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像与舞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uikk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像与舞》是一篇带有强烈抽象色彩的文章,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带有鲜明特征的意象,塑造了两个相辅相成的人物形象,深刻而有力地表现了信仰、艺术与自由的冲突。人类在过往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丰硕的文明,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也塑造了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文明、艺术、信仰代表了人类对过去的肯定,也支撑人类坚定地走向未来,就像文中的圣像一样,漫无边际的黄土不仅没使它褪色,反而让它更加伟岸、庄严。
  在圣像的巨大阴影下,向往自由的人寸步难行。他们的阻力来自保守者的反对,更来自历史的惯性和过往文明的制约。这个由破而立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没有支持者,亦鲜有理解者,人类每一次追求自由的历程,总是如此艰难,如此不堪。
  战争是社会变革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推陈出新最暴力的手段。枪弹、炮火可以在短时间内夺走无辜者的生命,也可以瞬间摧毁一种强有力的文明与信仰。可是,圣像毁于战火,自由便能实现吗?当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扣动扳机的那一刻,随着圣像的轰然倒塌,他的一切也被震得支离破碎。守旧与创新、禁锢与自由、信仰与反叛,始终像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相互统一、相互矛盾地共存于人类血脉之中。因此,文章写到最后,作为主角的“他”是解脱,还是毁灭,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疑问,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本文运用抽象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中充满矛盾的主题,体现了作者自觉的人文关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读之令人动容、令人击节、令人沉思自省!
  十五年前他第一次见到它,当时他还是个学生,它也只是照片中扁平的样子。满面是黄土,厚厚地遮掩着丑陋的洞穴,处处昭示着惨淡与破败。穷困是文明的对立面,因为人会变成野兽。他是一转头才看到的。正面是这次展的宠儿,地上离着墙一米的位置有条线,不能再靠近了。他站在人群外端详,肆意的笔法,不羁的颜色,热血顶到脑上,脖子先忍不住动了动,然后是手臂,他想跳舞!还留有一丝理性,他想,这是生命力和自由喷薄而出啊,一点都没有压抑的可能。有人比他动作更快,在人群中就慢慢舞动起来了,是那样潇洒随意,毫无顾忌。旁边的人呆了,过了一会儿,忍不住集体鼓掌。他也是旁边的一员,那个人真的跳出了这样的自由生命,像墙上还有一米多远的画一样,没有隔阂,可最后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少了点什么,他又想。为了绕开人群,他离开的时候转了身,恰巧看到了那张角落里的照片。没有阻拦线,他可以近距离看。他一直走到那张照片前面,看着苍莽的黄土与占满一座山的雕像,鼻翼微微翕动,随后,浑身仿佛僵硬住,不敢动了。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时的震撼,即使他的鼻尖都可以贴到照片的装裱框上了,他仍然感觉接近不了,刚刚燃起的自由之火在黄土之下被削去了力量,他被深沉与平静包裹,源源不断地吸收大地般的能量,此时,竟这样想跪下。
  十年前,他背包跑去了那个只能偶尔出现在新闻中的地方。那是哪里?亲朋一听到地名就皱眉,外人听到会疑惑地劝一句,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个能去的地方,也是他画了五年,在每次他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出现在纸上的地方。对,就是五年前看到的。他特意没有再看其他照片,这个地方就像印到脑海里一样。他画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雕像与石窟,唯独不变的是厚重的黄土。