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源远流长。然而,湖北郧县等地发现的大量“寄死窑”的存在和当地广为流传的有关“弃老俗”的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本文从“弃老俗”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以及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阐述,对弃老问题提出全新的见解,并指出消除“弃老”的现象是未来中国道德重建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弃老 敬老传统 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86-01
一、何谓“弃老俗”
“弃老俗”是指在很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当家里的老人到了60岁,子女就把他背到山上的寄死窑里,这个窑洞一般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洞口方方正正,洞里平平整整,里面刚好能容纳一个人。从此以后每天送一次饭,每次送饭后就在窑口砌一块砖,一直送饭到将地窖口封死为止,于是原来的寄死窑就成了活人墓。仅在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旁的丰山上,以及附近的吕家河村,就有20多处“寄死窑”。
其实,“弃老”的习俗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都有“弃老”的习俗。比如,19世纪的哈逊湾部落就流行勒死年老体衰父母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而爱斯基摩人则是将年老的父母抛弃在雪地活活的冻死。还有将年老的父母架到树上,众人摇树将老人从树上活活摔死。
“弃老”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据佛典记载:“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者,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汉书·匈奴传》称“汉使或言匈奴俗贱老”。
二、“弃老俗”产生的原因
关于“弃老”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一是因为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食物的缺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没有食物就意味着死亡,这时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剩余产品不足时,年老体衰的老人就成的被淘汰的那部分人。
二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思想观念愚昧,人类生存的根本手段是与生物性紧密联系的体力,一旦体力衰退就意味着生存能力的衰竭,便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在那时候,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体力才是生存下来的根本要素,在以民族为单位的群居的不停迁徙的生活方式中,年老体衰的老人往往成为民族的负担,因此,在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处境下,往往是“老人们自己借口说自己老的,坚持让亲人将自己杀死”,“这时候死于亲近的人手中,在他们看来是所以将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
三、“弃老俗”的道德考察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特定的道德规则和习俗,“弃老俗”,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食物极度短缺,不牺牲或杀死一部分人就不足以保证更多的能够创造更多剩余产品的人生存下来的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现代人眼中,这种习俗实在是太惨忍了,但理性的去分析这个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大家于自己都有利的选择。伦理学大师爱尔维修首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有100个人因轮船失事滞留在一个无物可食的荒岛上等待着救援,终于有一天到了这样的关头,如果不吃人,所有的人都会饿死。这时候,每个人显然都同意抽签,而中签者自我牺牲,自愿作为剩下的人的食物,被其他人吃掉。从表面上看,中签者自我牺牲是害己,但从总体上看,却是利己。因为他选择了较小可能的死亡。如果他不抽签,是百分之百等死;如果他抽签,却是百分之一可能性的死亡。
“弃老俗”反应了当时社会一种“老人无用”的普遍观点,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提高,即社会具备了供养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食物时,如果还存在“弃老”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当人们的生存厉害不发生根本性冲突时,我们应当信奉“不杀一人地增进每个人”的利益的道德原则。社会的财富是靠积累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现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年轻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着,不能因为现在而忽略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且老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当社会不是单单依靠体力,而是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时,就不该“弃老”,“弃老俗”的存在基础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敬老也逐渐成为文明的象征。在我国,自古都有敬老爱老的传说,而老人的智慧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国家的统治、军人斗争中屡建奇功。
“弃老俗”的产生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特殊境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今天,按理说,“弃老俗”的存在基础已不复存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成为当今社会所公认的不争事实,但现实告诉我们,“弃老”的败德恶行仍然数不胜数,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已经不能用经济拮据来搪塞了。这些不孝的行为,虐待老人的恶行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道德底线。
孔子曰:“穷不俭寿。”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弃老俗”的习俗虽然已经成为遗迹,但是“弃老”的恶行今天仍然随处可见,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是未来中国道德重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释:
闫勇,王桂芳.湖北的“寄死窟”与胶东半岛的“模子坟”.民俗研究.2005(1).第235-237页.
《隋书·突厥传》亦云,“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贱老贵壮”。《旧唐书?吐蕃传上》又称吐蕃“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此外,南方佤族的猎头祭谷也跟北方民族的狩猎、战争一样,也需要强健猛勇的年轻人,所以这是佤族弃老的一个原因。
刘守华.走进“寄死窟”.民俗研究.2003(2).第123-128页.
敬老的另一结果是老人政治或老人主持家国事务,壮族《老人厅的来历》(侬陆氏讲述,刘德荣采录,见前引“民俗源流”,仪礼卷,第90-96页)是老人政治的一个例子。
“弃老”到“敬老”——“老人是个宝”故事解析/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627页.
