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看行”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我认为课堂提问依然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它是成千上万教师每天每周都在做的最平常的教学方法,却也是一种有明显教学价值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此言并不为过。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如此。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一个方向迈进,那么,学生依然没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依然只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学习,那么,提问就毫无价值。因此,我们所要的是有效益的提问即“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应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应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它也能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使教学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益。那么,怎样的“提问”才算是“有效”的提问呢?要做到“有效提问”,我认为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一定要有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提问前,教师务必考虑好提问的问题类型,问题的难度水平,提问的顺序等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设计的问题中既要有相对简单的封闭性问题,也要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问题,例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征?课文主要举了哪两座桥来说明?这两座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课文只举这两个例子?前面三个问题以认识和理解为主,大部分同学通过思考都能回答,第四个问题需要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适合那些较优秀的学生,这样一组问题的设置,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这有助于所有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到学习过程中,这样的提问就是有效的。
  二、提问要指向明确,便于回答。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了问,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并不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就犹豫不决。提问不明确,有时是因为语言有歧义,模棱两可,但这种情况较少,我认为更多的是教师提问时指向不明确。例如《老王》一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学生粗读课文后,教师这样问:“你觉得老王怎么样?”教师要求回答的是老王这一卑微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善良,却问了“你觉得老王怎么样?”这就可以作多方面回答:老王地位低,老王很贫穷,老王很孤独没有依靠,老王老实等等。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答案不确定,就给学生答问造成困难。如果教师的问题改成:“你认为老王身上最动人的品质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这样指向就很明确,学生的思维就有了针对性,不会再胡猜乱说一通,提问就有效了。
  三、提问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答。课堂提问时,难免会有一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站在那儿,吭吭哧哧就是说不清楚,或者声音很低听不明白,这时,有些教师为了保持教学进度,不浪费时间,往往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直接让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意味着他的答案是如此糟糕,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这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会感到十分沮丧而不愿意再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严重的,甚至从此漠视、仇视语文课,语文课堂只成了几个优秀学生的舞台和大多数学生的看台,这样的课堂提问能有什么效益?真正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倾听,教师在提问后,能给每一个回答的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都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感到自己就是这个课堂的主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按预定教学思路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从此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哪怕用上一节课去倾听也是值得的。
  还有,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错误答案的时候,有些教师便会按捺不住,干脆自己回答,而自己的所谓的正确答案也大都不过是教参上的陈词滥调而已。我认为,提问的目的绝不是为学生设计一条答案,使学生为标准答案而思考,提问的关键是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同时给予启发,要从一问一答中让学生的思考向更深更完整处发展,从而使学生活动构建更复杂的成果,这是提问的真正目的,也只有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提问才是有效的。
  四、提问需要及时反馈。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教师紧接着必须作出相应的、适宜的及时反馈。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热情,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矫正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热情赞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对提问更具积极性;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粗暴地全盘否定,而要作出富于鼓励性的反馈,如“你回答得很响亮”“开头一点讲得很不错”等,使学生敢于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回答的内容,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会在教师的鼓励下,以此为起点,积极思考并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成功的起点。
  当然,反馈不能仅停留于鼓励或赏识,更不能无原则地一味地叫好。对于回答正确的,除了肯定,更应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并对答案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不仅让大家能从他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教益,而且使他自己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问题导向深入,使答案更完整、更深刻,也使学生的思维更趋缜密和深刻。对于回答错误的,教师除了注意保护其回答的积极性,更应该有进一步的探询,或者对问题进行重新导向,帮助他知道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去正确思考,从而让他和其他同学在错误中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分析《阿长和〈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中阿长的形象时,有学生回答阿长是一个思想保守落后的妇女。这个答案明显是不恰当的,但我没有马上否定他,而是先肯定了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后,然后才问他,你是怎么读出来的。他回答说,是依据课文倒数第三段,因为她一直孀居,不肯嫁人。然后我让大家讨论,阿长到底是“不肯嫁人”还是“不能嫁人”,并及时补充一些封建礼教的知识。最后,经过再思考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了阿长在那个社会“不能嫁人”的社会现实,这恰恰说明了阿长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而非保守。有学生还举出《祝福》中的祥林嫂为证,更有学生以如今社会中邻家大嫂再嫁后生活幸福为反证。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而必须通过适当的反馈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五、提问不能当作惩罚手段。使用提问来惩罚学生,这是对有效提问的最大伤害。比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问他一个更难的问题;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问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等等。也许教师是出于好意,想引起或提醒学生的注意,但不管出发点如何,这类问题就是惩罚。惩罚性的提问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而且会让学生自我感觉更差,自信心不足,更紧张,更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极大地阻碍学习过程。我认为,教师其实应该将提问当作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对于任何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明自己知道的答案,并将它展示出来,然后得到肯定和赞扬,这也是一种奖赏式的成功体验。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能力或知识水平如何,教师都应该在提问时给予机会,让其经常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提问中和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互动,畅通的对话。有效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益,可以大声说:“我能行!”
其他文献
人们的正确认识总是在实践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审查通过)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这五本教材都是按章节体编写,每章有二到八节不等,整个课文按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规律安排,有些一章就是一个阶段的历史,有些二到三章为一个阶段的历史,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体系。每个阶段的课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好、教得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
上一节语文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上好语文课。我个人认为,语文课成功的秘诀,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节课能否上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作用也尤为重要。而在一节成功课的背后,往往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现在是追求高频率、高速度的时代,这就使得许多人显得很浮躁,沉不下心来,甚至不安心教学,而沉稳淡定者少了,沉醉于文学天地的人少了,从而使得文学
学习需要兴趣和氛围,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應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境界正是中学英语课堂的努力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愉快教学考虑的着眼点也就在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兴趣,共同广泛、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生活意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或叙述、报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赞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發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但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热点时政导入 
一、教育评价的问题    当前,初中学生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严重阻碍了学校事业的长足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  1.评价目标偏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新课标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为此,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1.小组的划分  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