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参观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生产实习,了解玉米品种育种、生产过程以及品种推广情况,使我们懂得搞从事农业科研要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创新等精神,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玉米育种; 创新精神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是以原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果树研究所、市作物研究所、市茶叶研究所、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为基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批准成立的正厅局级全民所有制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全院有职工1300余人,下设15个研究所,拥有6个附属企业,荣获多个科研奖项,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良好,提高农业效益的战略目标。由于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因此,提高玉米的育种科技含量和玉米生产的产业化程度是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在巴南区李家沱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一周实习中,农科院的蔡治荣研究员(蔡老师)等几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农科院、玉米所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1参观玉米育种基地
老师们带领我们参观了玉米育种基地,并且一边参观一边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玉米常规杂交技术的一些操作知识,例如:(1)杂交玉米套袋授粉,所用纸袋是用半透明的硫酸纸制成的,作用是套在雌穗或雄穗上隔离外来花粉或采集花粉。雌穗套袋要在花丝抽出前套袋,防止花丝被外来花粉受精,雌穗套袋时,花丝露出苞叶1-3cm左右,在基部用回形针将纸袋别紧,防止被风吹掉。授粉时间在露水干10点钟左右进行。(2)授粉检收(3-4d)若花丝颜色鲜艳,说明授粉失败,生长过长,应及时剪短花丝,重新授粉。若花丝萎蔫,生长停止,变成褐色,则说明授粉成功了。(3)花粉的成活时间为6h左右,且遇雨水,就会死亡,所以,雄穗套袋一般在授粉的前一天下午为好,最佳授粉的温度为24-30度。当我们走到一株病害玉米株旁边时,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纹枯病。纹枯病的病菌属真菌的担子纲伞菌目[1]。主要病状为:为害叶鞘、茎,严重时引起穗受害,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发病条件: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阴雨的易发病。防治方法:清除病原及时翻深消除病残体和菌核;选用抗病品种,如渝糯2号;保持透风,及时除草,将害病株清除后远离正常株。
2 玉米育种技术
2.1重庆玉米种情况
蔡老师列举了全国玉米分布情况,中国玉米分布带主要在:北方春玉米区、黃河夏玉米区、南方山地玉米区。进入21世纪,中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近年来,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玉米种业的竞争。美国先玉335品种在东北区域的快速推广,表明了国内育种形势的难度和竞争增加。重庆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46.67万公顷左右,公顷产4995kg,缺口为较大。由于重庆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丘陵地貌,山高谷深、旱土坡地、季节性干旱严重等,迫切需要适合在重庆种植并高产的玉米品种。重庆以丘陵、高山玉米为主,玉米所研发培育了渝单7号、渝单8号,渝糯7号(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优良品种,取得丰硕的成果。
2.2玉米杂交步骤:
(1)选株:父母本均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作为杂交对象,亲缘关系越远越好。
(2)套袋隔离:当父本植株的雄蕊已经露出而没有伸出前,用硫酸纸袋套好;母本雌性穗花丝开始抽出时,用硫酸纸袋套在花丝苞叶上,雌、雄蕊的硫酸纸袋带都是要用回形针扎紧,以免脱落。
(3)授粉(略)
2.3育种方法
常规育种,单倍体诱导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玉米育种等。常规育种的主要手段是杂交育种,近10年来玉米的单产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品种的抗逆性不强。主要原因有:(1)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配合力、生理、生化特性了解较少,影响育种进度和效率。(2)现有的自交系遗传基础狭窄。(3)常规育种技术的育种周期长,优良亲本自交系选择效率低,很难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生产所需的突破性品种。因此,我们要利用生物技术逐步代替常规育种提高育种进程。
2.4重庆常见玉米病害
纹枯病、赤毒病、大斑病、小斑病等。
2.5目前国内推广研发的几种特色玉米
青贮玉米:指用鲜嫩的玉米茎做饲料的玉米。糯质玉米:籽粒不透明、无光泽、胚乳全为角质支链淀粉、富有粘糯性、口感好,具有较高的赖氨酸、谷安酸和清蛋白与胶蛋白,有降胆固醇的作用。甜质玉米:分为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爆裂玉米:用一般的加热容器如锅炒即可得到理想的爆裂效果,膨化过程中淀粉糊化,营养丰富。
3感悟
