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佞府》重新演绎杨家将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佞府》是在河南越调同名传统剧目基础上经过重新整理、改编的一部大型古装戏,经过重新改鳊、重新诠释,是对越调传统的一次发现、一次发掘、一次发展,使其释放出更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也触发我们对传统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认真思考。
  关键词 越调 《无佞府》 导演 阐述
  
  一
  
  河南越调传统剧目《无佞府》,又名《柴郡主挂帅》《斩杨景》。系以斩杨景为中心事件,把《三私访》、《柴郡主挂帅》、《抄张龙》三本连台戏浓缩而成。主要讲述了杨景保八千岁赵德芳与寇准私访河涧府,被张龙扣押。杨逃回京城搬兵:由于宋王对杨家将存有戒心,张龙之舅太师苏宏订下血书计。诬陷杨景通敌谋反,宋王遂传旨抄斩杨府满门;杨家众将闻讯纷纷向佘太君请令,柴郡主盗得太君令箭,率众劫了法场,救出杨景,并持械上殿鸣冤,宋王斩了苏宏,命杨景河涧府捉拿张龙救回赵德芳及寇准。
  1957年重新整理改编,把柴都主盗令箭劫法场改为:当叛军兵临城下、奸佞抄杀杨府的外患内忧国家危亡之际,佘太君下令柴郡主挂帅,法场解救杨景,宗保,桂英出城迎敌,八姐,九妹进宫保驾,兵分三路,打得叛军溃逃,苏虎被捉,并搜出苏宏父子通敌罪证,宋王在事实面前羞愧难当,为安抚忠良,亲授杨景兵权,边关平叛厚赏杨府众将,加封杨家为世代忠良“无佞府”。
  这部传统戏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许昌市越调剧团进行加工整理,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领衔主演,于1960年进京演出。曾受到首都文化界、新闻界的一致好评,开启了河南越调进京演出的先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
  
  2007年,许昌越调剧团邀请我省著名编剧陈涌泉对剧本进行重新改编。
  在剧本方面,原版的《无佞府》情节简单,故事拖沓,主线不明了,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为了重塑杨家将的形象,对原剧本加以改变完善,重新立意,深化主题,丰富故事情节。捋顺人物关系。新版的《无佞府》虽是传统剧目,但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主题深刻鲜明。全剧反映了杨家满门忠烈,不计个人生死荣辱,以国家社稷为重,铲除奸佞,平定叛军,力挽狂澜捍卫大宋江山的故事。突出表现杨家将英勇不屈、舍己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对原剧本庞杂冗长的情节和唱词。加以集中、提炼,“立主脑、剪头绪”,从情通理顺入手,把“杨六郎冒死突围杀出河涧”放在第一场,造成紧急的情势氛围,为下面剧情的发展做有力的铺垫。去掉原剧本“西宫娘娘到御街监斩”改为“西宫娘娘之父——当朝太师苏宏午门监斩杨六郎”。改变了原剧本简单化、概念化的忠奸之争,凸现出佘太君救儿、除奸和保国、忠君的两难处境和矛盾心态,刻画出佘太君儿女情长的温婉柔情和英雄母亲的豪迈气度,加强人物之间的内心冲突,强化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提升全剧的立意。
  全剧主要场次和主要事件是:序幕、杨景冲出重围搬救兵救忠良;一、奸臣设计害忠良:二、宋王听信谗言斩忠良:三、佘太君不计私怨劝慰杨家众将以国家社稷为重:四、余太君校场点将:五、柴郡主法场救杨景:六、除奸、送还“无佞”金匾、为保大宋江山杨家将再度出征平叛乱。
  全剧贯穿杨家将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记私怨为主线,矛盾冲突主要围绕宋王听信谗言斩杀杨景,杨家众将劫法场、佘太君晓大义、杨家将杀奸臣、佘太君还金匾、杨家将平叛乱这些小情节贯穿于主线之中,小情节为大情节服务。
  通过对新旧剧本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既看到了传统剧《无佞府》“人物众多,行当齐全,唱功突出,越调唱腔丰富多样。剧种特色比较突出”的优长所在。同时也注意到其“情节拖沓冗长、不尽合理,重唱轻表,舞台结构松散。舞台形式缺少表现力”等不足之处。作为导演,要想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推出这部戏,就必须在深入继承传统的同时,寻求对传统的丰富和发展。开掘舞台形式的表现力度。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形塑人物的舞台形象,使传统与创新兼备。使其流动着古典戏曲的美感和幽香。
  所以要重新设置全剧的构架,丰富情节,加强剧中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尖锐性。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
  
