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军邮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邮,即军事邮政,其任务是传递军队内部及军内外互寄的函件、报刊、图书以及办理包裹、汇兑业务等。一般使用单独的军事邮票或加盖“军事邮政”的戳记,实行免费或减费寄送。
  “军用邮票”,是指专供服役军人免费或减费交寄邮件贴用的邮票,又称“军用免费邮票”。
  自古以来,军邮作为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障了军队的公文书信传递,也见证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些重大事件。
  一、步递、马递与急递铺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及时传递军令和政令,开始重视建设邮驿。
  到了西汉,军事邮件传递全部由邮驿担任,并按内容轻重缓急,将其分为步递、马递、急递铺三种。
  步递用来传递一般不很急且较近的军事邮件,马递用来传递较远的军事邮件,而急递铺专门传递紧急的军事邮件。为了快速安全送达紧急军事邮件,驿道每隔十里就设一个急递铺,每铺设铺长一人,铺卒20人左右。
  急递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有文书递来,必须马上接送,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为确保急递铺路上畅通无阻,规定白天马上悬铃,夜间举火,以示警号,任何人不得阻挡。这样昼夜兼程,日行可达四百里。
  《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渲染了军情火急的气氛,这十二卷“军帖”就是由这种急递铺传送的。
  当然,除了军事需要外,为皇帝服务也可以动用急递铺。
  为了杜绝军事文书泄密,军邮有严密的保密措施。文书一律用蜡封口,蜡上盖上印章。文书交接都有签字划押手续,还要登记交接时间、地点及经手人。极其机密的军事文书还由皇帝在御前亲自封签发下,就连亲信大臣都不知内情。
  此外,军邮还须有信物用以防伪,这些信物各代有所不同,从唐代开始才形成规范。
  军邮以牌为信物,牌按照邮递方式不同而异,分为黑漆底子写红字的步递牌、黄漆底子写黑字的马递牌和朱漆底子写金字的急递铺牌。
  急递铺牌又叫“金字牌”,简称“金牌”。
  各种牌子规格有统一标准,长六寸,宽三寸,边缘画有老虎、凤凰、麒麟等图案。
  金牌只有军情火急,或有重要事才能使用。南宋名将岳飞抗金有功,但宋高宗赵构听信奸臣秦桧谗言,就是用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岳飞,将英雄害死于风波亭上。
  二、民国军邮史话
  明清时期,军邮制度日趋完善,直至清末截驿归邮,建立近代邮政,军邮又有了新的发展。
  1913年,北洋军察东镇守使王怀庆出兵蒙古平叛时,曾设立随军邮局,建有军事邮递所,并备有专门的军事邮戳。
  1936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出于部队通信业务的需要,决定建立一个平时为部队一般通信服务,战时为军队传递情报、家书、运送军需品的军事邮递机构,并决定暂以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第二组具体负责筹备工作,拟订军事邮递规章,培训专门人员,购置器材,并进行实战演习,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抗战爆发后,平津、上海、南京相继失陷,临近战区的交通线大部分被破坏,邮路一再受阻。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后方勤务部正式主办军邮业务。随后,后方勤务部与交通部邮政总局洽商,由邮政总局选派200余人,就近到各个战区干训团后勤训练班参加军训,并将35名中央军校特训班军邮区队毕业的学员分派到19个前线作战师,利用现有邮政设施,迅速组织各地军邮机构,以“便利前方作战部队之通信”。各级军邮人员迅速分赴华北、华中各个抗日战场,跟随部队开展军邮业务。
  至1943年10月,全国为配合作战而设置的军邮局244个、军邮派出所161个、军邮联络站207处,加上各战区兼办军邮业务的普通邮局,共计有2014个局(所)。
  各军邮局或军邮收集所收寄的邮件,并不贴用邮票,仅在军事邮件或战士家信上盖用军邮特戳。1941年起,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在普通邮票上加盖“军邮”二字,由部队机关开具官兵名册,以公函请购,分发贴用。1944年以后,因国统区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邮资亦经常随之调整,1945年1月1日发行无面值的军邮邮票,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印制,按当时平信邮资出售。抗战胜利后,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各地军邮机构逐步撤销,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人民军邮发展
