至,孩童们载歌载舞,燃放烟花,欢声阵阵。
  周敦颐激情高唱:
  乡愁乡情伴潮生,
  登楼远望山色青,
  莲堂共乐话沧桑,
  紫气东来满乾坤,
  我虽辞职归故里,
  甘作莲花村里人,
  不揣浅陋作莲说,
  送与人世论冰清。
  此时,寿山道仙飘然而至,顿时,天高气爽,惠风和畅,宇宙澄澈,万里无云,周敦颐挥毫在天幕上写《爱莲说》。
  画外音(朗诵《爱莲说》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时,天幕上出现《爱莲说》书法手迹,池中,莲花渐渐舒展,从荷塘缓缓上扬,绽放于整个舞台。莲花仙子和荷妹、莲哥、隐菊、牡艳、道仙一齐共舞。
  (背景:书法家、画家笔下的莲花荷影叠次展现。)
  周敦颐激动地对沈希颜道:“颜兄,圣人之道,入耳乎。在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沈希颜接白:“茂叔贤弟,你这《爱莲说》可是蕴之为德行。”
  周敦颐面对众人回答道:“天以阳生万物,地以阴成为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此时,白鹤凌空飞翔,天空云蒸霞蔚,大地干净辽远,山坡层峦万紫千红,人们在欢快地耕种劳作,乡野一片盎然生机。
  音乐声起,伴唱《千古莲说》。
  抱湘水之清兮荡尔赤诚;
  惜岁月之流兮自度清名;
  慰百姓之艰兮愿化其魂;
  濯尘世之污兮甘碎其身;
  掩涕之太极兮尽倾其情;
  倾玉壶之醉兮莫负平生;
  经典之神韵兮传诵不绝;
  千古之莲说兮永启后人。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甜蜜当然要甜花,椴树花就是最清甜清甜的花了。   总是有雨,从春分到清明,又从清明到谷雨和小满,雨几乎都是没间隔几天就要下一场,桃、李、樱、杏都早早地谢去,艳骨怕也早已零落成泥了。困在居室,不看花圃也罢,省得了百结的愁肠欲断,但我估摸着,椴树该要开花了。   清晨醒来,天晴了,椴树真的开始着花了!因了品种的不同,它们的花色也有差异。或淡青色的一簇,或米黄色的一树,却无不甜香四溢。不知哪里远道找
路过老屋,来到姨妈家,那是一座宫殿似的二层别墅,带着宽敞的院子。院子西边有一棵核桃树,那是祖辈們留下的。小时候,常常待在姨妈家,有时一待就是一个月左右,跟表弟、表妹一起玩耍的日子如一幅油画。姨妈待我如亲生,用她那纤细修长的手给我洗头扎头,编麻花辫。那时候,姨妈很漂亮,高挑的身姿散发着优雅甜美的气质,鹅蛋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充满着仁慈与母爱。  姨妈家有祖辈种下的核桃树和桃树,一到秋天,高大
看到我的题目,你们是不是会很好奇—“本子”成精了?还能当老师?哈哈,让我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吧!这个“本子老师”可不是我们写作业用的作业本,而是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她姓李名本坚,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本子老师”。  她的头发短短的,黑黑的,非常浓密;她有一张瓜子脸,眉毛又黑又弯,像飘扬的柳叶;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感觉充满智慧;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镜片仍能感受到那严厉的目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家不大不小的玩具店。  有天下午,我们学校提前放学了。经过玩具店时,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嗬,玩具真多啊,形状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个玩具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布娃娃吗?我迫不及待地走近一看,果然是,瞧,布娃娃像大活人一样,那大大的头憨憨地斜偏着,白白的脸蛋微微地泛着笑容,葡萄一样的大眼睛正对着我俏皮地直眨呢。  “小朋友,你喜欢这个布娃娃吗?”不知道过了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是曹操写的《董卓歌谣》中的一句。这首诗在《三国志》中另题为《董逃歌词》。  曹操早年好交游,是个活跃分子。与桥玄、许劭、蔡邕、何颙、卢植、袁绍都有来往,但这张名单上并没有最享盛名的大儒郑康成,多少有点意外,按说,他应该是曹操慕名登门的第一个,比曹操迟钝得多的刘备,都曾在这位大儒帐下读过两年书,成其一生资本。所以,交游,并且广泛,是当时年青有志者的一种风尚。要想发达,要想成
我读《创业史》大概是在中学时代,在读《创业史》之前,我也读过当时流行的《欧阳海之歌》《暴风骤雨》等,但都读不进去,只有《创业史》读进去了。后来才知道,一本书如果契合自己,就是与自己气味相通。一个读者的阅读往往就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  那时的《创业史》只有上册,读完之后,就一直想着读到下册,过了几年后,才读到了下册,薄薄的一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梗概,或者说是个半拉子工程,很是失望。但
年幼时家贫。  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时,姐、哥都下乡当了知青。哥下乡三年后,父母便开始为他想办法脱离农村。当时,下乡知青离开知青点的办法只有几种,推荐上大学、招工、当兵和父母所在单位“三抽一”。所谓三抽一,是指一家有三个孩子下乡,便享受政策抽调一个回城。招工要讲关系,一是招工单位的关系,二是知青所在公社、大队,乃至生产队的关系。先由生产队、大队推荐,公社批,否则,用工单位再牛也招不走人。招工单位
王艳军老师教我們语文,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上课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想把老师讲的内容,新鲜事情用文字记下来,于是课后,我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当时我没钱买本子,便把要记的东西都写在上学期课堂本子空白处——买笔记本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学校里炒的菜,每餐只要五角钱,我连一餐菜都买不起,更别说买笔记本了。  某天,王老师突然叫我去办公室,去的路上,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
因2014年度“海外文摘文学奖”在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铅山河口颁奖,忽培元先生又正巧获奖,作为会务人员,我有缘认识了他。  忽先生到时已是灯火阑珊,酒店早已打烊,只得去摊点将就。矮桌短椅的促迫与露天嘈杂的草根让我很忐忑。忽先生反倒安慰我,对着米粿、粉条等地方小吃显得兴致勃勃,同时还反客为主地招呼接站司机辛苦,多来点。如此善解人意,全没“京官”、大腕的做派,想到接站车辆的低调寒碜,我越发窘迫。哪知
最是温贫暖老的东西,越是容易在冬天打动人。  比如,红薯。冬天烤红薯的香味,在寒风的街头盘桓,久久不愿散去。  这是吃烤红薯。  红薯可以煮茶喝,我说的是红薯干煮茶。我们这地方把红薯叫作山芋,这货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淳朴率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山芋”这种称谓。用山芋干煮茶喝,比单纯用山芋煮茶清甜。这当然是多少年前的事了。长、瘦、胖、圆的山芋,被黝黑锋利的刀刃,切成片,晾晒在门板、竹匾……山芋干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