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之中,国家、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一直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出了自认为是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现将呈现给大家,予以笔者与同行共勉。
一、构建师生民主和谐氛围,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努力锻造学生恒久性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恒久性对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起关键性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使用过设置悬念、情境音乐、影视资料、讲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这只是短暂性的,不具有恒久性。学生恒久性学习兴趣的获得来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喜悦。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的言谈举止处处会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发现教师很好,令学生喜欢。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摘到果子,看到希望,又要让学生想得到更多的果子,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让学生喜欢、爱好这门课程。笔者任教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时与一位女语文老师搭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起初,学生迫于教师压力,作业勉强完成,一月左右,语文老师开始在办公室发牢骚,说学生不听话,不如当初等等。我私下了解得知学生早已厌烦,不愿再做语文作业啦。反而喜欢学习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究其原因是:语文作业量大,学生不但完成不了,教师批改的也少,学生看不到成功,也得不到鼓励,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而我每天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难易度适中的作业,努力做到全批全改,并有鼓励性语言,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特浓厚。学生普遍想上思想品德课,甚至自习课或其他时间也希望思想品德课老师进教室辅导。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课前预习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知道哪些知识是能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并筛选自己不懂的难点疑点盲点问题,准备课堂解决,为课堂教学高效准备条件。同时,课后作业处理得如何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只要对每节课所产生的疑问,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就算是高效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正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正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于适应新的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同时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处在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中。
不可否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師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正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之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過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它还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话语、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否则,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学中的“互动”就落为空谈。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一、构建师生民主和谐氛围,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努力锻造学生恒久性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恒久性对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起关键性作用,在平时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使用过设置悬念、情境音乐、影视资料、讲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这只是短暂性的,不具有恒久性。学生恒久性学习兴趣的获得来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喜悦。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的言谈举止处处会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发现教师很好,令学生喜欢。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摘到果子,看到希望,又要让学生想得到更多的果子,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让学生喜欢、爱好这门课程。笔者任教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时与一位女语文老师搭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起初,学生迫于教师压力,作业勉强完成,一月左右,语文老师开始在办公室发牢骚,说学生不听话,不如当初等等。我私下了解得知学生早已厌烦,不愿再做语文作业啦。反而喜欢学习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究其原因是:语文作业量大,学生不但完成不了,教师批改的也少,学生看不到成功,也得不到鼓励,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而我每天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难易度适中的作业,努力做到全批全改,并有鼓励性语言,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特浓厚。学生普遍想上思想品德课,甚至自习课或其他时间也希望思想品德课老师进教室辅导。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课前预习学习,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知道哪些知识是能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并筛选自己不懂的难点疑点盲点问题,准备课堂解决,为课堂教学高效准备条件。同时,课后作业处理得如何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只要对每节课所产生的疑问,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就算是高效的。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正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正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政治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于适应新的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同时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处在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中。
不可否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師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正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之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過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它还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话语、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否则,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学中的“互动”就落为空谈。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