  人民军邮是在红军诞生以后出现的,当时在井冈山有“传山哨”、“递步哨”的通讯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敌情,传递军事情报。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各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机构,规定现役红军及其家属往来信件、包裹等免费邮递。1928年,湘赣边区正式设立“赤色邮政”,明文规定红军指战员与家属通信,由部队机关盖章可免贴邮票直接寄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该“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机关中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建立了邮政总局,统管全国苏区的邮政工作。为使邮政工作形成制度和有章可循,邮政总局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提出军队邮政工作的有关规定。章程规定:凡现役红军指挥员、战斗员及其家属,无论是寄信件,还是寄包裹等均予免费优待,但须加盖“红军信件,免贴邮票”或“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之图章。这就诞生了我军最早的军邮制度。从此,军人免费邮寄家信形成制度,并一直延续下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子弟兵的关怀爱护之情。
  人民军队的军用邮票最早出现于1938年9月。
  当时晋察冀边区为免费供给八路军战士寄信,由临时邮政局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一位持枪跑步的八路军战士,边上有“抗战军人”四个字,四角印有“纪念邮票”四个字,白纸、红色、无齿孔、无面值,专供军人免费贴用。   1938年底,该邮票停止使用,因此目前存世量极少,价值非常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43年,国民党政府才发行了第一枚军用邮票,整整晚了5年。
  解放战争期间,各大野战军相继建立了军邮局、站,专办军邮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军队通信系统内设立统一的各级军邮组织,并沿用军邮局的名称。随着全国邮政的统一,军邮系统如何与民用邮政系统相协调,即成为一大现实问题。1949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邮政会议上,与会代表曾专门就此进行了讨论,并最后决定:“现役军人依然实行平信免费政策。同时,军邮系统因属军队组成部分,可以继续独立存在,但其业务指导应当由邮局负责。”
  当时,按照军邮免费的拥军政策,现役军人的平信通过民用邮政系统可以免费寄递。但为了和普通百姓的信件相区别,都要在部队邮件上加盖“军邮免费戳”。但是,这类戳记式样繁多,给邮政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总局成立,开始与邮电部商讨军人平信免费寄递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1952年,双方达成协议:由邮政总局设计印制一种专供军人贴用的邮票,以取代“军邮免费戳”。1953年,中财委对此方案批复同意,并特别强调邮票分发制度要逐级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浪费现象。
  随后,邮政总局立即组织专人负责军邮的设计及印刷工作,并在和军邮总局多次讨论后,确定此套邮票以人民解放军军徽为主图,四角饰以花纹;全套共3枚,面值均为800元(旧币,相当于之后的人民币8分),分别被称为“黄军邮”(供陆军贴用)、“紫军邮”(供空军贴用)和“蓝军邮”(供海军贴用);邮票可分批印制,交付部队使用。
  正式开印后,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就此套邮票的供给范围、分发标准、使用办法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凡属我后勤部门供给范围内之陆、海、空指战员,志愿军战勤人员及参加抗美援朝之员工,在服勤期间均享有此项优待;此军邮每月每人分发两张;严禁直接或变相买卖,严禁将邮票作为公用。”
  同年7月31日,军邮总局领取了第一批军人贴用邮票,随即于次日的建军节下发。但是,8月初军委通信部领导在下部队调研时,发现这一原本考虑周详的军邮制度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每人每月两枚军邮的硬性规定往往不能满足战士的需求;其二,远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官兵根本无法享受到这项新政。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最大的弊端:在信件上贴上这些醒目的军用邮票后,极易暴露驻军部队、兵工厂等重要保密机构的位置和行踪!这对于当时匪特活动猖獗的新中国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一旦情报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就在军邮下发的2星期之后,总参谋部下发紧急通知:“军人免费邮票延期实行!”