蔡老师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材,他告诉我们一个品种育成需要8-10年时间(海南等加代4-6年)才能育成,授粉遇雨时 ,在12-15点授粉, 此时,科研人员根本顾不上吃饭,在田间辛勤地忙碌着。使我们懂得科研要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创新等精神,排除了在科研中遇到的诸多疑惑和不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努力学好科学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远大的理想,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忆秋,李士一,张雨奇,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关键词】玉米育种; 创新精神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是以原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果树研究所、市作物研究所、市茶叶研究所、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为基础,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批准成立的正厅局级全民所有制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全院有职工1300余人,下设15个研究所,拥有6个附属企业,荣获多个科研奖项,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良好,提高农业效益的战略目标。由于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因此,提高玉米的育种科技含量和玉米生产的产业化程度是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在巴南区李家沱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一周实习中,农科院的蔡治荣研究员(蔡老师)等几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农科院、玉米所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1参观玉米育种基地
老师们带领我们参观了玉米育种基地,并且一边参观一边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玉米常规杂交技术的一些操作知识,例如:(1)杂交玉米套袋授粉,所用纸袋是用半透明的硫酸纸制成的,作用是套在雌穗或雄穗上隔离外来花粉或采集花粉。雌穗套袋要在花丝抽出前套袋,防止花丝被外来花粉受精,雌穗套袋时,花丝露出苞叶1-3cm左右,在基部用回形针将纸袋别紧,防止被风吹掉。授粉时间在露水干10点钟左右进行。(2)授粉检收(3-4d)若花丝颜色鲜艳,说明授粉失败,生长过长,应及时剪短花丝,重新授粉。若花丝萎蔫,生长停止,变成褐色,则说明授粉成功了。(3)花粉的成活时间为6h左右,且遇雨水,就会死亡,所以,雄穗套袋一般在授粉的前一天下午为好,最佳授粉的温度为24-30度。当我们走到一株病害玉米株旁边时,指导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纹枯病。纹枯病的病菌属真菌的担子纲伞菌目[1]。主要病状为:为害叶鞘、茎,严重时引起穗受害,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发病条件: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阴雨的易发病。防治方法:清除病原及时翻深消除病残体和菌核;选用抗病品种,如渝糯2号;保持透风,及时除草,将害病株清除后远离正常株。
2 玉米育种技术
2.1重庆玉米种情况
蔡老师列举了全国玉米分布情况,中国玉米分布带主要在:北方春玉米区、黃河夏玉米区、南方山地玉米区。进入21世纪,中国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近年来,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玉米种业的竞争。美国先玉335品种在东北区域的快速推广,表明了国内育种形势的难度和竞争增加。重庆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46.67万公顷左右,公顷产4995kg,缺口为较大。由于重庆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丘陵地貌,山高谷深、旱土坡地、季节性干旱严重等,迫切需要适合在重庆种植并高产的玉米品种。重庆以丘陵、高山玉米为主,玉米所研发培育了渝单7号、渝单8号,渝糯7号(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优良品种,取得丰硕的成果。
2.2玉米杂交步骤:
(1)选株:父母本均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作为杂交对象,亲缘关系越远越好。
(2)套袋隔离:当父本植株的雄蕊已经露出而没有伸出前,用硫酸纸袋套好;母本雌性穗花丝开始抽出时,用硫酸纸袋套在花丝苞叶上,雌、雄蕊的硫酸纸袋带都是要用回形针扎紧,以免脱落。
(3)授粉(略)
2.3育种方法
常规育种,单倍体诱导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玉米育种等。常规育种的主要手段是杂交育种,近10年来玉米的单产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品种的抗逆性不强。主要原因有:(1)对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基础,配合力、生理、生化特性了解较少,影响育种进度和效率。(2)现有的自交系遗传基础狭窄。(3)常规育种技术的育种周期长,优良亲本自交系选择效率低,很难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生产所需的突破性品种。因此,我们要利用生物技术逐步代替常规育种提高育种进程。
2.4重庆常见玉米病害
纹枯病、赤毒病、大斑病、小斑病等。
2.5目前国内推广研发的几种特色玉米
青贮玉米:指用鲜嫩的玉米茎做饲料的玉米。糯质玉米:籽粒不透明、无光泽、胚乳全为角质支链淀粉、富有粘糯性、口感好,具有较高的赖氨酸、谷安酸和清蛋白与胶蛋白,有降胆固醇的作用。甜质玉米:分为普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爆裂玉米:用一般的加热容器如锅炒即可得到理想的爆裂效果,膨化过程中淀粉糊化,营养丰富。
3感悟
蔡老师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材,他告诉我们一个品种育成需要8-10年时间(海南等加代4-6年)才能育成,授粉遇雨时 ,在12-15点授粉, 此时,科研人员根本顾不上吃饭,在田间辛勤地忙碌着。使我们懂得科研要具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创新等精神,排除了在科研中遇到的诸多疑惑和不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努力学好科学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远大的理想,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忆秋,李士一,张雨奇,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