真正踩在那黄土上有些不真实,他冲出了裹在身上的“安全网”,爆炸和亲人的泪都不再能捆住他,他高昂着头,笔下刷刷地画着,刚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狠狠地喘着气似的。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不然也不会疯狂地画。四周除了黄土,是黑白包裹下的人,几乎看不见脸,一个个移动的牢笼,光看着他就觉得有些胸闷。大概,也只有从地上一直连到天上的整片黄土给了他一点归属感,那是他熟悉的安慰。篝火遥遥地在远处闪烁,黄土上的火光壮丽得像一幅他会欣赏的画。他站在雕像前,眯着眼望着前方,篝火上升起的灰色的烟慢慢融到了几乎要望不见的石窟洞穴里。篝火边围着一圈人,跪在那,本就禁锢的样子外面仿佛又围上了无形的围栏,他轻轻叹了口气。忽然,一个赤裸的身影闯入他的视野,毫无防备的他措手不及。他向前走了走,不敢被发现,隐约中,好像看到那个赤裸的人在火坑中跳舞。手脚动作有些模糊,可是浴火重生般的情绪太过浓重,他像疯了一样,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缓缓流淌,炽热而壮烈,以黄土、雕像、石窟为背景,与围坐在他身边的人有如此反差。四周传来低低的吟唱,在这里,更显荒凉。他看得出他们在进行一种宗教仪式,可是看清了,一阵恶心和震恐在他一向自恃冷漠的心里漾开,火不是助兴,是燃命。那个人,是真的浴火而舞,舞姿的炙热是逐渐消逝的生命。
  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泥屋里了,连着睁了三次眼睛才睁开,妈妈站在旁边,他张了张嘴发现已经没法张开,浑身的疼痛让他意识逐渐恢复,这时他才慢慢记起之前发生了什么。当时干了什么?在雕塑,其实应该叫圣像的注视下跳舞。不是像村中一代代传下来的那本书上要求的伏地而诵,他站起来了,竟然还在跳舞。他在做最后一个转身的动作时看到了妈妈,妈妈脸上的表情他现在都能记起,那是个难以描述的复杂情绪,他看到了震惊、惶恐、失望和心疼。那个母亲在看到是自己儿子的那一刻起就面对圣像跪下了,那个虔诚的教徒在看到跳舞的人的时候俯身而拜。那是他最最疼爱的儿子啊,为什么被神明降责而做出如此忤逆的事!她转身回到村里,边跑边喊,找到了巫师和村中长老,恳请他们为儿子救赎。恳请,这位母亲不是不知道救赎是什么,在他们的观念里,火焰中历练,是请求神明的唯一方法。她还记着儿时的场景,那个来看巨型圣像的旅游者,背着典型的游客包,刚刚还给了她一块糖冲她微笑,再次看到的时候已经在火焰里面目全非。旅游者在圣像下久久矗立,满目的庄严肃穆,以一个他们没见过的跪姿低声念白。偷看到的邻居小伙伴边跑边喊,村中的大人们把旅游者拖过去,支起了火坑,鞭挞着旅游者不让他有爬出来的可能。她害怕极了,大人在旁边告诉她,他们是在帮他,因为神明不会接受一个心中惦念其他神明的人,那是不可赎的罪恶。那晚她记住了大人的话,但是也忘不了那张在火中痛苦而扭曲的脸。
  之后她再次看到围坐吟唱赎罪,是炮弹飞过的时候了。第一颗炮弹就打在火堆旁,火光四起,灰尘飞扬,人被抬走了,半只手臂躺在那,斑斑鲜红到暗红由近及远地印在黄土上。很快就有了第二颗、第三颗,不只在占满整座山的圣像旁,甚至就在房屋上。哭声、叫喊声和火炮声成了这里最常见的声音,也许还有吟唱圣咏声,他们加快了赎罪的频率,是那些异乡人、异教徒让神明如此发怒,他們要消灭那些异者!当时一颗炮弹就落在他们家屋前,被震碎的墙壁压着奶奶,他感受到扑鼻的血腥味,还有好像蹭在他身上软软的在流淌的东西。他以为,一直以来的炮火连天和身边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足以让他习惯,可至亲的血液洒在身上,冷得冰凉。他颤抖着计划先带着奶奶离开这,想伸手拉一把,可是手却重如千斤。他感受到了身体在颤动、在微搐,他的身体不受控制一样地软着,无力地低垂。他看见又一颗炮弹冲了过来,就在他身边炸响,这一次终于不再无力,条件反射似的以诡异的姿势弹到了一边。那时他才看到炮弹的落点在奶奶那,他的身体救了自己。他痛恨第一次炸开时自己身体无力,也许把奶奶带走她还有一线生机。不过他也不知道,因为不敢看去,永远不敢。轻轻抽动身体,他感受到了第二次时身体的力量,是可以保护他的力量。从那以后,他偶尔会动一动双臂,会踩着奇怪的步点,会不分场合地昂首和低头。身体让他感知到安宁,就像从小陪他的大圣像。他想,在圣像前跳舞,那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过了很久,浑身裹满石灰躺在床上的他终于开始恢复。浴火重生,幸运地在休养的日子里没有碰上火药。他又像一开始活动身体一样笨拙地动着,一点点尝试,小心地感受。指尖的触感坚实有力,抚摸着黄土,画出一个圈。他的动作慢慢地激烈起来,委屈、害怕、不屈,张狂的揉进动作里,情绪满得要从指尖溢出来。动地地跺脚。突然他停住了,像个雕塑一样和圣像山呼应。他感受不到左脚,他突然意识到在烈火中失去了左脚!当时在火中跳舞时他什么都不怕,因为能跳舞,有圣像,可是现在还怎么跳舞啊!动作更狂了,手上与圣像头上的天空相接,地下那一只脚激烈地与大地奏响。只有这样,才能从黄土中汲取力量。也许是让他跳舞的力量,能跳舞就能活下去,不是吗?
