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说素质教育的概念我们已早有耳闻,但在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加之高考的巨大压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法律依据、存在问题的研究,着重阐述中学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特殊地位及重要作用。最终为中学体育教育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状;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培养人才靠的是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青少年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然而,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因素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对于这一现状,胡总书记在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有关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7号文件中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秉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以增强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的落实到教育工作中。
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和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变革旧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展开实践。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转变,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首先,从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是个体的发展,第二,通过个性的充分发挥而综合发展,第三,全面发展由个体发展而组成,脱离了个体,发展无从谈起。这就表明,人的发展即自由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严格管理、盲目的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耽误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能够使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均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劳动者能普遍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换言之,素质教育即是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最终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人们的健康状况已然成为各国纷纷关注的焦点。
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为学生打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毛主席早在1917就提出了“体育之道,配智育与德育,无体即无德智也”的先进思想。1950年又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这一指示:“我们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由领导人高度重视程度可见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了学生们的身体,培养了身体的协调性;在群体合作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格、德育审美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体育和品德教育、智力开发、美劳教育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后,联系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
(一)转变观念 引起重视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培养顽强不屈、坚韧勇敢的体育精神,达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结合的教育目的。特别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体育锻炼是人生必修课的观念,正确认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组建新型教师队伍
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育基础环节的重任,应当不断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且要具备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新理论、新技能来武装中学体育教育人员。
(三)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要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体育教育作为“应试”向“非应试”转变的着重点理应率先发力,摒弃落后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回味思考,形成“意犹未尽”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应在恰当时刻刻意给学生造成小小的挫败感,以此激发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调动潜在学习能力。将体育教育从完成任务变成学生的内在渴求。
(四)开展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特长
中学体育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平台。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校园篮球赛、拔河比赛,或者组建体育社团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比赛中有成就感,为日后投身祖国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中学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主要因素。中学体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向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品格,陶冶情操。中学体育教育不只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总而言之,中学体育在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旺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发展.2009(09)
[2]何全.中学体育与素质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天山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现状;地位;作用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取决于人才的素质。而培养人才靠的是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青少年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十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然而,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因素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对于这一现状,胡总书记在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在有关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7号文件中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秉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以增强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切实的落实到教育工作中。
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和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变革旧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展开实践。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转变,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首先,从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是个体的发展,第二,通过个性的充分发挥而综合发展,第三,全面发展由个体发展而组成,脱离了个体,发展无从谈起。这就表明,人的发展即自由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不能一味的追求严格管理、盲目的填鸭式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耽误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能够使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均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劳动者能普遍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换言之,素质教育即是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最终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中学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为迎接各种挑战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人们的健康状况已然成为各国纷纷关注的焦点。
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为学生打造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决定了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毛主席早在1917就提出了“体育之道,配智育与德育,无体即无德智也”的先进思想。1950年又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这一指示:“我们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得到智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由领导人高度重视程度可见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了学生们的身体,培养了身体的协调性;在群体合作的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格、德育审美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体育和品德教育、智力开发、美劳教育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三、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后,联系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长足进步。
(一)转变观念 引起重视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培养顽强不屈、坚韧勇敢的体育精神,达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结合的教育目的。特别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体育锻炼是人生必修课的观念,正确认识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二)组建新型教师队伍
中学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育基础环节的重任,应当不断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且要具备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强化理论学习,利用现代化新理论、新技能来武装中学体育教育人员。
(三)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要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体育教育作为“应试”向“非应试”转变的着重点理应率先发力,摒弃落后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首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回味思考,形成“意犹未尽”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应在恰当时刻刻意给学生造成小小的挫败感,以此激发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调动潜在学习能力。将体育教育从完成任务变成学生的内在渴求。
(四)开展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特长
中学体育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还要开展课外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平台。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校园篮球赛、拔河比赛,或者组建体育社团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有体育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比赛中有成就感,为日后投身祖国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中学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的主要因素。中学体育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向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品格,陶冶情操。中学体育教育不只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总而言之,中学体育在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旺峰.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发展.2009(09)
[2]何全.中学体育与素质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天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