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境遇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0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画是一个既有方法系统又有思想系统的艺术体系.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范式,更是一种文化语言的范式.就艺术本体而言,在世界艺术的范式中它可谓高标独立.然而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棵“大树”被不断地“肢解”与“嫁接”以至其“面目”模糊,样态混杂,其文化内涵亦渐被消解.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对于当下中国画创作中传统意涵缺失的问题,回溯与重拾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性和精神品格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社会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家常朝晖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常朝晖从生态文明着手,以山水绘画为己任,以“心中的自然”为切入,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心中的自然重新描绘人在自然中的角色与定位,在青山绿水的描绘中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对生态自然的礼赞.
期刊
中国画在美术现代转型的历史浪潮中几经变革,却往往也会在变革程度超出中国文化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呈现出对传统画学的资源重识与价值重建.这种由变革与复返相互穿插构成的“往复形态”凸显出中国画变革中的稳定性现象.本文结合中国画在现代转型语境下的具体举措与思想阐发,从以“通变”思想为表征的互系思维、以整体文化特性为基底的稳定结构、以“笔墨精神”为核心的语言特性3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试作探析.
本文旨在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国画百年来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所选择的借西改中的转型路径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回到中国画的“本我”立场,探寻这种转型的得与失以及开启对中国画“本我”的再审视,以期通过呼唤重拾与重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从“本我”向“新我”的合乎自身逻辑的现代性转化.
由中国国家画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禹舜美术馆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河锦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哈尔滨巡展”7月25日在禹舜美术馆开幕.rn一、当代山水画的多元面貌rn中国画的发展演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次展览是近年来中国画守正创新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参展画家在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各方面都有新的探索,传递出极强的创新活力,具有极高的时代敏感度,同时也拓展了山水画的社会功用.所有作品制作
期刊
学画以来,我迷恋过笔触的写意,探索过色彩的交织,也曾在人物写生中信笔直抒对形象的视觉感知.由于画面尺幅不大,构思单纯,往往仅凭敏锐的直觉就能收获一些奇趣和效果.不过,自从成为专职画家的那一刻起,绘画便成为我全力以赴的工作,创作中也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职责.我逐渐意识到,由于统筹能力的欠缺,恣意的笔触和色彩、四处迸射的跳跃的感觉,有时会让我丧失对整体画面的把控.在四处追逐灵感的体力消耗下,深深的自我怀疑日益强烈,迫使我放下绘画以外的妄念,重新审视自己,开始以一种理性的、审慎的度量心态来对待造型的每一个环节.从
期刊
人总是这样,缺什么就会想什么。缺老成和能力就想快快长大,缺天真就喜欢稚拙,喜欢没被污染的那一类品相,喜欢去寻找和发现那种没学过又敢于表现的高手。  我推测,中外都是一样的情况,画家都喜欢儿童画,名气越大的画家越是能善于从小孩子的画里学东西。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米罗,当然还有杜布菲和丢菲,他们都推崇或是间接、直接地向儿童学习。卢梭的画,关良的画都像孩子画的,那种可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孩子们的画
期刊
叶浅予1959年创作完成的《北平解放》,描绘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城式的盛大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本文着重论述了叶浅予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完成《北平解放》的问题,最终指出,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相比,叶浅予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画面构图、场景设置等方面独出心裁,既避免了同质化创作倾向,也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品质.
听党召唤来到苏区  1934年2月上旬临近春节的一天,风冷天寒。在红都瑞金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简陋的办公室里,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等八九位擅长文艺或教育工作的同志,正聚在一起谈论与苏区文化建设相关的话题。这时,门口出现了一位身材高挑,穿着灰色中式棉袄,戴着深框眼镜的中年人。他面容清癯,神态安详,眉宇间虽略显疲惫,但目光依旧睿智澄澈。  “是秋白同志,秋白同志来了!”曾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和
期刊
德国艺术史学家马克思·伊姆达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即“新图像学”.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纯粹性视看和识别性视看,并且从这两种视看方式之间特殊的关系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看和阐释塞尚艺术的新的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新的方式还呈现出和现象学的塞尚研究方式之间的亲缘性.
在西方艺术史与艺术批评领域,“样式主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风格术语.本文从样式主义概念辨析入手,探究此概念产生时前后关联的历史语境及其内涵,通过分析16世纪意大利早期样式主义绘画的视觉表征及其审美倾向,阐明以“反古典”为特征的样式主义与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揭示16世纪意大利样式主义与德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关联,为进一步理解欧洲现当代艺术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和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