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你可以问路的旅伴。我指向前方,在你的前方也在我的前方。”什么是旅伴?旅:旅行、旅途。伴:伴随、陪伴,同在一起而能提供帮助的人。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解读,也是徒弟追踪师傅一路前行的诠释。早期教育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就抱着这样的初心,开启四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游学课堂;关注的微型广场;碰撞的E平台教研;积累的成员质量成长手册。
一点研究:游学课堂
来自省教科院张晖导师的指引,领衔人自身的内化,各成员以及团队的实践支撑,形成了研究课堂。我们将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的一体化研究落实到了游学课堂中。
首先,来自活动方式的转变。
研究通过主题中集中教学课程和区域小组活动的有效结合,五大领域自然分布一日之中,对孩子们的管理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对幼儿园半日作息有效调整,以一个半日2小时为单位,将时间分出三块。具体为:集中(10分钟内)→区域小组(30分钟)→再集中(10分钟)→再区域小组(30分钟)→第三次集中(10分组)→第三次区域小组(30分钟)的大致块面,生活类时间穿插其中不单列。每日的集体教学中设置一个新任务,其他小组区域是一周任务甚至一月任务循环。任务的顺强补差或增减,以教师的材料投放掌控全局。而教师五大领域目标意识至始至终稳坐心中,这样的状态即为游学课堂,显性的是区域小组任务,即游戏,隐性的是主动学习,即课堂。
其次,来自目标意识的蜕变。
集中时间段,主要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碰撞,了解新任务。第一次小组时段里,主要是生活经验的拓展、探索和尝试。再次的集中,是同伴之间分享经验或提升、或借鉴、或关注,再次的小组时间,是孩子们动手动脑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目标整盘考虑,五大领域渗透一日之中。如此反复,是循环至上的一种积极教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孤立一日、一周、一月、甚至一学期的课程和游戏。因此,孩子们一天摄取的信息量在这种方式的推进下,与传统的课归课、游戏归游戏、生活归生活的断篇章学习,会一下子增进许多倍,顺应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最终,落实在教育效果的改变。
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教育效果,是我们全体成员都为之窃喜的。因为,这与幼儿园教育的最佳状态日趋接近,期望达到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生活的一体化的目标越加明显,即课程游戏化、游戏生活化、习惯与情绪培养贯穿始终。
后续,我们将会整理出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来,为围绕着多数幼教工作者困扰的实操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一项关注:微广场
我们将家庭与幼儿园共育的一体化关注到了微广场活动中。即形成“家园共育的课堂”。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大育儿场所,把课堂延伸到了广场上,使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起来。
走出教室有一定辐射面的游戏项目,是加入家庭、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游戏的学习活动。面对家长、学校和社区,以点带面的起到广场效应,我们将地点设在了公共场所、野外公园、或者幼儿园内,来完成实现“我的课堂在路上”的理想。
为此,每位成员在不同的实践领域开展了16个微广场活动,每次微广场活动后,我们都以微视频的方式在E教研平台上播放,在反复的观看中给成员们的家园一体化实践打开了新思路,一次次的活动起到对家庭教养指导、传递理念、带动行为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早期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整合,渐渐把我们工作室的教育思想渗透其中。
一片碰撞:E教研
我们架构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在E学习平台上的碰撞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由于分布在全市六个区10个点,一月一次集中的时间太有限了,而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E教研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土豆视频网 QQ群文档云空间,成就了我们的网络平台。我们充分利用E学习平台的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一台电脑、或平板、或手机,连线上网,沟通不再是问题。我们形成了除面对面的活动交流以外的网络培训模式。
第一,做到了让教研组织变得轻松。
不需要经常性的组织教师们集中,占有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工作时间,或者侵占大家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时间。不需要因为场地的局限性,而必须以控制名额等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将对我们工作室感兴趣的教师们拒之门外。也不需要每次活动时都需要投入许多精力、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第二,我们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
每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单一的我说你听的过程,而是我说你说大家说的过程,参与者也不仅仅是听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和思的过程。我们崇尚的培训不仅仅是成员向领衔人学,而是成员之间轮流做东,是一种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
第三,我们让学习动力变得自主起来。
不是在被迫无奈的状态下学习,而是发自内心自己想学的学习,那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和教研的方式变得简单而受欢迎。
一块积累:成长册
从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网络平台上就各自建立了每个成员的质量管理成长册。2年来,我们不断的添加丰满,类别有五级梯队成长、职称晋升、公开课、论文发表、荣誉获奖、课题承担、辅导学生,等等几个块面的记录,让成员之间相互知己知彼、透明开放、你追我赶、积极状态。
研究的过程留下我们的轨迹,资料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台帐,更是体现思维的过程,当回顾阅读思考的时候,会有新的思考感悟。我们至始至终一直都很重视三个方面的资料积累:一是教案、反思、评价、研讨、QQ教研实录等文字材料。成员分工负责,及时存放到网络平台;二是研究信息、活动计划、教学随感等定期在个人博客和工作室博客中发布交流;三是活動过程性资料及时在群相册展示,游学课堂录像和微广场视频实时发布在土豆视频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我们成长的轨迹一目了然。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样一支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员团队,因常州市教育局的架构的平台而幸运的走在了一起。600多天的日子里,我们好似时时刻刻都在相聚,从来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因忙碌而充实,因执着而收获,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美好的旅行。我们行走在早期教育一体化研究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成长。
