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lis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化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術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期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入的学科理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初中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学科教育中应用的不断增多,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实在初中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提升实际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有效性,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对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环节的不足入手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数学;有效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体系的进步,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脚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用有关信息技术的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与时俱新的创新研究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初中教学有效性的教育改革目标。所以,在这一研究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现初中教育阶段的重点,如何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育目标,就成了现阶段初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等其他学科融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际的初中教育过程中已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学科,更是一门具备较强融合性、辅助性的学科。由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环节时,会倾向于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双学科有效性的目标。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数学就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研究的时间较短,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认为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数学融合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数学底蕴,而目前一大部分初中教师不具备开展融合教学的能力,限制了对“他山之石”的使用。其次,一部分初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课程融合的重要性,限制了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和数学学科的融合程度,同时也限制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落实,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技术的课堂,为后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埋下隐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根据上述研究,我认为,在未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落实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融合,以此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一)改革传统的初中教学理念,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的主导作用
  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发展目标,就需要转变原有的初中课程理念,全面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等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夯实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主科知识的巩固程度,凸显信息技术对课堂的主导能力,同时为后续的初中教育有效性提升打下基础。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学校应积极地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理念落实在实际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地优化教师对其他学科“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后续的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等其他学科的融合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着眼课本,突出信息技术对教材知识的辅助效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原有的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何更好地贴合学生需求,突出信息技术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辅助效果,也是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此,我认为,在这一背景下,要想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就需要着眼课本,突出信息技术知识对教材的辅助优势,从而凸显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他山之石”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甘肃版信息技术“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图形演变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绘制出来,从而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性。
  (三)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开展上述信息技术的融合同时,教师也应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为后续跨学科的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甘肃版信息技术“制作框架网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选择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此吸引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兴趣,待学生提起兴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建设以数学知识为主的网页,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推进,跨学科的融合成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在未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国伟.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基础教育论坛,2019(17).
  (责任编辑 范娱艳)
其他文献
一  “湘阴三郭”是晚清以来对郭嵩焘及其胞弟郭崑焘和郭崙焘的称呼。曾国藩曾对这兄弟三人有一句酷评:“湘阴三郭,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胡林翼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他曾对郭嵩焘笑称:“君家兄弟,后者累而上,若汲长孺(汲黯)之积薪也。”意指老二崑焘之才干优于老大嵩焘,老三崙焘又优于老二崑焘。曾、胡的评价基本上符合实际。郭嵩焘长于学,为著述之才,留下了大量经学、史学及其他著作,是学问家与思想家。虽然郭
秋瑾是一个传奇。秋瑾和吴芝瑛、徐自华的友谊同样是一段传奇。她们的奇闻轶事幼读时已知道不少;多少年后,当我细读吴芝瑛致徐自华信札时,内心还是感到深深地震撼。吴芝瑛的书法原来是那样的好,此其一;其二是信的内容,特别是字里行间交代的一些细节,读来尤其令人感怀。  吴芝瑛(1868—1933),女,安徽桐城人,字紫英,号万柳夫人。徐自华(1873—1935),女,浙江桐乡人,字忏慧,号寄尘。秋瑾(1875
钱穆说:“中国人中最讲究人生艺术的要推北宋的邵康节。”  叶朗主编的《中国美学通史》也认为邵雍大力倡导和竭力践行的“快乐哲学”,“对生命哲学有着独特的理解与体验”。  读邵雍诗文及其史传,深感两位先生之论确为的评。邵雍的为人、为学、为文,对我们今天生命价值的探索,生活视野的拓展,休闲内涵的升华,乃至人生意趣的体味,人文哲理的表述,以及银发潮中离退休生活的安排,颇多可取鉴处。特别是近年来,德国哲学家
在诸多类似著作中,《沈善炯自述》是少见的。在科学家中,特别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中,能下决心,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一本十余万字的口述自传者,并不多见。而直抒胸臆,将自己九十余年的奋斗经历、爱恨情仇宣泄在文字中,就更少见了。  作为结识沈先生已经三十六年的晚生,我从老师和朋友处得知许多沈先生的逸闻,也听到过种种对他的褒贬言论。从这本书稿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沈先生的宝贵品格与成就,以及他成功的前因后果。本
我们知道,《西游记》世界里主要涉及佛、道两大教派。《西游记》开篇:“天生石猴,惊天动地。”这里小说写下玉帝的反应是:“天下方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然后就继续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那么佛祖呢?小说没有一字明述佛祖的反应,“眼观三界,心通十方”的佛祖不可能不知。细心的读者慢慢会发现,佛祖不但注意到“天生石猴”的消息,而且立即看准了石猴过人的资质和潜在的价值。  后来,孙悟空两次在天庭“就业”失
湖南位于洞庭之南,平川沃野,人杰地灵,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着瑰丽想象和独立气节的文明之地。屈、贾之乡的美誉,以《楚辞》为标志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确立,让这个灵秀之地多了文学的豪情和文化的担当。在中华文化的宏大格局中,湖湘文化有着独特的风貌和风骨。经过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的洗礼之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成为湖湘文化最好的注脚。湖湘文化也是具有深厚的原道精神的文化,道
2012年刘强君出版了《世说学引论》,体大思精,令我大喜,深感后生可畏,也深觉后继有人。《世说新语》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一块瑰宝,其含蕴之深,泽被之广,是够资格成为一个“学”的。当年“红学”、“龙学”之翕然成风,都是某种时势使然,这里可能用得上刘强君自己的话:“有时候,人的运气至少和他的才气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为重要的话。”“世说学”能否成军,也是要靠运气的。刘强君在2007年出版了《世
大热天到长沙,湿闷难耐,却寻到一处清凉地界——双来书屋。  双来书屋在湘江边上,主人杨福音,画家、书法家、散文家,当过小学和中学语文老师,教学之余从事美术创作,其美术才华在“文革”中被军代表看中,用十八个下放教师将其换调至湖南省新闻图片社,做了十年美术编辑后,再调入湖南省书画研究院,任创研部主任,这才真正进入职业画家的行列。1993年,广州市文联引进人才,将杨福音从湖南调到广州书画研究院任副院长,
多年前,我读过彭国梁老师的那本《近楼,書更香》,里面有一篇写道:“在长沙砂子塘十字路口的东南角,大隐着一位超级书痴。书痴有两个书巢或曰书窝,相距不到五百米。今年春节后,我连续三次深入其中,那真是如同饥饿的老鼠掉进米缸,其喜出望外实在难以形容。”彭老师笔下这位超级书痴便是吴子明教授——吴氏中医第四代传人,中医研究员,长沙十大藏书家之一。  2016年1月28日下午,彭老师带我去拜访了吴子明教授。  
在文学创作方面,曾巩上学韩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代以降,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誉千年,至今不衰。然而,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只不过在那个文化重于经济、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其行政才干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罢了。嘉祐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