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育人育其心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6339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对象很多,它包括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其中,人是教育的核心,是重要的因素。通过人去理财、用物、办事、安排时间、空间、处理信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育人(包括教师、学生),必须管其心,才能充分调动其工作学习积极性,完成工作学习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在这里,只就学生教育如何育人育其心进行论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天生的,他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学生的需要是积极性的基础和内部源泉;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动力原因;目标则是导致需要转化为行为的诱因。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学生的需要包括自然、社会、精神三种需要。学生是有生命的自然人,要生存发展,就需要衣、食、住、行、休息、婚配等,这是最基本的自然需要。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然形成人的社会交往、社会归属、社会活动、社会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社会需要。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表现为求知、自尊、成就、审美、道德等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的行动的动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例如学生对教师的有些评奖不满,主要不是需要社会荣誉、需要金钱,而是认为不公平,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通过找学生谈心、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关心、了解学生的需要,合理满足学生的需要,调节学生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需要在未转变成动机时,只是一种潜在动力,只有当他转化为行为动机时,才能成为直接的动力。动机是推动积极行动的直接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性学习动机是以学习本身(包括学习对象、过程、成果等)为追求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心感受”(又称内部报酬),这种“内感”可以是以理智信念为主的,如对社会的贡献感、义务感、责任感等;也可以是以情感为主的,如成就感、创造感、兴趣感等。间接性学习动机,是以学习之外的附加报酬和其他事物(如表扬、人际关系和环境条件的改善等)为追求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动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懂得各种外部刺激手段,并掌握它的规律。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常采用的方法有:
  1、强制性激因:强制性激因是指运用组织纪律、规则制度、决议命令等手段,强制学生照办的硬性要求。强制可以是一种心理威胁,也可以是施行的惩罚。在教育工作中,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是必要的。但它只能作为激励性手段的一种辅助。因为强制性激因所引起的基本上是防卫性的,是“避免有所失”,而不是“追求有所得”,因此,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严重时,还会激起抵触情绪。
  2、激励性激因:是指那些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种种诱因。通过动员报告、个别谈话、正确的集体舆论等,设置目标易引发需要,采用情感管理,激起学习动机。设置目标既有“推动力”,又有“吸引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居于主要地位。激励性激因包括直接性激因和间接性激因。直接性激因是学习本身直接含有的,能激发“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因素,它能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社会价值和情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其创造力并取得成就,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间接性激因也是一种目标激因,但目标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之外的种种外加报酬(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学习环境中的种种引人追求的对象,它是引动“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宜增强间接性激因。但是,必须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调节,否则会滋长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直接性思想倾向。
  目标是导致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的诱因。目标是学生希望得到的行为结果,所以实质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包括通过努力所获得的直接结果(即学习成就),这种结果对学生的意义和由此而导致的需要满足等三层含义。具体表现为,通过行动努力获取学习成就的可能性;学习成就带来个人回报的可信性;以及回报对满足个人需要的适宜性。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判断评价,直接影响到目标期望的强烈程度与行动努力程度。学生对目标判断“努力则成,不努力则败”、“意义大”、“能满足需要”,便会全力以赴,加倍努力去学习,所以制定教育目标时要考虑这些心理特点。
  例如班主任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我身边的活雷锋的短文,规定什么时间交,什么时间在班会上发言交流,还要发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每人必交一篇短文在班会交流是心理强制性激因,是一种心理威胁,但未说不交怎么办,这种激因不严密,有空子可钻,还有灵活性。但对多数学生来说,会写一篇短文,不然点名未交或班会发言未准备乱说会失面子,这是自尊的需要。在发奖的目标诱导下,产生写好这篇短文的行为动机,就认真收集素材,认真思考,认真写好这篇短文,达到班主任通过短文交流,宣传了班上的好人好事,树立班上的正气,教育后进学生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其一,教育者只考虑学生学习需要,不考虑学生个人需要。如有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根本不考虑他们的个人疾苦,连起码的学习、生活条件也不给予满足。有时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教育者甚至连肯定、赞扬的话也不说一句。其二,不考虑学生需要的差异性,提供的需要满足“一刀切”。如对完成任务者,一律发奖状一张,奖金若干,这对有的学生有吸引力,而对有的学生吸引力不大。其三,对学生需要满足状态不适应。学生需要的满足有未足、已足、厌足的区别。在目标管理中,在考虑对努力学习的学生该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时,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要育人育其心。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推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情感管理下的目标管理,才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电话:13668412688;信箱:gaoliwen5698@163.com)
其他文献
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管理者,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需要对社会现象、教育环境、自身教育实践的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形成思考,在思考中形成积淀,在积淀中形成管理思想和治校风格。  一、创新思维方面的思考——校长有奇思妙想  学校管理也需要靈感,“灵感”本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用语,但学校管理和文学创作相通相近,管理的灵感不是从天而降,也需要“两句三年得”,需要沉下心去体味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校园文化不能拿来
教育关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和教育相关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基础之上创新地提出了立德树人重要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理论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全面深化教育体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现实道路。  近年来,由于大班教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大班教学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6月13日,在这个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季节,兴城市曹庄四城小学迎来了第二次辽宁省乡村导师团队数学学科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导师团队成员有进修学校的数学教研员李巍巍老师、杨帆老师、拣金小学的高源源老师和南一小学的张红秋老师。同时参与活动的还有曹庄小学的校长沈文新、副校长赵艳梅、张权、李朝阳主任及部分教师代表。  本次活动由进修学校教研员李巍巍主持,分为导师团队成员送课展示、交流研讨、专题讲座三个环节。
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小学在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师生互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专项研究,旨在落实先进的师生互评理念,改进师生关系,拓展教育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让师生在交往、互动和评价中思考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态度、需求和行为,从而改进教与学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研究背景  相关政策文件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建立促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方法,教育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笔者在近 30 年从未离开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双主体教育,办优质学校”的学校管理模式,能使学生学习效果和教育效果最大化。所谓双主体教育就是把校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和学生双双作为主体,按照一定的模式引领他们学会自主管理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纳入中学课程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十分单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个学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校从2015年开始构建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建立“课堂-讲座-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的四维立体教育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有效
参加《关于柏果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和盘县大力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积极探究渗透德育的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文
在数学教学中新课教学是“画龙”,而复习课教学则是“点睛”。复习是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是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归纳内化形成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环节。复习课教学是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的过程,有“理”“通”“提”三大特点。“理”即,将所学知识系统整理;“通”即理清知识来龙去脉,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提”即通过复习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学会整理,
“怎么又要写作文呀?我最怕写作文了!”这是大部分学生们的共同心声。一上作文课,很多同学就捏着笔、盯着本子,唉声叹气,一节课下来写不到100字。  确实,学生们怕写作文,写作文的极积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呢?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心得,我觉得以下几点对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一点帮助:  一、把握标准,不吝啬分数  作文经常得低分,这是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批改作文时,“分”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