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育在农村历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land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情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因此,本文从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入手,探讨情感教育在其间的渗透。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目标;课程标准;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29-2
  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会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而情感教育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些成功的经验和理念在农村中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应用,原因何在。这就要看一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很多学校初一、初二历史学科都由大科目教师兼代,学校虽然对这一学科很重视,采取了一些奖惩措施,但要走出传统,绝非易事。
  首先来自于家长压力,由于农村家长对历史缺乏认识和了解,还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只注重孩子的数、理、化、外的教学成绩,忽视历史教学。
  其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由于农村偏僻,缺乏历史真实的教材,学生仅从课本上得到那么一点点知识,缺乏形象性、生动性,更不要说学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等,学生的视野就那么一点,让他们从哪去养成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呢?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用情感教育来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切入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丰富和改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做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度与陶冶力
  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王昭君一曲琵琶飘然出塞,我们怎能不为她的命运不公而叹息,怎能不因她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正欲乘胜进军,却见十二道金牌逼他班师,我们怎能不为他痛饮未竟而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怎能不为秦桧一伙苟且偷生、残害忠良的无耻行径而愤慨?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实践证明,情感在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不正是由于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热爱而甘愿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吗?强调情感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当他们有了这种情感时,就会自觉抵制假、丑、恶,势必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为美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然,历史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多表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歌曲、影视剧的渗透度与感染力
  歌曲是一种表现艺术,很多歌曲不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声,而且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主题,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时,可根据内容将反映时代主题的歌曲引进课堂,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如在学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穿插三首歌曲辅助教学。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以图片使学生受到感染,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凶狠残暴,以及蒋介石的不抵抗使中华民族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然后引出民族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播放乐曲,师生齐唱,此刻,在屏幕上显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并要求学生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教室里,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同学的心头!这样国土被侵的耻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还激起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在《精忠报国》的歌声中结束教学。通过歌曲与文本内容的有机结合,把强烈的情感注入历史课堂教学,就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油然而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料、民间传说等,再现历史的生命,展现历史的场景。例如在学习唐太宗时,教师可将课本内容与电视剧《贞观长歌》联系起来,将所学内容与影视剧中的相关情节结合播放视频节选,以加深学生对唐太宗的认识和了解。唐太宗被西北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一方面在于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得力于他的宽厚仁慈和博大的胸怀。唐太宗打败颉利,将其押解长安,并力排众议不但没有杀死颉利,还赦免了他的罪行。他的仁爱和宽广的胸怀,还打败并感化草原猛将阿史那思摩,并使其称服,真心归顺大唐。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敌人最残忍的方法就是将他变成自己的朋友”。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容,能化解矛盾、仇恨;宽容,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走过历史的长河,历史上那些成就了大事的人,他们无一不是因为拥有了宽容的胸怀,才使得他们成就了各自的事业,才使得他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名流千古。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教育,懂得与人相处,宽容大度,懂得珍爱亲情,感恩父母,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真谛,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三、历史课堂教学加强现实的联系度与理解力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讨论、辨析,与现实的联系,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其以史鉴今,更好地理解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如在学习秦始皇时,可出示一则谜语“春秋战国结束者,中国史上伟大人。暴君贤君谁能分?家传户晓谁不知?”,然后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讨论评价秦始皇。在讨论评价中使学生既能看到中华第一帝的功绩,也能使认识其残暴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有更真切的体悟与洞悉,从而超越阻碍理解历史的羁绊,感悟历史和现实,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自觉地抵制假、丑、恶,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
  我们应该自豪,因为我们拥有五千年不间断的灿烂的文明史;我们倍感屈辱,因为鸦片战争的硝烟还在眼前,北洋水师的沉船,还沉重地躺在黄海海底,还有南京城那30万魂灵哭泣的泪……历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历史教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阐释历史,让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在历史的感悟与历史的情境中,接受人文的熏陶,精神的浸润,情操的濡染,在“暗香浮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特征和情感内容的研究,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效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在历史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历史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情感教育的殿堂。
  情感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情感特点,多方面、多渠道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同时在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注重情感的启导;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开启学生的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仅愿意学,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整个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是人文学科中最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有其独有的优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但是由于新课程处于改革实践当中,缺乏经验,加之教师个人素质和长期的思维定势与习惯,在操作上有难度;另一方面,因为升学机制的压力及考试改革的滞后、社会价值取向等都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羁绊,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优势。
  (作者系丹阳市导墅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下面笔者就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总结出来,抛砖引玉。  关键词:作文;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57-1  提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课堂作文挤牙膏,作文指导乱糟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事实上,作文教学既有系统性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激情饱满、思维活跃的状态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既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 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之评价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等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  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面对如此的形势与挑战,美国出台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反映在教育领域,便孕育出了著名的“2061计划”,这是美国决意从根本上改变其科学教育这种不如人意的局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1]  “2061计划”中的第一份重要报告
摘 要: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不仅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者,做他们的思想导师,还要维护班级制度,做班委工作的保护者,帮助班委开展班级各项工作。中途接班还要做调和者,调和师生学习生活中的矛盾,改变班主任工作过去传统习惯上那种低效、浅层、粗暴的模式。总之,理清角色,找准支点,是班主任营造班级和谐育人氛围,带动班级不断进步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角色;班主任;德育  中图分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多次出现了“体验”这一重要词语。这就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的过程,语文课堂才会情意浓浓,走向有效。这篇文章,笔者就以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视角,谈谈如何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思维碰撞的精彩阵地。  关键词:体验;情感;情境;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对社会文明的追求越来越不能匹配,另外,如今利欲熏心的社会大环境让人类道德的滑坡到了不忍目睹的地步,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加强道德教育及大
摘要:笔者从规范、落实、研究、创新、品牌、考核六个角度入手,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共同致力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德育;措施;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17-2  一、规范  德育工作重心在学校,主角是学生,主体是班主任和学校教师,以生为本,以校为主并不是把工作和责任完全交给学校,各自为阵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
作为语文教师,我推崇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教育。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我重视用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实施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