  新版越调《无佞府》的舞台艺术处理,在整体上要改变惯性的思维模式,要充分运用现代导演手法,激活传统戏曲模式,从改编文本中发掘施展戏曲艺术手段的潜能,全面开拓人物的表演力度,注重写意性和虚拟化的时空构成,充分发挥传统戏曲的“程式”优势,发扬戏曲本体的美学精神,用程式而不拘泥于程式,让程式技巧回归到生命状态,服务于人物行动。或赋程式以新的意涵,或肢解重组,化程式为情思。
  序幕中,“叛贼勾结番邦陷杨六郎与重重包围之中,夜雾茫茫,杀声阵阵,杨六郎单枪匹马左突右冲、人困马乏”。此处,传统程式的“板马”必须加以扩展,要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与马身处险境、困兽犹斗”的心理挣扎,要表现出杨景“抖起精神,面对众叛兵拼死一搏,奋力杀出重围”的决心。第四场中,“杨家将披戎装、跨战马、群情激愤从四面八方云集校场。组成一个强大的阵势,等待柴郡主发令出兵,捉拿奸佞,抵御外患”。在这里,一定要打破单一对称的画面程式,以不对称的均衡立体化的画面构成,要展现出杨家将威风凛凛和不屈不饶的雄壮气势。当“忧虑重重的佘太君来到校场,看到威武雄壮的杨家众将,为之所感动,倾吐赞叹之声”之时。众将士要随着佘太君激昂慷慨的唱腔,组成灵动多变的舞台调度和身段动作。以唱带动,以动托唱。亦歌亦舞。声形相谐:画面时而分和,时而聚散,情绪层层递进,似众星捧月,要把一门忠烈的豪情壮志渲染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
  无论第一场“金殿上杨六郎揭穿苏宏父女篡政图谋、指责宋王轻信谗言”的情感冲撞,或第六场佘太君“以历史上杨家卫国捐躯的事实,感化、教诲宋王使之恍然醒悟”的大义真情,都要通过人物心灵外化的表演形式得以呈现,以形塑人,达到形神兼备,使剧中人物在感情的变化和矛盾的对抗中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这些情节的变化,与原版《无佞府》旧比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这个戏本身就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中的一部分,二度创作空间比较小。要想找准定位,统一风格,就必须为这出戏设计具体而明确的结构方案。也就是要遵循戏曲创作以表演为中心的规律原则,处理好这个传统戏的精华部分也就是:改变虽然基于传统,但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创作就必须有所保留。力图在保留传统表演艺术精华,展现原有技巧,抓住“戏核儿”,不丢失精彩“技艺”,充分运用传统技艺手段和表现方式的前提下,融入一些现代的戏剧理念和新的艺术形式、技术手段,力图使这出戏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好看。因而更希望在这出戏里尝试用一些新的表现手段, 借鉴、注入一些新的现代艺术元素,如现代音乐、舞蹈、灯光等,运用现代艺术的一些创作法则和理念。在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进行重新衔接、定位、组合和丰富。有意识的进行这样的试验、探索和实践。进而希望舞台风貌,演出样式,包括音乐结构、表演格调等等方面有新的看点。更要融入现代技术和时代元素,做一次全新的再创造。所以我认为,新版的《无佞府》,一定要显现剧种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特有的演唱风格,使整个舞台上显现出严谨、流畅、丰满、紧凑的气氛和场景。
  
  四
  
  舞台表演,是导演构思的中心,观赏性的强弱就在于演员的身段动作、唱腔、武打、技术技巧,这些贯穿全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身段动作、武打技巧于唱、念的协调统一。都是这出戏要重点表现的。表现靠形式,靠程式,靠唱、念、做、打。靠好好运用传统,在运用中继承。在运用中发展,在运用中创新。要在严谨、多变、丰满、流畅的舞台画面和人物造型中,塑造出这些真实鲜活又富有美学神韵和时代感的舞台人物形象:佘太君的大度豪迈、杨六郎的忠勇刚烈、柴郡主的明慧果断、宋王的狐疑轻信、苏宏的奸诈险恶、西宫娘娘的阴鸷骄纵……。要在强烈的舞台动作对比中传递出人物各自的情感走向和人生态度,为体现全剧的思想立意,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
  
  本剧的音乐和唱腔,要在立足越调剧种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可以吸纳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元素,要使越调的音乐和唱腔在保留传统唱腔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给人以新颖的视听感受。
  全剧可以采用传统曲牌进行一些变化。要有时代感。充分发挥毛(爱莲)派欢快、明丽的唱腔,去表现佘太君的愉悦心情和“保大宋享和平国泰民安”的决心。在柴郡主挂帅,“杨家将身披盔甲跨战马、群情激愤集校场”中,组成一个雄壮的场面,等待着佘太君的检阅,这里是“弓上弦刀出鞘。人披甲马备鞍,刀光剑影气贯长虹”,这几段女声唱腔中可以融入传统越调[高四腔]等板式,加以变化。要表现出佘太君的豪迈、激越,更要彰显出杨家将威风凛凛、不屈不饶的雄壮气势和锄奸保国的决心。
  全剧的音乐和唱腔,既要大力张扬“毛派”唱腔婉转、灵秀、阴柔之美。又要兼容“申派”唱腔的激越、豪放、阳刚之气:既要有“毛派”的精髓,更要见“申派”的神韵,力争赋予越调声腔艺术以新的审美价值。这是对越调剧种本体的一种坚守,也是对传统越调唱腔的发展、丰富和追求。
  
