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心理的心灵小说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本文以其代表作《嫉妒》为例,浅析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特色。小说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对嫉妒进行了纯粹、客观的描写,体现了一种“物化”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嫉妒这种强烈的人类情感,开辟了现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新途径。本文从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放逐心理和“物化” 的心灵小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小说;《嫉妒》;放逐心理
  【中图分类号】I5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17-02
  罗伯—格里耶(1922—2008)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因为新小说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罗伯—格里耶的作品很多人往往是只闻其名,很少能认真地从头读到尾。《嫉妒》(1957)是他的代表作。《嫉妒》这部六万字左右的作品,篇幅虽小,却写得颇为精致,也很不好读,因为它与传统小说的模式相差甚远。那为什么罗伯—格里耶(们)要写这种“不好读”的小说难为读者呢?作品是作家理论与创作的一个巧妙结合。《嫉妒》正是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念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所以,不了解他的观念,便难以进入他的小说。因此,理解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便成为进入他的“新小说”的一张门票。
  一、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
  罗伯—格里耶认为,时代在变化,对世界的任何巴尔扎克式的真实再现都是不可能的。20世纪是浮动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因此,要描写这样一个现实只能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伯—格里耶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中宣称,“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①新小说家们强调对物的世界的关注,他们着力关心的是小说的表现技巧和手法。
  那么,新小说派的文学创作论仅仅是形式的刻意求新,是一种无内容的文字游戏吗?应该说,新小说派的小说对事件因果联系和常见时空形式的大破坏,也就是为了揭示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和孕育丰富的历史时代内涵。
  罗伯—格里耶直截了当地宣称:“然而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无论如何,这点是最值得注意的。”②新小说派认为读者的阅读行为本身才是意义生发的契机。
  二、放逐心理
  文学中以嫉妒为题材的作品可谓不计其数,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主人公奥赛罗仅仅因为妻子苔丝狄蒙娜的一块小手绢,便认为妻子不忠。奥赛罗的嫉妒感情中含有对任何不忠与欺骗的强烈道德感,这种感情就像一股巨流把他与妻子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在传统小说中,嫉妒都被描写成一种激烈疯狂的情感。但在《嫉妒》中,代之而来的似乎只是一架摆放在一个封闭角度的自動摄像机的摄像。小说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嫉妒”这个词,也没有嫉妒的感情变化以及有关的任何心理活动。人们看到的只是关于柱子、阳台、房间、种植园、窗户、餐桌等很现实主义的描写。
  但是,如果人们理解并认同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那么这部小说就不同一般了。在罗伯—格里耶这些新小说家看来,这种客观描写的事物比人关于世界的主观性描述更真实。接下来具体看看在小说中这些是如何体现的。
  (一)隐匿中心人物
  在传统小说中,描述者几乎是全知全能的,他可以钻进人物的内心,可以知晓人间的一切隐秘,无所不能,无所不见。但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者的视线、感知带有极大的限定性,读者甚至不知道整部小说到底由谁来叙述的。进入视野和场景的总是女主人阿A和邻居弗兰克。小说中从未提及这个第三人,但又处处暗示这个人的存在。当小说写到露台或餐厅的场景时,总是交代有第三把椅子,第三样物品。这暗示着第三个人的存在。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小说中嫉妒的丈夫,即小说中隐匿的叙述者。秘鲁作家略萨说过,《嫉妒》是一部中心人物流亡于叙述之外的小说。
  (二)隐匿最核心的情节