关键词弃老 敬老传统 道德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86-01
一、何谓“弃老俗”
“弃老俗”是指在很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当家里的老人到了60岁,子女就把他背到山上的寄死窑里,这个窑洞一般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8米。洞口方方正正,洞里平平整整,里面刚好能容纳一个人。从此以后每天送一次饭,每次送饭后就在窑口砌一块砖,一直送饭到将地窖口封死为止,于是原来的寄死窑就成了活人墓。仅在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旁的丰山上,以及附近的吕家河村,就有20多处“寄死窑”。
其实,“弃老”的习俗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都有“弃老”的习俗。比如,19世纪的哈逊湾部落就流行勒死年老体衰父母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而爱斯基摩人则是将年老的父母抛弃在雪地活活的冻死。还有将年老的父母架到树上,众人摇树将老人从树上活活摔死。
“弃老”的习俗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据佛典记载:“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者,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汉书·匈奴传》称“汉使或言匈奴俗贱老”。
二、“弃老俗”产生的原因
关于“弃老”的原因,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一是因为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食物的缺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没有食物就意味着死亡,这时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就开始发挥作用,剩余产品不足时,年老体衰的老人就成的被淘汰的那部分人。
二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思想观念愚昧,人类生存的根本手段是与生物性紧密联系的体力,一旦体力衰退就意味着生存能力的衰竭,便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在那时候,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体力才是生存下来的根本要素,在以民族为单位的群居的不停迁徙的生活方式中,年老体衰的老人往往成为民族的负担,因此,在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处境下,往往是“老人们自己借口说自己老的,坚持让亲人将自己杀死”,“这时候死于亲近的人手中,在他们看来是所以将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
三、“弃老俗”的道德考察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特定的道德规则和习俗,“弃老俗”,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食物极度短缺,不牺牲或杀死一部分人就不足以保证更多的能够创造更多剩余产品的人生存下来的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现代人眼中,这种习俗实在是太惨忍了,但理性的去分析这个现象,这其实是一种大家于自己都有利的选择。伦理学大师爱尔维修首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有100个人因轮船失事滞留在一个无物可食的荒岛上等待着救援,终于有一天到了这样的关头,如果不吃人,所有的人都会饿死。这时候,每个人显然都同意抽签,而中签者自我牺牲,自愿作为剩下的人的食物,被其他人吃掉。从表面上看,中签者自我牺牲是害己,但从总体上看,却是利己。因为他选择了较小可能的死亡。如果他不抽签,是百分之百等死;如果他抽签,却是百分之一可能性的死亡。
“弃老俗”反应了当时社会一种“老人无用”的普遍观点,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提高,即社会具备了供养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食物时,如果还存在“弃老”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当人们的生存厉害不发生根本性冲突时,我们应当信奉“不杀一人地增进每个人”的利益的道德原则。社会的财富是靠积累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现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年轻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着,不能因为现在而忽略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且老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当社会不是单单依靠体力,而是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时,就不该“弃老”,“弃老俗”的存在基础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敬老也逐渐成为文明的象征。在我国,自古都有敬老爱老的传说,而老人的智慧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国家的统治、军人斗争中屡建奇功。
“弃老俗”的产生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的特殊境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今天,按理说,“弃老俗”的存在基础已不复存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成为当今社会所公认的不争事实,但现实告诉我们,“弃老”的败德恶行仍然数不胜数,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已经不能用经济拮据来搪塞了。这些不孝的行为,虐待老人的恶行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道德底线。
孔子曰:“穷不俭寿。”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弃老俗”的习俗虽然已经成为遗迹,但是“弃老”的恶行今天仍然随处可见,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是未来中国道德重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释:
闫勇,王桂芳.湖北的“寄死窟”与胶东半岛的“模子坟”.民俗研究.2005(1).第235-237页.
《隋书·突厥传》亦云,“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贱老贵壮”。《旧唐书?吐蕃传上》又称吐蕃“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此外,南方佤族的猎头祭谷也跟北方民族的狩猎、战争一样,也需要强健猛勇的年轻人,所以这是佤族弃老的一个原因。
刘守华.走进“寄死窟”.民俗研究.2003(2).第123-128页.
敬老的另一结果是老人政治或老人主持家国事务,壮族《老人厅的来历》(侬陆氏讲述,刘德荣采录,见前引“民俗源流”,仪礼卷,第90-96页)是老人政治的一个例子。
“弃老”到“敬老”——“老人是个宝”故事解析/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