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玩时方恨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一点不假。
  由于爱读唐诗的缘故,每打算去一个地方时,我总是事先把这些地方的唐诗再温习一遍,以期这些古诗词能对自己的旅游有所帮助。
  去年“十一”前夕,与友人去了一趟山西的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总共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可是,当我知道了唐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时,突然发现小时候就会背诵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怎么解释怎么别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有的教科书都把“白日依山尽”解释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可是唐代的鹳雀楼在河中府最西边的黄河中间,中条山在它的东南方向,站在鹳雀楼上往东南看,太阳怎么能成了“落日”呢?总不至于唐代的太阳真的从西边出来,从东边落下吧。
  回来后又查了不少书籍和资料,方知王之涣这句诗写的并不是“落日”,而是“山”,他以正午最高的阳光来衬托东南面中条山的山高。这一点,章燮在注《唐诗三百首》中也说得非常明白:“日之所至,无所不见,所不见者为高山阻隔,故曰‘依山尽’。”由此可知,由于当时诗人看景色时立足点太低,只能看到阳光照到的这边的山,山那边的景色诗人是看不到的,为了“欲穷千里目”,只能“更上一层楼”。
  从此,再到外地旅游时,我就多长了个心眼,刨根问底了。对于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勇敢地提出质疑,再从书本上或者实践中寻求答案,这样无论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能让自己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更能增强自己“玩”的乐趣。
其他文献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不但对金、西夏发动攻击,还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  成吉思汗这支人数较少、后勤供应线漫长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几乎战无不胜,给后人带来无限遐想。  一、机动灵活的战术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从而使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们常常可以进行上百里大规模的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  在战斗中
期刊
1986年的一个春日,我由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推荐,从南方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个小县城,街道狭窄,建筑设施陈旧、落后,条件艰苦,我又是个南方人,生活上非常不习惯。刚去工作时,单位上暂时无房,我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就暂住在一间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县上一位主要领导得知此事后,跑到旅馆看我,并当即督促房管部门给我解决了一间房子,尽管这间房子只有六七平方米,但我们毕竟有“窝
期刊
1974年1月爆发的西沙自卫反击战,我军以小艇战大舰,固然有其惨烈的一面,但总体而言,我方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击沉南越军舰一艘,击伤三艘,毙、伤敌100余人,俘虏49人,并乘势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坚定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尊严。  一、何文鄂在回忆录中老老实实地承认:“第一枪,第一炮,其实都是南越部队打响的!”  西沙海战之后,中国、南越当局都指责对方打响了第一枪(炮),真相到底如何?  197
期刊
20世纪50年代,萧乾就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文革”浩劫又席卷了萧乾。造反派扯下他家墙上的版画,踏碎了他家的玫瑰花,把他五花大绑,拉他去批斗、游街。无休无止的折磨,同时波及到了他的爱妻甚至岳母。  他的心冷了,想到了死!  他准备自杀。选择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地死呢?跳楼?不行,万一死不了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和痛苦。上吊吧?到哪儿吊呢?他走进厕所,寻找适合挂绳子的地方,可万一刚吊上去,有人
期刊
2010年5月25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影《钱学森》剧组一行三人来到北京航天大院儿钱学森生前寓所,对钱学森夫人、91岁高龄的蒋英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谈话。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2012年2月5日,蒋英教授与世长辞。此次访谈因而成为蒋英教授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她最后一次关于钱学森人生经历及家庭生活的系统谈话。笔者现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成文,以示缅怀。   
期刊
一、对天发誓    张勋拥兵逗留津门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年7月1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耳。”张勋恬不知耻地说:“以我一颗头换取大清帝国,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二、“大义灭妻”    6月30日夜,张勋从江
期刊
玩收藏的人都有一些通病,闲来总喜欢翻看各种拍卖年鉴、拍场图录,小女子也是如此。某日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枚宣统元年一百元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上面的“李鸿章”头像和“DOLLAR”英文标识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趣。  这枚大清银行兑换券一面为中文,一面为英文,正面是“大清银行兑换券”、“壹佰圆”字样,仔细看看纸币背面的英文,竟然明白无误地印着“ONE HUNDRED DOLLARS”。现在中美交流日
期刊
1911年(农历辛亥年)2月24日,梁启超偕女儿梁令娴、好友汤觉顿登上“笠户丸”,开始了宝岛台湾之行。  25日,阴云低垂。瑟瑟寒风中,“笠户丸”驶入马关码头。17年前,正是在这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台澎列岛成为日本殖民地;梁启超在京与康有为等众多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涕泣请命,反对割让国土。触景生情,梁启超不禁悲从中来,留下一首凄婉之作:“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
期刊
一、“故书雅记,有益于国际交涉如此!”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近两个月来,黄岩岛逐渐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也牵动着国人的神经。面对菲方持续的无端寻衅,近日翻读史书,读到了这样一段史料,不仅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到底气十足。  这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陈庆年于己酉年(1909年)三月二十一日上端陶帅(端方)书一封,收于他的文集《横山乡人类稿》卷十,特抄录如下:  “近谈
期刊
一、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    蒋介石有一句口头禅,叫“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中正,说的是蒋介石自己,而这个辞修,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婿。  陈诚,字辞修,1898年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镇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父亲以务农、教书为业。  1918年,读过师范的陈诚考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在黄埔军校当教官,结识了校长蒋介石,逐渐成为蒋介石的爱将和最信任的人。  蒋介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