  《嫉妒》中的丈夫为什么会嫉妒?他捉到了妻子的什么把柄吗?小说的叙述者也就是小说中的丈夫始终牵挂的悬念只有一个,就是阿A搭乘弗兰克的车顺便进城购物,本来应在当天晚上回来,但实际上却在第二天才赶回来。给出的解释是车抛锚,不得不在一家旅馆过夜。但这一夜妻子是怎么过的他永远无法证实,小说最终也没有告诉读者。这一夜是“缺席”的。这一夜就成了叙述者一遍遍地重复叙述的核心细节,也构成了他最大的猜忌。另外,丈夫唯一远远地看到的细节便是阿A下了车之后又把头和上半身探到汽车车窗里的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也一次次地被重复叙述。究竟为什么阿A把身子探到车窗里呢?这正是丈夫猜忌的问题,它是没有答案的,因此它也是“缺席”的。但恰恰因为它们都是“缺席”的,是叙述者无法搞清楚真相的,所以才导致了丈夫的嫉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写的只是一件事情,一个隐匿的叙述者在观察。小说记录的其实只是丈夫眼睛所能看到的,丈夫是透过百叶窗监视的,而“百叶窗”则暗示着“窥视”。所以说,窥视者所能看到的景象其实是被他的观察方式即百叶窗限定的。“缺席”的叙述者,受限的观察方式,这是与传统小说全知全能叙述的很大差别。
  (三)场景的重复
  整部小说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它的核心小说因素只是场景,即使是有限的一些场景也一再重复等。它们交错式地不断重复,这种重复传达了叙述者在精神上的深度困扰。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小说中关于被捻死的蜈蚣的细节。这个细节一共出现了十次。其中五次写的是死蜈蚣留下的痕迹。在这十次描写中,前几次只写了死蜈蚣留在墙上的痕迹,到了第四次作者才真正写了捻死蜈蚣的初始场景。捻死蜈蚣的细节被作者写得非常具体,整个过程像电影镜头的频繁切换,一会是蜈蚣的特写,一会是阿A的眼睛、手和嘴巴的特写,一会又变成弗兰克揉弄餐巾的特写。一个个的细节描写呈现出了物的自主性,有取代人的主体性的迹象。   《嫉妒》关于蜈蚣的十次描写中,九次重复的都是类似的餐厅中的场景,但最后一次则写的是叙述者的幻觉。“关节僵硬的手在白布单上紧缩着。五个手指攥在一起,用力过大把布单也抓皱了:布单上出现了五道聚拢的沟痕……可是,蚊帐又垂到床的四周,舒展开无数的小网眼,上面被挂破的地方都打了方方正正的补丁。”③场景从餐厅移到了卧室,餐巾变成了毛巾,台布换成了床单。显然,这次重复的细节是叙述者关于妻子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臆想。
  三、“物化”的心灵小说
  罗伯—格里耶这种纯粹、客观地描写是为了达到更真实的真实。那么,它是否有意义呢?应该说,罗伯—格里耶这样处理“嫉妒”的方式与传统小说是截然不同的,而它也恰好反映了罗伯—格里耶关于世界和人的存在图景,即一种“物化”的现实。这种嫉妒是“物化”世界中的嫉妒。
  (一)嫉妒情感的物化描写
  整部作品《嫉妒》表现的是“物”的自主性。《嫉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表达出了当时社会人存在的某种处境实质,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说。罗伯—格里耶要做的是还原物的本来面目。在这个意义上,罗伯—格里耶放逐了意义的维度,他做的是要弄空意义或终止意义。如在《嫉妒》中使用度量的语言,而它的视觉性也具有了还原存在与物的本来面目的某种意义。
  (二)物化描写传达着嫉妒情感
  但是,“物”的存在固然可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之所以它被观看,被谈论,都是人在观看,人在谈论。一方面,罗伯—格里耶是写“物化”世界的小说家,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个主观现实主义者。情感和物不可能完全分开。“嫉妒”这个题目暗含了双关。罗伯—格里耶本人也指出小说的叙述者并不是一个所谓冷静客观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卷入无休止的热烈探索中的人,他的视觉甚至常常变形,他的想象甚至进入接近疯狂的境地”④。实际上,《嫉妒》的叙述者是个备受“嫉妒”折磨的有强烈主观情感的人。正因为嫉妒化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形式,它就显得无处不在。小说中所有对物的描写,最终都和嫉妒这个主题有关。主观主义的角度也带来了《嫉妒》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嫉妒》含有反反复复的几何式的描述,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位偏执狂叙事者的知觉,是发生在一位错乱的叙事者的心灵之内。物化描写传达着嫉妒情感。
  小说中实景、想象、幻觉的交错与糅合,一些场景的多次重復,也就有了叙述节奏不断变幻产生的艺术魅力。这体现了新小说赋予读者的权利。人们可以自己去解释《嫉妒》,解释与创造促使人们去思考、去理解。
  《嫉妒》的小说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不可分割。新小说家们的写作,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范例。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对未来小说学的一点启示。
  注释:
  ①②柳鸣九主编:《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③罗伯—格里耶著,李清安等译:《嫉妒》,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2页。
  ④罗伯—格里耶:《新小说》,工人出版社1987版,第522-523页。
  参考文献:
  [1]董继梅.试论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嫉妒》为例[J].思想战线,2009,(12):30.