  1954年6月,军委通信部正式开始回收已经下发的军用邮票。10月13日,黄克诚副总参谋长批示:所有回收及库存军邮,统一焚毁。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干部寄信要贴邮票,义务兵则盖三角形“免费军邮”戳。由于文革干扰,义务兵“免费军邮”戳曾一度停止使用15年,直至1984年10月1日才恢复实行。1995年8月1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发行了一枚“义务兵贴用”的专用邮票,面值20分。
  该邮票的设计者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杨谷昌,他以几十年从事部队美术设计的经验,创作出了一幅神圣、威严、庄重又不失通信特点的邮票画面。杨谷昌先后设计了4套方案,最后采用的邮票画面内容围绕“神圣的使命”主题构思,构图以“八一”军旗下陆海空三军仪仗兵战士代表陆海空三军的军容、军威形象,背景以陆海空三军代表性的现代化兵器——主战坦克、导弹、驱逐舰、歼8战斗机、直升机以及雷达、火箭等组成的诸兵种协同演习,展示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及军事防卫的威慑力。右下角一对信鸽,既有通信特点,又象征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该邮票自发行之日起,在东北地区驻军中试用,至1997年使用,试点工作结束。
其他文献
1974年1月爆发的西沙自卫反击战,我军以小艇战大舰,固然有其惨烈的一面,但总体而言,我方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击沉南越军舰一艘,击伤三艘,毙、伤敌100余人,俘虏49人,并乘势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坚定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尊严。  一、何文鄂在回忆录中老老实实地承认:“第一枪,第一炮,其实都是南越部队打响的!”  西沙海战之后,中国、南越当局都指责对方打响了第一枪(炮),真相到底如何?  197
期刊
20世纪50年代,萧乾就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文革”浩劫又席卷了萧乾。造反派扯下他家墙上的版画,踏碎了他家的玫瑰花,把他五花大绑,拉他去批斗、游街。无休无止的折磨,同时波及到了他的爱妻甚至岳母。  他的心冷了,想到了死!  他准备自杀。选择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地死呢?跳楼?不行,万一死不了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和痛苦。上吊吧?到哪儿吊呢?他走进厕所,寻找适合挂绳子的地方,可万一刚吊上去,有人
期刊
2010年5月25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影《钱学森》剧组一行三人来到北京航天大院儿钱学森生前寓所,对钱学森夫人、91岁高龄的蒋英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谈话。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2012年2月5日,蒋英教授与世长辞。此次访谈因而成为蒋英教授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她最后一次关于钱学森人生经历及家庭生活的系统谈话。笔者现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成文,以示缅怀。   
期刊
一、对天发誓    张勋拥兵逗留津门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年7月1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耳。”张勋恬不知耻地说:“以我一颗头换取大清帝国,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二、“大义灭妻”    6月30日夜,张勋从江
期刊
玩收藏的人都有一些通病,闲来总喜欢翻看各种拍卖年鉴、拍场图录,小女子也是如此。某日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枚宣统元年一百元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上面的“李鸿章”头像和“DOLLAR”英文标识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趣。  这枚大清银行兑换券一面为中文,一面为英文,正面是“大清银行兑换券”、“壹佰圆”字样,仔细看看纸币背面的英文,竟然明白无误地印着“ONE HUNDRED DOLLARS”。现在中美交流日
期刊
1911年(农历辛亥年)2月24日,梁启超偕女儿梁令娴、好友汤觉顿登上“笠户丸”,开始了宝岛台湾之行。  25日,阴云低垂。瑟瑟寒风中,“笠户丸”驶入马关码头。17年前,正是在这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台澎列岛成为日本殖民地;梁启超在京与康有为等众多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涕泣请命,反对割让国土。触景生情,梁启超不禁悲从中来,留下一首凄婉之作:“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
期刊
一、“故书雅记,有益于国际交涉如此!”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近两个月来,黄岩岛逐渐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也牵动着国人的神经。面对菲方持续的无端寻衅,近日翻读史书,读到了这样一段史料,不仅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到底气十足。  这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陈庆年于己酉年(1909年)三月二十一日上端陶帅(端方)书一封,收于他的文集《横山乡人类稿》卷十,特抄录如下:  “近谈
期刊
一、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    蒋介石有一句口头禅,叫“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中正,说的是蒋介石自己,而这个辞修,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婿。  陈诚,字辞修,1898年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镇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父亲以务农、教书为业。  1918年,读过师范的陈诚考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在黄埔军校当教官,结识了校长蒋介石,逐渐成为蒋介石的爱将和最信任的人。  蒋介石
期刊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一点不假。  由于爱读唐诗的缘故,每打算去一个地方时,我总是事先把这些地方的唐诗再温习一遍,以期这些古诗词能对自己的旅游有所帮助。  去年“十一”前夕,与友人去了一趟山西的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总共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期刊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龙年的大雨一场比一场惊心动魄,从“东方威尼斯”到处处“危泥湿”,一时之间舆论哗然,纷纷问责城市排水系统。  下水道是一种城市公共设施,潮湿昏暗而充满未知,最早见于古罗马,近代下水道的雏形则源于法国巴黎。国外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以及《越狱》里通过下水道逃跑的桥段最早出自小说《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利用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避开警察的追捕。当然,这一切都要源于国外的下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