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在这一对话活动中必须贯彻语文教学审美化原则,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一、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发现美
  
  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的素材。紧扣文本,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的美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向读者勾勒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几幅春景图。江南春天的柔美、瑰丽、多情、生机勃勃、万物吐绿纳新的美,经作者的妙笔神描,让学生沉浸在春风飘荡的春天中,享受自然清新的美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学习此文后,可以读写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家乡的春天气息,并以《寻春》《春到××》等为题进行写作,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学生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个体,教师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还要拨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之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只有抓住了文章内在的筋脉——“情”,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体现的是深沉的父子之爱这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只有用亲情激发学生这枚棋子,盘活学生情感的棋局,学生才容易体验出文中所表现的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
  
  二、与作品对话,加强诵读,感受美
  
  加强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感知文本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吟咏和背诵。文学作品如一枚枚青涩的橄榄,初上口觉之无味,细读之,嚼之有味,过后还能回味无穷。通过朗读,将书面上的无声语言(文本),转化成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更能全方位作用于人的感官,加速语言与感官相互联系,产生情感的共鸣。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文本中的佳作美文,要讓学生反复诵读,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教师要抓住文中的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品味,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因此,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充分诵读,要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引导学生从诵读中真正进入文本的境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或录音示范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然后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技巧,懂得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方法,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那种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三、与情境对话,感受体验,欣赏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足见“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要让学生事事“躬行”、“亲知”显然不可能,只有借助“移情”,即“我”去体验他人所体验的东西,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并由此深入,深入到他人内心,产生情感共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加深其内心体验。例如,写景之类的文章可创设实景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表象,抒情性文章可通过配乐诗朗诵来营造氛围,写人叙事的文章可通过角色置换、环境的再现等手段来引起学生对人物性格、命运和故事情节走向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从与情境的对话中体验美、感受美。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可以一边放诵读录音,一边将莲花的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之美,莲花外在的形象的脱俗、高雅,容易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赞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因为它是人格与操守的象征。同时,悠扬的乐声、甜美的歌声丝丝入耳,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仿佛静立于莲花池畔,欣赏“花中君子”的芳姿,达到了文情融合、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升华。
其他文献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生活意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或叙述、报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赞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發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但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热点时政导入 
一、教育评价的问题    当前,初中学生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严重阻碍了学校事业的长足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  1.评价目标偏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新课标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1.小组的划分  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情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课堂提问依然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它是成千上万教师每天每周都在做的最平常的教学方法,却也是一种有明显教学价值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此言并不为过。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如此。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一个方向迈
在体育教學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体育老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激活学
【摘要】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也学了一些英语知识,现行的初一英语教学仍然选用从零开始的教材,但是教材内容多、词汇量大,因此在初一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今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打下扎实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心得,从听说读写到课堂内外,就初一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做出探讨。  【关键词】初一 英语 习惯 养成 策略    初一英语教学要真正使
地理课堂的生活化和现实化是新时代地理教学的要求,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堂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生存环境,增强生存能力。地理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会有无穷的地理资源可供开掘,学生学习地理才有兴趣,从而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