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奥秘何在?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成长,唯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唤醒教师的成长的自觉,改善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从学习力、细节反思力、文化人格力、思想力四个要素来探讨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使教师明白专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对职业生涯的重塑与超越。
  关键词:新课程;专业成长;学习;细节反思;文化人格;思想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14-03
  
  新课程改革其本质是教育文化的重构,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换代,也不仅是新课程的门类、课时的调整与整合,这些不是新课程的核心要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刘兼教授指出,新课程更关心的是教育文化上的追求,要重塑学校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如果从文化使命的意义上去理解新课程及教育,那么,我们确实是任重而道远。而我们的老祖宗老子的话还是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发:登高自卑,升远自迩;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其意思是,要到达高处是从低处开始,要到达远方就从近处开始)。对于新课改,我们要有眼高手低、顶天立地的心态。眼高手低在这里是说从高处着眼,自低处着手;顶天立地是指有登高望远的襟怀与气度,又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与作风。简单地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能够改善的地方开始。
  孙中山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与震荡。对于教师而言,激流勇进方显英雄本色,知难而退就是自甘平庸。新课程越来越强烈地呼唤教育研究文化,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思想的教师,树有底气的新人——这是我们追求的共同愿景。而这些都须仰赖于教师的成长自觉,仰赖于教师有将自我锻铸成器的觉醒。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校的发展,也才有学生的成长。那么,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奥秘何在呢?
  
  一、学习是教师成长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信息时代呼唤学习型的社会,书香校园呼唤学习型的教师。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一个人的知识折旧率按百分之八十计算,如果不学习进修的话,博士研究生毕业四年之后知识落伍,硕士研究生则是三年之后知识落伍,本科生两年之后知识落伍,专科生则是一年后便觉得力不从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要读书育己。否则一切都是缘木求鱼,不可思议。著名的特级教师韩军在全国各地讲课时,调查教师读《史记》及四大名著的状况,结果令人失望地发现读过这些书的教师简直是少之又少。朱永新先生在《二十一世纪阅读宣言》中指出,阅读史就是个人心灵发育史及精神成长史,阅读让中华民族精神起来。一个国家与民族连教师都不愿、不想、不屑于读书,这是多么巨大的悲哀!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乳汁与利器。回想五四时代的一些教育大家,我们感叹不已。叶圣陶,初中毕业,一个代课教师刻苦自学成为大师;徐特立私塾辍学回去教书时才十七八岁,当时立下了誓愿“十年破产读书计划”,把前十年(工作)所挣的钱每一分一厘都用于买书读书,结果成了伟大的教育家。难怪孔子会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拿刚去世不久的启功先生来说吧,他少时因家贫,初中才毕业就辍学。后经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介绍到辅仁附中教国文,两年后被附中以“中学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合制度”为由辞退了,但他依然对读书痴情不改,经过苦心修炼他成为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在国学、考古学、书法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素有南钱北魏之称的钱梦龙、魏书生,属于当今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他们也是初中毕业,然先天不足后天补,他们不断学习、思考实践,从而学有所成。听到这里,是不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名师或教育家都是初中毕业生,或者只有初中毕业就能当名师?其实这些给我们更深远的启发,学力与努力是最好的能力!学习,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能启迪智慧、激活思想;学习能改善气质、提升境界。
  学习就是自我超越与修炼。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取法乎上才有可能力争上游,否则就等而下之。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乌申斯基称,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哲与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无比永恒的、伟大的强悍的精神力量、心灵力量、生命力量就从我们的双手传导向稚嫩的生灵。是文化,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勃发之根。学校应立旨远大,着力切近;立旨理念,着力浅易;立旨精神,着力现实。倡导教师阅读是学校的第一要义。我们坚信,腹有诗书的教师在课堂上更显气韵动人、心灵更细腻、精神更丰富、感情更丰沛、思想更厚重。就像陶行知所说的,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二、善于从细节处反思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特性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精神及批判能力,然而反思什么及怎么反思,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细致地追究过。其实,人们更多的是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处见精神,细节中显理念。一些伟大的发明及发现就是科学家们从不易觉察的细节中诞生出来的。如苹果落地砸在你头上,你可能一脚踢开,连呼倒霉,而牛顿先生则是沉思默想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是烧水壶,我们可能等到热气上升,高兴得迫不及待地要去打开水,而瓦特则是在琢磨水蒸汽怎么把壶盖顶起来了,这一琢磨,琢磨出了蒸汽机;见到食物流口水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我们还会发笑打趣说,这是垂涎三丈,可巴甫洛夫一考究,从狗的流口水中考究出了生理学的心理机制第二信号系统理论;不小心打碎一只花瓶,怕扎手扎脚的赶紧收拾还来不及呢,可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发现了碎片中大块的是次大块的16倍,次大块的是小块的重量的16倍的“碎花瓶理论”,给考古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反思也是这样的。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是个师范速成班毕业的初中生。他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担任校长,一边教学,一边管理学校,还当班主任。但他依然坚持每天都要听两三节课并与教师一起分析课。他还说,每天如果不读几页或几行书,他简直就活不下去了。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观察并思考课堂与学生。他留存下了3700多天的记录,详细地记录了3700多名学生的成长历程,甚至追踪到学生成人后的生活。他在观察课堂后发现教师的语言素养决定了课堂中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他就持续关注这个课题达25年之久。正是从学生、教师和校园生活的深刻细致的反思中他探索了心灵的秘密与教育的真谛。他为世界教育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著名的特级教师李镇西常常是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并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获取精神营养,养成随时发现随时记录随时反思的习惯。就是这一习惯让他脱颖而出。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她便是年深日久地记录课堂并剖析细节,从中得到理解、感悟与升华,她后来出了一本书叫《梳理课堂》,就是重于细节的反思与改善。陶行知先生在创办育才学校时,提出育才四问,要求师生都要有反思力。细节的反思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脉。立根于课堂、立根于学生、立根于自我才有真实的成长。张文质先生提出“粗枝大叶”和“熟视无睹”的背后,是我们粗糙的灵魂。[1]只有细致入微的反思力,才能真正培育教育中的灵魂。
  
