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为凭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故书雅记,有益于国际交涉如此!”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近两个月来,黄岩岛逐渐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也牵动着国人的神经。面对菲方持续的无端寻衅,近日翻读史书,读到了这样一段史料,不仅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到底气十足。
  这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陈庆年于己酉年(1909年)三月二十一日上端陶帅(端方)书一封,收于他的文集《横山乡人类稿》卷十,特抄录如下:
  “近谈日商西泽占东沙岛一事,是岛明系粤辖。张安帅与日领反复辩论,彼始终欲以志书为凭,议归无着。而安帅自前年十月来电即云:遍考粤省志书,均无记载此岛确据。本年二月三十电亦谓:彼明知中国志书只详陆地,而海中各岛素多疏略,故坚以志书有载方能作据为言;其用意狡谲,情见乎词云云。是外人意在以志书苦我,而我若不能依据志书与之辩难,无以折服其心,即末由闲执其口。日来在舍间检阅所有海道各书,见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沿海形势图》惠州甲子港之西,明有东沙一岛,其东北为田尾表岛,西南为南碣岛;当碣石镇之南海中即其位置所在。是日人所占之东沙,确为华属无疑。陈伦炯之父以习于海道,从施琅征澎台,事定,擢碣石镇总兵。伦炯为侍卫时,圣祖曾示以《沿海外国全图》,后于雍正初年又自台湾移镇高雷廉,故于闽粤一带海岛最所熟悉。东沙一岛,既西人所谓扑勒特斯岛,检英人金约翰《海道图说》谓是岛形如圆环,而伦炯是图于东沙岛即绘一小圈,与西人圆环之说适合。西人之来斯岛探此处深浅,据金书始于嘉庆十八年间,而伦炯此书成于雍正八年,其遍探海岛又在先世,则西人未能或之先也。何况东人乎。是书自刻之本庆年未见。仅见于《艺海珠尘》‘史部地理类’中。近人所著《柔远记》后有‘沿海舆图’三十页,于页末题曰:光绪七年六月,清泉王之春谨绘。其实既伦炯之图,毫无一字差异也。谨即从王书别订成册,奉呈精鉴。故书雅记,有益于国际交涉如此!治此学者日益寥落,不能办一机关杂志耳。近闻日人已以此岛认为我属,迩来粤中电音若何?甚盼,赐示知之。”
  二、陈庆年购置大量藏书,并运用这些丰富的图书资源解决了一起外交事务上的难题,成功地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陈庆年长期淹而不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当时学术界乃至政界,其声名如雷贯耳,曾与梁启超、刘师培等大家齐名,以学术雄长海内,人称“江苏学者”。
  陈庆年(1862-1929),字善余,号石城乡人,晚号横山,江苏省镇江丹徒人。一生淡于仕进,潜心研读著述,以治学广博精深显名于世。在学术上,于经史、教育、兵史、方志、地理、校勘、图书馆诸学无所不精;在学识上,通才宏阔,超越前人,著述宏富,成果丰硕,达数百万言,且多有创见独到之处,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陈庆年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取江阴南菁书院,与唐文治、吴稚晖、丁福保等人同学。
  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取优贡生。其后应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邀请入幕,任武昌译书局总纂兼两湖书院分教,同时配合张之洞整治书院,改革教学,黄兴、宋教仁、曹埃布尔都是他的学生。
  后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任湖南全省学务提调并筹建长沙图书馆。1906年,我国第一座国家图书馆即长沙图书馆建成,陈庆年功不可没。
  在两湖执教的九年期间,是陈庆年从事史学研究的鼎盛时期,硕果累累。这一期间,他与梁鼎芬、黄绍箕、章太炎等诸多通达之士结识交往,以学交友,相互切磋,以教授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江东大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端方又一次邀请陈庆年到金陵,与之洽商江苏兴办学堂事,并再一次请他出任教职。陈庆年以久倦校事相辞,但同意了端方请他主持江楚编译局和江南图书馆的要求。
  在此期间,陈庆年与缪荃荪创办我国第二座国家图书馆,即南京江南图书馆。后缪荃荪很快调任京师图书馆任职,因此江南图书馆实际上由陈庆年主持。在此期间,陈庆年购置大量藏书,并运用这些丰富的图书资源解决了一起外交事务上的难题,成功地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上述陈庆年致端方书札一封即由此而来。
  三、“治此学者日益寥落”
  在陈庆年致端方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安帅(两广总督张人骏)作为封疆大吏,在与日商西泽就东沙岛的主权反复交涉辩论中,明知东沙岛在明代即归属两广管辖,但日方坚持要中方出示 “志书为凭”,张安帅“遍考粤省志书,均无记载此岛确据”,因此交涉无成。在此情况之下,张安帅于1907年10月致电求助学识渊博的江楚编译局坐办陈庆年。
  在1908年2月致陈庆年电中,张安帅又表达了自己的尴尬和无奈,指出日人明知“中国志书只详陆地,而海中各岛素多疏略”,而故意坚持以志书为据,其“用意狡谲”,如果我方拿不出志书之据,就没有办法“折服其心”,交涉只能失败。
  陈庆年在接到张人骏来电后,义愤填膺,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在家中查阅所有海道图书,终于“见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沿海形势图》惠州甲子港之西,明有东沙一岛,其东北为田尾表岛,西南为南碣岛;当碣石镇之南海中即其位置所在。证明日人所占之东沙,确为华属无疑”。
  在梳理此史料过程中,陈庆年又查阅英国人金约翰的《海道图说》进行了核实,最后得出结论,此岛雍正间已见于华籍,早于英人金约翰《海道图说》八十余年,“西人未能或之先也,何况东人乎?”
