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课堂中美的陶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5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材;陶冶;审美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实现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的目标。我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色彩,吸引学生自觉地探寻知识的宝藏。
  一、初读文本,感受精彩语言之美
  语言既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又是审美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发现精彩的语言,感受精彩语言之美,这是实现审美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学生发现“立、看、争、击、翔、竞”等动词的精彩,有学生认为是“独、红、碧”等形容词的精彩,还有学生认为是“万、遍、染、没、透、争、击、翔”等词精彩。他们在阅读文中直接感受到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之美和经过思考后得出富有个性心得的精彩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意识,又受到了语言美的陶冶。
  二、感情朗读,品读重要文段之美
  感受精彩词语之美后,接着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品读精彩文段之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文本中的爱、憎、哀、乐等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力。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再让学生感性体验,引导学生从感情强弱、节奏快慢、语调高低等去体验不同的情感。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充分的感情酝酿,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文段,细细品味文段之美丽,沉浸于美的氛围中。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和“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两个重要文段,引导学生用细腻的感情、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景物的宁静柔美,找到了荷塘月色的美点,品味到一种淡淡柔柔、宁静如梦的整体美。学生正是在美的朗读中,品读了重要的文段,领悟到不同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我还在课堂中开展灵活多样的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朗读活动,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兴致盎然、声情并茂,体现出一种情韵美。
  三、个性化的多元解读,领悟作品意蕴之美
  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深入地领悟文本的意义美和蕴含的形象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文本之前,我向学生举了《荷塘月色》“研讨与练习”中有关朱自清散文评论的多元解读的例子。这些来自郁达夫、杨昌江、余树森、余光中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郁达夫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评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杨昌江是从写作方法来评朱自清散文写法的细腻美,余树森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地来分析朱自清散文的“清”秀美,而余光中则以反面批评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学生从中读到不同的声音,激发了多元解读的兴趣,这有利于形成富有个性的思维品质。如教《琵琶行》时,我引导学生从批判和欣赏两个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主人公琵琶女:有学生解读琵琶女为爱慕虚荣、醉心奢华生活的妇女;有学生认为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有学生非常欣赏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绝妙……对这些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我给于赞赏和鼓励,既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升华境界,深入领悟到文本的意义美和蕴含的形象美,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创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四、联想想象,挖掘作品情感之美
  联想想象是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自由性、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就能产生思想内容上的延伸,更好地激发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启发学生联想一个忧思、孤独、冷落的作者形象,想象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情景;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启发学生联想诗人报国无门,年老仍思报国的无奈之情,想象“金戈铁马·气吞如万里虎”的沙场美……联想想象,激发了学生挖掘作品情感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审美感知的能力。
  五、纵横比较,增强拓展运用之美
  第一,将文中具有内涵的词语进行转换的纵向比较鉴赏。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拓展运用,我将文中具有内涵的词语转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纵向比较鉴赏。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万”“漫”“争”“击”“翔”等词语对应转换为“满”“一”“竞”“飞”“游”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鉴别。换词比较后,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原来的词语更富于表现湘江秋景的神韵。在纵向比较鉴赏学习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词语推敲方面的独到匠心,又能加强学生对作文中遣词造句的意识。
  第二,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描写的纵向比较鉴赏。文本中不乏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描写,我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纵向比较鉴赏,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增强拓展运用的审美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三处描写了风雪:初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去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回到草料场,“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我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鉴赏描写风雪的程度和作用:初到草料场,风雪初起;去市井沽酒,雪势正大;回到草料场,雪势更大。在比较鉴赏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描写是根据写作需要而定的,正因为风雪越来越大,为后来雪压塌草料场的住处和林冲返回山神庙埋下伏笔。
  第三,利用不同文本進行横向比较鉴赏。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审美创意能力,我还利用不同文本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鉴赏,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大有好处,如学完柳永的《雨霖铃》,我向学生介绍张先的《江南柳》,学生分别从别情、环境、运行人、送别者等几个角度鉴赏,情理俱佳。又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后,我向学生推荐汪曾祺的《受戒》,让学生对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小英子进行人物的比较鉴赏。这两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一个含蓄古典,一个开朗阳光,在学生眼里风采各异。教师利用不同文本进行横向比较鉴赏,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得到锻炼,更清晰认识了作品的个性特征。
  学生正是在纵向比较鉴赏和横向比较鉴赏中产生了电光石火,点燃他们蓄积在心的灵感,情思泉涌,辞彩焕发,个性纷呈,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来,充分展示了拓展运用之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美的陶冶,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审美教育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快乐中复习,在复习中成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努力地提高复习质量。老师把激情、幽默感运用于复习课。把竞争引入课堂,促学生进步。合作学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好方法。要高度关注临界生。注意习题的评讲技巧。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最好的教师”,用智慧与爱心对待学生,再加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复习的质量一定会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键词】小学英
【摘要】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社会文化情境中,数学无处不在,当然也有纯粹的数学活动,所以人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获得数学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标志之一,是学生创新的基础,更是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前提。本文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地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认为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把原有的活动经验转化成新的活动经验。同时,立足于课堂,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活动
【摘要】新课改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互”的过程,要实现课堂上真正的交往与互动,就需要一种心灵和思维的溝通。课堂上的学生是否善于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的有效性。本文探讨通过倾听及其相关技术,从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调整师生角色,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温润的、交互的、安全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倾听技术;课堂运用  一、倾听技术兴起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兴起的背景  倾听技术
【摘要】估算,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有时我们只需要估算结果。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兴趣;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从教十多年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不喜欢估算、不愿意动
【摘要】以“每月一事”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研究如何为提高初中生的创新素养搭建了更大的平台,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每月一事;初中生;创新素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的问
【摘要】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课堂是给学生频繁地接触目标语言的平台。课堂指令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过程性的解释说明。在以任务为基础的小学英语课堂中,适当且正确的指令特别重要,因为教师的指令影响着教学效率。当然,因为小学生词汇量的限制,教师的指令必须是简单的且有逻辑性的。在我国的小学英语课堂中,仍然存在很多无效的指令,例如模糊的语言、不清晰的指示对象、冗长累赘的语言,等等。无效的指令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目前社会中密切关注的话题,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更是与学生学习发展有很大联系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的法律素养也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联系社会时事,不断优化教学的方法,实行优化策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加入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在课堂上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让我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案例教学法需要遵循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我们在初中阶段的一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广东教育学会于2019年7月7日在广州番禺召开广东教育学会研学旅行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广东教育学会李学明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工会主席、 地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徐颂军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
【摘要】英语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热情。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了探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英语教学;激发兴趣;方法手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使人坚韧。”只要学生对学习英语有兴趣,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