  三、教师的文化人格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学高为师,身正称范。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界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道德教育。他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2]我国古代儒教传统也是十分强调人伦教化。孔夫子认为学以致其道,并且说“志于道,据于德”。立人立德,道德就是人本身。道德教育界不能靠传统布道、耳提面命,这些所谓的“道理教育”,易造成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教育恶果。就是我们经常说现在德育是“幼儿园说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讲爱国主义教育,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不要随地吐痰,现在再加上不要杀人教育”,德育更多地是提倡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老子有言,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教师的范本教育、榜样的力量就是以润物无声的形态深入人心。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特别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根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的,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3]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斯霞老师的“爱心满天下”,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名师、大师的背后是一股无可比拟的大爱大德在支撑着,在成全着。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处理解,教师更多的是要增强积淀自己丰厚的人文底蕴。教师是平常人要有平常心,但从职业形态而言,还应具有关爱心。像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提出的,教师最好的形象是代替父母的形象,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父母心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四、思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
  
  人的真实的生命就是思想。教师的创造、智慧与意味全在于思想。独具一格、标新立异及特立独行,这是思想的深层特征。像陶行知说的“敢探未发明之真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4],就是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鲁迅先生曾这样说,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世上本有路,但走的人多了就没有路。(这句话意指,步人后尘必然导致失败。)其实,拾人唾沫是思想的灾难。想起这样的一个西方哲学经典故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说,你觉得你的学生中,哪一个人最聪明?穆尔毫不迟疑地称,是维特根斯坦!罗素问:为什么?穆尔说,在他讲课时,所有的学生都显得兴高采烈,显得很明白。只有维特根斯坦常常紧皱眉头,迷惑不解。在穆尔看来只有在思考才是最好的学生。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声盖过了罗素,有人问道这是什么原因。维特根斯坦说,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停止了思考便不进则退。对于教师来说,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要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将教材视为圣经的就是画地为牢;将权威顶礼膜拜的就是自甘平庸;对强力唯唯诺诺的就是对生命成长责任的自我放弃。用思想来建筑教师的生命意义在于:有境界自成高格,有思想别具神采。教师是自己生命与思想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学会思想,心有自主、胸有成竹地进入课堂。这样才能体验教育的尊严与职业生涯的幸福。
  教育的本真意义就在于提挈人的生命韵味。教育使得人离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人的尊严得到体现。其表现为:教育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而对一所学校而言,更多的是,对教师的价值的发现;对教师潜能的发掘;对教师力量的发挥;对教师个性的发展。营造“学术研究至上,教师发展第一”的氛围,尊重思想自由,成就教师,使学生自主全面和谐成长!
  最后用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的话来与大家共勉: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四大素养是:专业精神、专业人格、教育思想、教育智慧。肖川教授则认为,教师须从人文素养、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三个方面加以内修外展达到专业成长……综而言之,我们要在学思行中不断提升,用专业素养来建筑自己。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老子著.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5]陶行知著.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韩四清】
其他文献
本文分别就猪亚硝酸盐中毒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通过吟咏诵读,让学生获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对关键词的比较、替换、欣赏,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意蕴美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读;欣赏;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031-02    “语感”
利用蔬菜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立体化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空间,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番茄地套种冬瓜:番茄一般在3月中、下旬定植,4月初套种冬瓜,
圆柏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树木品种,一般在海拔2600-4300m高度的地域生存,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半阳坡位置或半阴坡位置.圆柏属于柏科树种,是常绿乔木之一,具有四季常
梅关古道是广东重点打造的8处古驿道示范区之一。据了解,去年以来,南雄市立足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加强对梅关—乌迳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
摘要: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内涵,依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灵活运用、实施差异教育,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材料;分层;精选;设计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2-0054-02    现实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差异教育,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    一、分层设计同一材料   
摘 要: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减轻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35-02    英语学习是一种意志行为,而对于缺乏意志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主要来自情感因素的推动。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加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关注学生的
本文对引起母猪非传染性不孕的几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健应对措施,对于提高规模化养猪场母猪繁殖效率和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为体育教育者,我们可以将体育知识当做教学内容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展开,我们还可以将体育知识当做自己的爱好,在生活中积极地建设,积极地设计,让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