作者简介:
周萍(1996—),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前教育本科,幼儿园一级,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点研究:游学课堂
来自省教科院张晖导师的指引,领衔人自身的内化,各成员以及团队的实践支撑,形成了研究课堂。我们将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的一体化研究落实到了游学课堂中。
首先,来自活动方式的转变。
研究通过主题中集中教学课程和区域小组活动的有效结合,五大领域自然分布一日之中,对孩子们的管理采取任务驱动模式。对幼儿园半日作息有效调整,以一个半日2小时为单位,将时间分出三块。具体为:集中(10分钟内)→区域小组(30分钟)→再集中(10分钟)→再区域小组(30分钟)→第三次集中(10分组)→第三次区域小组(30分钟)的大致块面,生活类时间穿插其中不单列。每日的集体教学中设置一个新任务,其他小组区域是一周任务甚至一月任务循环。任务的顺强补差或增减,以教师的材料投放掌控全局。而教师五大领域目标意识至始至终稳坐心中,这样的状态即为游学课堂,显性的是区域小组任务,即游戏,隐性的是主动学习,即课堂。
其次,来自目标意识的蜕变。
集中时间段,主要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碰撞,了解新任务。第一次小组时段里,主要是生活经验的拓展、探索和尝试。再次的集中,是同伴之间分享经验或提升、或借鉴、或关注,再次的小组时间,是孩子们动手动脑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目标整盘考虑,五大领域渗透一日之中。如此反复,是循环至上的一种积极教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孤立一日、一周、一月、甚至一学期的课程和游戏。因此,孩子们一天摄取的信息量在这种方式的推进下,与传统的课归课、游戏归游戏、生活归生活的断篇章学习,会一下子增进许多倍,顺应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最终,落实在教育效果的改变。
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教育效果,是我们全体成员都为之窃喜的。因为,这与幼儿园教育的最佳状态日趋接近,期望达到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生活的一体化的目标越加明显,即课程游戏化、游戏生活化、习惯与情绪培养贯穿始终。
后续,我们将会整理出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来,为围绕着多数幼教工作者困扰的实操问题提供参考答案。
一项关注:微广场
我们将家庭与幼儿园共育的一体化关注到了微广场活动中。即形成“家园共育的课堂”。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大育儿场所,把课堂延伸到了广场上,使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起来。
走出教室有一定辐射面的游戏项目,是加入家庭、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游戏的学习活动。面对家长、学校和社区,以点带面的起到广场效应,我们将地点设在了公共场所、野外公园、或者幼儿园内,来完成实现“我的课堂在路上”的理想。
为此,每位成员在不同的实践领域开展了16个微广场活动,每次微广场活动后,我们都以微视频的方式在E教研平台上播放,在反复的观看中给成员们的家园一体化实践打开了新思路,一次次的活动起到对家庭教养指导、传递理念、带动行为的辐射作用,从而体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早期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整合,渐渐把我们工作室的教育思想渗透其中。
一片碰撞:E教研
我们架构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在E学习平台上的碰撞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由于分布在全市六个区10个点,一月一次集中的时间太有限了,而每次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E教研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土豆视频网 QQ群文档云空间,成就了我们的网络平台。我们充分利用E学习平台的网络信息技术条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一台电脑、或平板、或手机,连线上网,沟通不再是问题。我们形成了除面对面的活动交流以外的网络培训模式。
第一,做到了让教研组织变得轻松。
不需要经常性的组织教师们集中,占有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工作时间,或者侵占大家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时间。不需要因为场地的局限性,而必须以控制名额等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将对我们工作室感兴趣的教师们拒之门外。也不需要每次活动时都需要投入许多精力、人力和物力才能完成。
第二,我们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
每次的学习不仅仅是单一的我说你听的过程,而是我说你说大家说的过程,参与者也不仅仅是听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和思的过程。我们崇尚的培训不仅仅是成员向领衔人学,而是成员之间轮流做东,是一种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
第三,我们让学习动力变得自主起来。
不是在被迫无奈的状态下学习,而是发自内心自己想学的学习,那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和教研的方式变得简单而受欢迎。
一块积累:成长册
从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网络平台上就各自建立了每个成员的质量管理成长册。2年来,我们不断的添加丰满,类别有五级梯队成长、职称晋升、公开课、论文发表、荣誉获奖、课题承担、辅导学生,等等几个块面的记录,让成员之间相互知己知彼、透明开放、你追我赶、积极状态。
研究的过程留下我们的轨迹,资料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台帐,更是体现思维的过程,当回顾阅读思考的时候,会有新的思考感悟。我们至始至终一直都很重视三个方面的资料积累:一是教案、反思、评价、研讨、QQ教研实录等文字材料。成员分工负责,及时存放到网络平台;二是研究信息、活动计划、教学随感等定期在个人博客和工作室博客中发布交流;三是活動过程性资料及时在群相册展示,游学课堂录像和微广场视频实时发布在土豆视频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我们成长的轨迹一目了然。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样一支来自四面八方的成员团队,因常州市教育局的架构的平台而幸运的走在了一起。600多天的日子里,我们好似时时刻刻都在相聚,从来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因忙碌而充实,因执着而收获,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美好的旅行。我们行走在早期教育一体化研究的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成长。
作者简介:
周萍(1996—),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前教育本科,幼儿园一级,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