  六
  
  简约、简洁,是这台戏舞美设计的主基调。
  在舞美灯光方面,主要是对于场景灯光的布置,不搞复杂的、庞大的、不写实的舞台布景。而是巧妙运用以写意的、风格化的图案布景,点缀舞台环境,达到亦点带面、亦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力求简约、简洁、突出人物、服从表演需要。
  灯光的运用。是我在灯光构思上一直所追求的,一定要和情节结合好,不要仅为了切光,为了转场而使用。在第三场中,开场舞蹈应以淡黄透绿的光来表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老太君上场后再慢慢变柔和自然光,营造出天波杨府一片温馨、祥和的氛围。在第六场中,奸臣苏宏狼狈逃窜来到西宫,这时的光应该是蓝白光。与西宫会合后知道大势已去,准备进宫刺杀宋王,要慢慢收光:皇宫大乱,宋王在暗光中仓皇出逃到后花园遇到西宫父女,苏宏举剑欲刺。杨家将赶到,这时要求全台自然光亮,最后“无佞府”金匾从天幕徐徐落下时,要慢慢变成红光,落幕。所以光的使用不能是单纯为了用光而用光。而是为了剧情需要,人物需要。
其他文献
[摘要]《红颜》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即由女性导演的、以女性为主体、表达女性的切身感受,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影片用纯粹的女性视角,逼人地呈现了女性面临的现实生存困境。影片中出现的男人都是那么令人失望,这是一个好男人缺失的世界。同时,这也是一部探索女性精神出路的电影。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生存困境 男性缺失 突围    电影《红颜》是年轻女导演李玉于2005年推出的一部新作,在第62届威尼
[摘要]新好莱坞电影(1967-1976)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了他国电影创作思潮的影响,也是独立制片体制的产物。新好莱坞电影的导演们崇尚法国的“作家电影理论”,试图学习那些欧洲的青年艺术家,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想法。  [关键词]新好莱坞电影 独立制片 “革命”    问题的由来    前不久,美国全美美学社团(American Aestheti
[摘要]电影海报是电影艺术的延伸品。一张好的电影海报不仅能精准地传递电影信息,表情达意,更能激发大众的兴趣、提高关注度、提升艺术魅力。其中版面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巧用画面元素,营造版面视觉冲击;把握视觉节奏,刻画版面的生动表情;感受民族文化,提升版面的艺术审美成为制作设计出精美的电影海报的关键。我们要在品味、欣赏的同时不断学习、探析,丰富艺术语言,发挥艺术个性,使中国的电影海报艺术绽
摘要 伦勃朗绘画中的形式语言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它既是集传统绘画技法于一身,同时又是对传统技法的创新。他把光影,构图和色彩等形式语言的运用与其作品要表达的“精神”性审美主题作了完美的结合。他在绘画形式语言上的探索,不仅丰富了油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而且也对后来许多艺术家起到了启发和感悟作用。  关键词 伦勃朗 形式语言 “精神”性审美    作为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伦勃朗在其艺术作品中所
【摘要】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旅外华人女作家张翎小说《余震》改编。亲情作为《唐山大地震》传达的主题,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情感归宿。从首映式到全国公映,票房节节攀升,再次证明了影片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场面的震撼、情感的真挚、细节的考究等,从影片中让人感悟到如何更加珍惜幸福,在幸福中如何懂得生命和爱的意义,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场面震撼 情感真挚 细节考究  [D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艺术的发展依然是本民族观念意识自我更新的历史过程,这种更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审美思想的变更,而是以复古的形式延续发展的进程,达到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 审美理念 复古    自古以来,艺术的发展就不是一意孤行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诸多因素左右着时代审美思想理念的进程。一个时代的审美理念,往往融合时代人文特色,形成适时性的大众认可的审美思想,审美理念的形成
摘要:《潜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影视形象,再一次验证了后现代中国在消费时代的尴尬境遇,这种消费社会对价值主体的消费询唤功能,首先表现在对价值主体意义性的暧昧和多义性阐释,其次以红色意识形态为外壳的,世俗性与传奇性的结合,再次是接受群体改变的表现,同时也是受众群体心理需要的反映。在对“余则成”式的消费主体形象的询唤之中,其文化抵抗的意味和文化媚俗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百出、却充满了魅力的形象。
[摘要]“主旋律”影片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处于中国电影主导地位的“主旋律”影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旋律 影视文化 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
摘要:电影《张思德》用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讲述了张思德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张思德朴实而憨厚的形象,使当代大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和感动,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非常巨大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灾难片 人性 英雄主义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
2004年起,在器材专家、时任杂志社副社长陈仲元的建议与推动下,《大众摄影》开始了以器材为主体的封面设计思路。曾经作为封面主形象的人物、风光、花鸟等摄影作品,退而成为背景,烘托着不同时期、不同品牌的代表性产品。这个持续了三年的举措,因为要考虑多方因素,且要自己设计,做得非常艰辛,但同时,既宣传了厂商产品,又增加了杂志社收入,也照顾到摄影群体中大量关注器材的爱好者,可谓一举三得。  回看历史,《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