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线上教学时,笔者从教材的人文性出发,立足学生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设计教学策略,让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价值教育有效融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人文教育的“雨露”,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关键词】线上教学;渗透人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23-02
  为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我校语文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手段,向学生提供朗读、辅导、答疑等教育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学得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好?才能使学生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呢?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因此,开展线上教学时,要从教材的人文性出发,根据学生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来设计教学策略,从而让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价值教育有效融合,达成“文”“道”的和谐统一。
  一、统编版教材,人文教育的“种子”
  线上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摸清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理清单元的内在逻辑,在备课时形成整体意识,实现因材施教。统编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单元,所选取的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资源,是真、善、美的反映。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反映风俗之美的文章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反映文化之美的文章有《藏戏》《古诗三首》,反映语言之美的散文有《匆匆》;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的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有《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具有奇特幻想的科幻小说有《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等。
  学生喜欢阅读大多并不是因为有自觉学习语言的意识,而是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打动,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被文章所描绘的美景所感染,这就是语文的人文魅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在感受其内在美、语言美的同时,可以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接受人文熏陶。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就是人文性教育的“种子”。
  二、教学设计,人文教育的“土壤”
  线上教学是“隔屏教学”,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用心去体验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并向学生渗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线上教学设计要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融为一体,做到“文道统一”。
  (一)要特别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围绕“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该单元的文章从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节日风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春节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顺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再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写了北京人过腊八节的习俗,借老北京方家大院的孩子八儿之眼,细描参与风俗活动的见闻和感受。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节风俗画,充满了生活气息。《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三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传说,有典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还有略读课文《藏戏》,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以及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询问身边长者,使学生感受和吸收地方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品味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做到透彻理解和深刻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内涵绝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1]。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不断琢磨,反复品味。如教学《马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沙如雪”“月似钩”“金络脑”“快走”等词语进行想象,使学生结合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的经历,感受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叹。教学《石灰吟》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展开想象,再抓住“出深山”“若等闲”等词语深切感受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品质,理解诗人以石灰自喻,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教学《竹石》时,可简单介绍郑板桥的喜好以及他的字画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学生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会展开想象,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文化品味,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又如《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有诗的节奏、诗的韵致。朱自清先生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
  (三)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探求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反躬自问。如何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发出灿烂的光芒,人类千百年来对此追求不止。歌德对此给出答案“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去帮助学生探求人生的价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能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中“死”的不同意義,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再如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的探究,进而找到真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理想等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性和审美性统一的特点。《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表达的语言美,抒发的情感美……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为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线上教学能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训练语文技能和建立审美观结合起来,把提高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美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念,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师在线上教学中,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关注新闻、开阔视野、留心观察、细细品味、深入思考,使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提炼生活之美,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使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之树常青。
  三、语文教师,人文教育的“园丁”
  (一)由传统教学转变为研究式的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线上教学需要创新,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不要照本宣科,要提倡人文性教学,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教学的组织者,变讲授式的教学为商讨式、研究式的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由话语霸权转变为心灵沟通
  线上教学时受空间和技术的限制,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但“隔屏不隔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和学生沟通,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还要询问学生对教法的看法。要让学生说肺腑之言,教师只有讲心里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充分体现线上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四)通过不断自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要多写教学反思或教育教学故事,不断反省自己的人文素养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过自我認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线上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准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点,既要避免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的空洞说教,又要避免置人文于不顾、只关注语文要素的倾向。线上教学时,应找准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春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探究[J].读与写,2018(35).
  【作者简介】
  林惠红(1976~),女,福建龙海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借助线上教学渗透人文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具有塑造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修养等多种作用,是培养学生灵魂的学科。它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诚实守信、善良等美好品质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渗透;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26-02  《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应该紧抓幼儿园这一幼儿教育的阵地,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好可塑性较强的幼儿阶段,帮助幼儿从家庭环境融入到社会生活,使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习得基础的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学;幼儿园;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36-02  虽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
期刊
【摘 要】小学音乐是小学的主要教学科目之一,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合唱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加强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为小学音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教师应自觉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确立新的学生观,倡导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能,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三个定位”,才能有效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
期刊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学科表达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所以,要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行动结合起来。在新时期,网络空间、导行结合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认为可以从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表达方法、进行表达训练、建立表达信心等方面入手,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表达能力;表达方法;建立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科技飞速发展,全球步入信息时代,与之相关的各类信息更是不计其数。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快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落入信谣传谣的误区呢?笔者结合媒体信息和语文教材,从读好句中停顿,其义自见;抓住关键词语,去伪存真;关注感情色彩,自带温度;立足社会生活,符合常情这四个方面浅谈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快速提取信息,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媒体信息;提取信息;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幼儿进行创意思维的培育。本文主要研究创意美术活动在微课应用中的研究,期望对于幼儿美术创意教育有所启迪。  【关键词】创意;美术活动;微课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24-0240-02  幼儿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形象化,二是非自愿。要把某项知识传输给幼儿,就要吸引幼儿
期刊
【摘 要】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环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家庭失去了其原本的温馨氛围,家长也未能负起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责任。本文首先对爱的教育做了界定,其次阐述了家庭中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提高幼儿爱的教育实效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爱的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知识宝库的钥匙和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个体才能具备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各个学科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语文的口语和写作表达、数学的逻辑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前艺术教育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学前音乐教育也因此开始逐渐发展。因为幼儿年纪尚小,生理以及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使用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促进幼儿成长。对此,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音乐和游戏融合起来教授。那么本文就音乐教育中音乐和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开展研究,最终给出可行的举措。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游戏;交互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