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礼仪文化的现代价值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SKPJ-2014-17)
  摘要:《礼记》四十九篇,内容包罗万象。大而至于祭天、祭地、祭祖宗,小而至于洒扫进退、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巨细不遗。我们今天研读《礼记》,其价值有二:一方面在于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借鉴。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礼记》中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1、孝父敬母之礼;2、待人接物之礼;3、婚嫁之礼;4、丧祭之礼;5、生态文明之礼等。
  关键词:《礼记》;礼仪文化;现代价值
  中国素有“仪礼之邦”之美誉。在我国古代社会,上至国家典章制度,下至百姓衣食住行,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平治天下。孔子以礼作为“六艺”之一教授弟子,并将礼视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提出“不学礼,无以立”[1]P176。《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P2107《荀子·大略》篇也强调:“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4]P495可见,礼仪在治国导民、道德培养中已充分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4]P1907
  追溯历史,我国传统礼仪为儒家所开创,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与礼仪有关,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从经学史来看,《三礼》之中,《礼记》原来不是“经”,后来成了“经”。《礼记》原来在《三礼》中排老么,唐代以后排老大,一花独秀。这还不算,《四书》中的内容,《礼记》又占了一半。因为《四书》中的《大同》和《中庸》即出自《礼记》四十九篇。为什么这么红得发紫?原因就在于它的内容实用,与时俱进,不是死板的教条。所以,在礼仪文明形成的长河中,始终忠实地陪伴着我们的只有《礼记》。
  《礼记》四十九篇,内容包罗万象。大而至于祭天、祭地、祭祖宗,小而至于洒扫进退、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巨细不遗。既有对礼之起源、制作、践行及意义的深刻论述,又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讨论,也有对理想社会与制度的阐释。
  我们今天研读《礼记》,其价值有二:一方面在于认识。《礼记》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通过《礼记》,可以了解古代秦汉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了解古代的各种祭礼、丧礼、冠礼、婚礼、聘礼等,了解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见解和态度。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在于借鉴。《礼记》中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固然有糟粕,比如全力维护等级制度体现剥削阶级利益,比如顽固宣扬男尊女卑思想等。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纳其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内容,提炼出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古代传统礼仪,并为之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加以继承和发扬。
  《礼记》中关于礼的重要论述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下面仅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孝父敬母之礼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6]P2545对父母,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孝顺父母。《礼记》中讲到孝顺父母的地方很多。《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4]P29也就是说,孝敬父母要从父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饮食起居等小事做起。父母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要谨慎周全,父母衣物,三餐食物,房子住宿,交通车辆皆应安排妥当,不可让父母挨饿受冻,遭风雨侵袭,这是身为子女应当时时关怀父母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更要恭敬从命,虚心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命令,尊重父母的心思和意愿,令其身心愉悦。《内则》所云“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4]P1149即是此意。尤其是父母年老之时,物质需求反为次要,更需要的是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关爱和呵护。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子女与父母不能时刻团聚在一起,子女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以外,更应该常回家看看,给父母以关心和慰问,不让他们感到冷清,不让他们产生孤独感。
  同时,努力对父母负责,所作所为不让父母担忧,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4]P33(《曲礼上》),出门必先禀告父母,回来也必先面告父母;出游的地方必须有常规,学习必须有正业。也要努力做到“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之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内则》)[4]P1128。只有心系父母,考虑到父母的荣誉,才不会做一些为非作歹的事情。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古往今来,孝顺父母的事迹数不胜数,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陈斌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每天能亲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陈斌强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当然,现代社会,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致其露宿街头的现象也偶有发生。那些弃父母于不顾的人是否应该读读《礼记》进而规正自己的行为呢?
  需要注意的是,孝顺父母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愚孝”。如果父母有错误,还是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其指出来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内则》所讲“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4]P1126即是此意。
  《礼记·内则》篇集中讲述侍奉父母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的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关于待人接物之礼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就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而言,《礼记》也是一本必读之书。《礼记》中有诸多关于礼之意义的论述,亦有不少论及平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应当注意之事。这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极大的启发及教育意义。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礼仪要通过行为细节来体现。《曲礼上》云:“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4]P29我们要尊重长者,对于长者的问话,要懂得谦让,要注意礼貌,最好也要做到“正尔容,听必恭”[4]P57。否则,都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表现。   《曲礼上》论及拜访亲友时的注意事项:“将上堂,声必扬。”[4]P45将要进去拜访,一定要先发出声音以示意,不能不打招呼直接进入朋友家中。当然,现代社会通讯比较发达,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即可提前通知对方。同时,是不是在朋友处可以肆无忌惮的随意玩耍而不顾及时间呢?不是的。如果“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4]P60,那么,拜访者就可以离开了。《少仪》篇“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4]P1388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赵逵夫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联系现实写道:“现在有些人拜访人,一坐几个小时不走。主人已表现出困倦之意,也似乎看不出,尽说些不相干的闲话。主人问几点了,意欲让其知时久而离开,他竟一点不懂。这是失礼的表现。”[9]
  《礼记》是对人生经验有着深刻总结的书,散见于《曲礼》、《内则》、《少仪》等篇中的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并不是一些干巴巴的规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尽可参阅。
  三、关于婚娶之礼
  《礼记·昏义》篇是解释婚礼制定意义的专篇。其开篇即解释了古人重视婚礼的原因,“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4]P2274。在古人眼里,婚礼是众礼之本。当然,古人之所以重视婚礼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则可以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则可以有人祭祀男方死去的祖先,三则可以传宗接代。可见,婚礼在祖先和后世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是家族延续所不可少的环节,是成家立业的必由之路。所以说,“昏礼者,礼之本也”[4]P2277。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行为,必须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而且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举行公开的婚礼仪式,正是当事人向社会各界公布其婚姻关系合法性,求得社会认同的必经形式之一。《昏义》篇中明确规定了婚礼的六个步骤,即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从性质上来讲,六礼是合法夫妻关系成立的不可或缺的手续。其性质就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八条的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当然,六礼的步骤,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合并简化的趋势。现代社会流行的作法,一般来说只有三步:第一步,男女双方要见面、要互相认识,此即古礼之纳采;第二步,交换订婚礼物,此即古礼之纳币;第三步,亲迎这一步,古今相同。不同者,古人骑马、乘车、坐轿,今人则无论城乡多用汽车。
