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促城”:走出单一土地城镇化困境——一个大城市近郊村庄的城镇化案例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城镇化与村民城镇化是城镇化问题的一体两面.经济社会学通常认为,土地增值收益为城市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村民的城镇化是被视为征地的主要成本.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规范与高质量发展,以土地城镇化为内核的单一城镇化已不可延续.在这一背景下,村民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引导村民的城镇化是高质量、可持续土地城镇化的关键.以上海P村的城镇化过程为经验材料,研究村民的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在P村村委与县政府的引导下,村民完成城镇化转变,脱离了与农村的联系,让农村进入等待土地城镇化状态,从而避免了单一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与地方村民的紧张与冲突,降低了城镇化中治理成本与补偿成本.这一样本对转型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江河湖海之水和雪水、雨水不同,泉水因其大多隐于山林和性属灵动清寒而备受世人青睐,在发挥其物质生活功能之外,泉水还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涵.在道教文化中,泉水既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最佳水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象征符号,与道人的居处、修道、饮食、炼养、仙术乃至济世情怀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
针对自动装配线中的零件装配检测需求,以提花面板中动铁的装配检测为例,选用CMOS工业相机与PLC控制系统在装配线上搭建视觉平台.利用视觉相关理论和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用Canny算子提取二值图中的轮廓,根据轮廓的面积及矩形度参数识别轮廓,只保留类矩形框轮廓及其中心坐标,在分析了异形零件中角点较规则零件普遍较多的特性后,提出了通过Harris角点与Hu矩结合改进的算法获得图像上的动铁RIO中心坐标的方法,最后计算类矩形框中心坐标与RIO中心坐标的距离判断动铁是否错装,结合Python和OpenCV图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且在《老子》中被多次使用.互文修辞对于理解《老子》的语言结构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历代《老子》注解之中仅有两处提及互文,现当代学者由于忽视互文修辞的重要性,在对《老子》的理解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谬误.通过互文修辞,可以基于文本自身的结构与含义论证道统有无的哲学观、体用不二的体用观以及无古无今的时间观.
保障和发展农民美好生活权利,实现农民的高层次追求是新时代对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全新要求.美好生活权利表达的是农民内心对生活、对社会、对现实及未来满意的一种情感体验,既包括物质的充实、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包括思想行为不受束缚,人格不受侵犯,还包括社会对农民的公平对待.为了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从更全面的角度改善农民的发展条件和生活状态,基于不同层面出发探索从根源上保障农民美好生活权利实现的路径,完善农民自治体系,促进新时代农民的全面发展.
从美学角度深入解析张伯驹的词作《人间痴梦·自度曲》——该词作更适合称作传奇小品文.从叙事视角来看,词人旨在通过有限叙事,营造特殊的神秘意境;描写由纯美而生,经凄美至悲戚,终又归于平复的情感生发过程,表现出他始终不改其爱国爱民的“初心”.
以我国相关司法裁判为视角对行政诉讼期限制度进行分析,发现裁判存在起诉期限的起算点不明晰、起诉期限的扣除事由不明确、行政公益诉讼和确认行政行为无效诉讼是否应当适用起诉期限限制的观点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立法疏漏、权利人法治观念缺失、相关理论支撑不足等密切相关,应从以下几方面规范裁判标准:统一起诉期限的起算点;统一扣除事由的认定;明确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期限规则;将确认无效诉讼“肯定说”修正为“适当期间肯定说”.
邵丽的长篇小说《金枝》通过“我”(周语同)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以周启明叙事原点的周姓家族四代人之间的纠葛故事.邵丽以域性塑造的创作技法建构起了一个多重性的文学艺术解读空间,以角色人物之间的对抗性故事情节触发完成小说矛盾的冲突、爆发与和解等.邵丽的《金枝》除却文本自身的文学审美价值外,在小说审美阐释路径的探赜方面也带有着试验性的意义和价值,为现当代小说文学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启恩,是值得研究与深思的文学作品个案.
民事缔约过失规范在行政协议案件中是否适用、如何适用,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问题.应以“借用说”作为适用依据,把握准确适用原则和优先适用行政法律规范的原则.具体适用时,可以适用民事缔约过失行为规范认定行政机关存在缔约过失行为;但行政机关的缔约过失责任,不同于民事缔约过失的单一民事赔偿责任,应认定为一种集合责任,根据缔约过失的不同情形,分别为行政赔偿责任、行政补偿责任与履行责任.
全面发挥良好的宣传策略优势对助力抗灾救灾工作至关重要.深刻认识和坚持“以小见大”的宣传报道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原则、互联网十环境下宣传策略的创新、加强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策略优势,不仅是提升国家抗灾救灾能力、增强国人抗灾救灾意识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打造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中国共产党在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组织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救灾工作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是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贯彻了党的救灾方针,是党和国家优良传统;战胜了一次次自然灾害,是救灾成效的有力保证.党的坚强领导是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救灾工作的关键锁钥,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助推我国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