  [2]王琰.浅析小说《嫉妒》中的缺席理论[J].歌海,2009,(07):10.
  [3]罗伯—格里耶.嫉妒[M].李清安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4]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忽然想写一写吴京……写一写这个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愤怒的孤狼。  最早认识吴京,当然是在经典的《太极宗师》这部电视剧里。  这部以清末著名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偷拳”的故事为原型的电视剧,讲述了少年英雄杨昱乾的成长、成熟,由一个体弱多病的中二少年,最终成为太极拳一代宗师的热血传奇。整部片子拍得精彩纷呈,二十出头的吴京由此一炮而红。  那是吴京和动作指导袁和平的第二次合作。1995年左右,当时香港电影最重
期刊
抗战后,由于军事较量的相持,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共实现了停战,并召开政协,讨论战后中国问题。但是停战本身缺少真正的内在动因,国共的妥协只是一时的“迂回”,并不妨碍各自实现其基本方针的决心,这为国共内战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着一系列事件发生,内战箭在弦上,已是蓄势待发。最终导致内战战火再起的主要事件有三个:国共双方对东北的激烈争夺,改变了双方全盘战略的部署;为处理中共军队“国家化”还是保持独立性
期刊
在1945年2月以前,大概没有谁会预见到,已经是剑拔弩张的国共两党会在几个月后,于世人瞩目之下,“在愉快融洽的情绪中”,签订下一个自有国共谈判以来从未签订过的和平协定。并且,多半也是在这种“愉快融洽的情绪中”,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在重庆留下了他们平生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正式的合影。然而,在这“愉快融洽的情绪”背后所进行的斗争丝毫不比公开的对抗来得轻松。难怪毛泽东在取得了这场他称之为“失
期刊
程慕阳是程维高唯一的儿子,程维高说:如果他事业成功,我也老有所养,我也得益。别人则认为:“将来程书记若出事,有可能毁在他手里。”程慕阳逃亡加拿大后,程维高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当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问到程慕阳时,中方发言人说: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天涯海角,中方都会将其绳之以法  迈克尔·程就是程慕阳  2015年4月30日,“程慕阳”这个名字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被提到。在红色通缉令上,他并
期刊
【摘要】 融媒体时代,伴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崛起,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转型与改革大势所趋。《新闻联播》作为央视主流媒体的王牌典型之一,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特点,在抖音号内容生产流程过程中,通过其短视频的时长、主题、点赞量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在新闻话题主流化和视听语言多样化、叙事风格情感化、语言表达趣味化、主播形象人格化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为我国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摘要】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还要通过群众文化辅导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群众文化辅导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索新时代开展群众文化辅导的现状、价值,以及推动相关工作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 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重要价值;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唐·德里罗名列当代美国四大文豪,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继以“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坠落的人》之后德里罗创作了《欧米伽点》。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揭示《欧米伽点》中德日进宗教思想的影响,指出德里罗对人类命運的终极关怀,唯有意识的自我反思和回归有爱的集体现实方能实现个体和人类的救赎。  【关键词】 德里罗;终极关怀;反思;救赎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诗经》作为上古诗歌有着传授知识的功能,实用性是《诗经》传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在《国风》和《雅》《颂》类诗歌中对于相同种类事物的记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先秦时期的教育观念直接相关。  【关键词】 《诗经》;祭祀诗;实用性;传授知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07-02  祭祀诗是《诗经》中比较特殊的一
期刊
【摘要】 《卡斯特桥市长》着眼于下层阶级,特别是对农民阶级生活历程变迁的描写。哈代抓住时代带给旧式农村的打击,企图在文学中建构一个旧式的、理想的“世外桃源”,在期望破灭后,哈代以更为冷静的笔触书写农民阶级命运沉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是对农下层阶级的怜悯和同情,另一方面又有期望农民改变命运的愿望,蕴含了哈代对待资本主义、对待社会发展、对待下层人民的两重性。  【关键词】 《卡斯特桥市长》;下层阶
期刊
【摘要】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常态化主题党日活动时,主要有主题不明确、走過场、形式单一、党支部管理缺位等四个问题,为保障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笔者探索“互联网+”视域下学生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新姿态,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跨地域的主题党日活动资源的共享;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性,让党日活动面容焕然一新;利用互联网的互通性,推动“信息化三联体系”主题党日的开展。  【关键词】 互联网+;主题党日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