  后陈庆年把雍正间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献给了端方,端方转交张人骏,经过几番唇枪舌剑后,中日双方终于在1909年签订了东沙问题条约,明确东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日本人立即撤出。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感慨万千。某些史学问题的偏涩,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不仅存在于当下,同样也存在于崇尚经史之学的晚清社会。无怪乎陈庆年会发出如此之慨叹:“治此学者日益寥落,不能办一机关杂志耳。”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润珍先生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其他文献
1946年8月8日,哈尔滨发生了一起反革命暴乱事件,史称“八·二八”暴乱。  暴乱是国民党“陆军新编二十七军军长”姜鹏飞和一名邪教组织头目李明信组织、策划的。他们妄图推翻新成立的中共哈尔滨政府,夺取革命政权。  暴乱很快被我八路军镇压下去,叛乱头目姜鹏飞、李明信等人被全部抓获。  一、“三易其主”姜鹏飞,奉杜聿明之令,图谋武装暴动  姜鹏飞,又名姜凤飞,辽宁锦州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参加过马占山领导
期刊
官沟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官沟河,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8.3公顷。古村大多数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布局严谨,建筑空间丰富,雕刻艺术精巧。主要建筑张家大院依山而建,被誉为“山西的布达拉宫”。银圆山庄全貌  据考证,清康熙年间,阳泉赛鱼张氏第六世张文秀迁居官沟,成为官沟张氏的起源。张家由农而兴,后贩卖平定铁
期刊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不但对金、西夏发动攻击,还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  成吉思汗这支人数较少、后勤供应线漫长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几乎战无不胜,给后人带来无限遐想。  一、机动灵活的战术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从而使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们常常可以进行上百里大规模的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  在战斗中
期刊
1986年的一个春日,我由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推荐,从南方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个小县城,街道狭窄,建筑设施陈旧、落后,条件艰苦,我又是个南方人,生活上非常不习惯。刚去工作时,单位上暂时无房,我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就暂住在一间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县上一位主要领导得知此事后,跑到旅馆看我,并当即督促房管部门给我解决了一间房子,尽管这间房子只有六七平方米,但我们毕竟有“窝
期刊
1974年1月爆发的西沙自卫反击战,我军以小艇战大舰,固然有其惨烈的一面,但总体而言,我方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击沉南越军舰一艘,击伤三艘,毙、伤敌100余人,俘虏49人,并乘势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坚定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尊严。  一、何文鄂在回忆录中老老实实地承认:“第一枪,第一炮,其实都是南越部队打响的!”  西沙海战之后,中国、南越当局都指责对方打响了第一枪(炮),真相到底如何?  197
期刊
20世纪50年代,萧乾就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文革”浩劫又席卷了萧乾。造反派扯下他家墙上的版画,踏碎了他家的玫瑰花,把他五花大绑,拉他去批斗、游街。无休无止的折磨,同时波及到了他的爱妻甚至岳母。  他的心冷了,想到了死!  他准备自杀。选择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地死呢?跳楼?不行,万一死不了反而会增加更多的麻烦和痛苦。上吊吧?到哪儿吊呢?他走进厕所,寻找适合挂绳子的地方,可万一刚吊上去,有人
期刊
2010年5月25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影《钱学森》剧组一行三人来到北京航天大院儿钱学森生前寓所,对钱学森夫人、91岁高龄的蒋英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采访谈话。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2012年2月5日,蒋英教授与世长辞。此次访谈因而成为蒋英教授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她最后一次关于钱学森人生经历及家庭生活的系统谈话。笔者现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成文,以示缅怀。   
期刊
一、对天发誓    张勋拥兵逗留津门时,其野心已昭然若揭,大家都怀疑他有复辟之嫌。但当大家问到这件事时,张勋信誓旦旦地表示“决无此事”。见大家仍不相信,张勋对天发誓道:“我如果有此心,将来这一颗头颅必为利刃所断。”等他1917年7月1日凌晨复辟后,某公问他:“前日誓词,言犹在耳。”张勋恬不知耻地说:“以我一颗头换取大清帝国,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二、“大义灭妻”    6月30日夜,张勋从江
期刊
玩收藏的人都有一些通病,闲来总喜欢翻看各种拍卖年鉴、拍场图录,小女子也是如此。某日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枚宣统元年一百元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上面的“李鸿章”头像和“DOLLAR”英文标识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趣。  这枚大清银行兑换券一面为中文,一面为英文,正面是“大清银行兑换券”、“壹佰圆”字样,仔细看看纸币背面的英文,竟然明白无误地印着“ONE HUNDRED DOLLARS”。现在中美交流日
期刊
1911年(农历辛亥年)2月24日,梁启超偕女儿梁令娴、好友汤觉顿登上“笠户丸”,开始了宝岛台湾之行。  25日,阴云低垂。瑟瑟寒风中,“笠户丸”驶入马关码头。17年前,正是在这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台澎列岛成为日本殖民地;梁启超在京与康有为等众多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涕泣请命,反对割让国土。触景生情,梁启超不禁悲从中来,留下一首凄婉之作:“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