  经过“六礼”,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如何做到 “谷(按:活着)则异室,死则同穴”[7]P333,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夫妻彼此尊重绝对是少不了的。《昏义》有云:“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4]P2274“共牢而食”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仪式,简言之,就是夫妇同吃一个碗里的饭。其用意即表示夫妇相亲,地位相等,不分尊卑。(“‘共牢而食’是怎样表示夫妇‘同尊卑’”一问题可参见吕友仁师《礼记讲读》)可见,尊重在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古今是相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能够慎重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从而导致诸如闪婚闪离、小三上位等婚姻问题的频频出现,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今天,我们品读《礼记》,重温其中深刻的礼义,可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
  四、关于丧祭之礼
  《礼记》中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这些篇目文字枯燥难懂,内容又远离今天的生活。但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在是珍贵的文字资料。
  今天的一些民俗遗留依然可以从《礼记》中找到依据。在父母的忌日要进行哀悼,《祭义》云:“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忌日必哀。”[4]P1810《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故忌日不乐”[4]P234也是此义。在忌日这一天,子女是要停止工作的。之所以停止工作,并非因为这一天不吉利,而是因为这一天思绪整个儿的被思亲所占据,没有心情工作。这是一种真挚情感的表现。
  大家也许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土葬时所用的棺木前和花圈正中都有一“奠”字。“奠”其实就是祭祀的意思。为什么不用“祭”而用“奠”呢?因为《礼记·檀弓下》说:“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谓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按:尸是代替死者接受祭品的人),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4]P362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云:“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盖哀不能文,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之也。”[8]P1315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下葬为分界线,下葬之前的所有祭祀亡灵的活动都叫做奠,下葬之后的所有祭祀亡灵的活动都叫做祭。而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都是在下葬前,所以用“奠”而不用“祭”。
  五、关于生态文明之礼
  如今,在饱受雾霾之苦,期盼“APEC蓝”常态化的时候,我们可曾注意过《礼记》中曾有过一些关于如何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的论述?如《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丈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4]P159又如《王制》:“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4]P505这些论述讲都要求人们对待自然资源要有所节制,有所保留,断不能为了一时之需而一网打尽,这样才可以保证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持续使用。《王制》又云:“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4]P506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打猎,砍伐,采摘,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月令》篇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全年施政纲领,其中固然含有迷信色彩,但其集中谈到了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社会活动的问题,对后世还是颇有影响的。比如,在孟夏之月,“(草木)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4]P659;又或在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4]P697等等。
  在古代,礼对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使二者和谐相处,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如果我们今天也能坚持这么做,对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都会大有益处的。
  六、结 语
  作为一部先秦之时礼俗及人们有关礼俗各种观念的文献,《礼记》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又有一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所以,新時期我们应坚持推陈出新、准确把握传统礼仪文化,尤其是《礼记》的内涵与实质,并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才能使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波助澜,才能使传统的“礼仪之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春秋左传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吕友仁师.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吕友仁师.礼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孝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7]《诗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8]朱熹.仪礼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赵奎夫.<礼记>与现代精神文明[J].西北师大学报,2008(01)
其他文献
【摘要】云计算的出现,为破解基础教育信息化难题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对于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安全、丰富易用的教育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云计算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最后探讨了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云计算 基础教育 信息化 教育云 软件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在文化、金融贸易以及政治等领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实现了一体化,基于此种形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也受到
目的:讨论影响心内科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因素与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心内科68名实习护理人员,按照带教方法差异,分组各34名,观察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
腹膜后肿瘤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大多数腹膜后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范围广、部位深,组织结构复杂,腹膜后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早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居第5位,病死率居第3位[1]。近年来虽然随着手术技术及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越来
期刊
摘要:一语双叙(syllepsis)又被称为一笔双叙或异叙,主要通过一个关键词与两个(或多个)词语构成搭配,从而在一句话中分别产生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和比喻意义(curative meaning)并存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丰富内涵,使其表达言简意赅、清新别致、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关键词:一语双叙;构成形式;注意问题  一、辞格含义  英语syllepsis一词来
【摘要】本文介绍了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这门课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大要求,把金属塑性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目标和工程目标两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大纲 知识目标 工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7-01  《金属塑性成型工藝
第一章 守墓人rn1rn彝族毕摩作为古代彝族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在历史上驰骋了上千年后,明清以降,“改图归流”,土司不再世袭,二由朝廷任命,谓“流官”.流官三教九流,
期刊
风起,雾散. 南飞的雁阵拉开秋天的序幕.rn思绪如落红,漫天飞舞.rn用最虔诚的叩拜, 向母体作今生的告别,从此相思成风,追随尘世漂泊的脚步.rn仿佛一场盛大的歌剧, 你做天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