  五年前他冷着脸又一次来了。回去之后他就明白了那次看到的仪式的意义。火光在他脑海中一直燃着,他总是忍不住想那受难的人,还有让他受难的圣像神灵。这么多年,他是变了还是没变?一样的冷漠,也一样地嫉“恶”如仇,为了人类真正的自由与超越,他从来不是手软的人。自然,也不是好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破的,破了之后才有立。他仍然在迷茫的时候画画,回来之后他的黄土雕像、石窟前又加了火焰和赤裸的舞人,他还是画各种风格的,但是从来不换内容。黄土和雕像山一如既往让他沉静、安抚,那个火中的舞人,一直刺激着他的神经,那是“破”的力量。
  他再一次来到这,不再唯唯诺诺,身后是荷枪实弹的人。他睥睨着圣像,虽然他在那座山的面前是那么渺小。他总是忍不住对圣像俯首,他知道这样震撼的艺术是多么直戳内心。可是这是什么?不是信仰而是铐在人类身上的铁链,它染了多少受难者的血,每一次燃烧都是一次不该有的摧残。理智要求他,除掉!只有毁了信仰,才能拆了铁链,自由而生!眼前竟然又出现了一个人,他以为自己看错了,是谁愿意冒着那样处罚的危险来这里跳舞?他静静地看着,看那人跛着腿,艰难地挪到圣像山前,然后头颅高昂,手臂轻抚,腰肢在天地中显得越发柔韧。他感觉那舞似曾相识,像火,炙热又柔情,变换着形态,是恣意的,灼烧般的热度,是那样有生命力!仿佛永远燃不尽一样,又有些不急不缓的闪耀、柔软的呢喃,像是对圣像有着母亲一般的眷恋。他不知道,原来,对圣像还可以露出这样的感情。
  走近了,他看清了那个人,明显的烧伤的痕迹,几乎张不开的嘴因为跳舞而微微喘息。他顺着丑陋的疤痕一路向下看,终于看到了因为烧伤而被迫截肢的脚。他出神地看着他跳舞,那么丑,不是任何意义上可以被理解的审美,但此时的力量几乎撞破了他的心。他想起第一次看到圣像山照片时的情景,那也有人在一幅现代画前跳舞,把自由诠释得极为“完美”,他当时也感觉到了,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今天,他竟然从一个想摧毁从而获得自由的地方得到了他想要的样子,他一直寻寻觅觅的东西。
  跳舞的人好像是真的不怕了,不躲也不闪,“是不是就是因为这样当时他才被赶到火坑里去呢?”他如是想。抬头,看到一个有点艰难的笑容,羞涩却划过般点亮了整片黄土。他会一点当地的语言,便开口问着:“你们喜欢圣像山吗?”他看那人有些难过地动了动嘴角然后闭上,接着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没有注意到。”那人顿了顿,突然露出一个会心的表情——又开始跳舞了!这次很短,只是几个动作,只见那人用跛了的那条腿轻轻在地上扫着,像对待珍贵的宝贝一样腰身轻晃着俯下,然后亲昵地蹭蹭黄土。他想,不是卑微,不是敬畏,是珍视和安心。“我曾经也把它当作安抚灵魂的地方。”他对跳舞的人回答着,很遗憾,很失落,摇了摇头。那人从亲昵的姿态慢慢变成了邀请的舞姿,但是背对着他,显然,那人在邀请神山。他看懂了,那人在向他说:现在这也可以是,圣像山的神明,始终打开怀抱。
  他一瞬间有些木讷,面对圣像山有着无与伦比的壮阔心态是他从学生时代就形成的习惯。在做每一次毁灭性的决定之后他总要拿起笔重新画一遍,纸上圣像山的轮廓慢慢勾勒出来,他的心仿佛也慢慢平静了。他握紧拳,他要扫除一切障碍,为人类独立自由而高歌!那如果有代价,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吧。终于,他的目标锁定在了这个充满争议的圣像山。艺术?他当然知道举世无双,毫无文明的当地信仰,荼毒了多少无辜的人?文明与野蛮,是圣像与黄土。
  他发现自从那天那个奇怪的人来见过他之后便经常过来,盯着他跳舞,好像又在思考什么。对方会在他跳舞停歇的时候问他问题,然后他只能又有些无奈地开始——他没法说话,只能靠跳舞。对方的问题总是和圣像山有关,这让他迫不及待想要表达对圣像山的感情。即使因为它,他曾经受过如此的煎熬,但是他仍感谢圣像山,能在它面前跳舞,是哭喊声、战火中最大的希望。他还想继续活着,总要有可以活下去的地方。他其实不指望那个问问题的男人看懂,他半身残疾,而且从未经过训练,所跳的一切在别人看来不过乱扭一气。可是那个男人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都会说两句,从开始总是围绕圣像山到后来男人开始讲自己的生活,他默默回应着,有时温和舒缓,有时比发问的人更犀利刚强。问题不再关于圣像山,他的舞却一直没有脱离。他像母鸡护崽一样爱恋着施与他痛苦的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给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他不再与村里人为伍,他们歇斯底里地在他跳舞时阻挡,听懂他私语的,大概只有这圣像山的神明。现在,可能再加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每次来的时候都会给他拍照,他也知道自己很丑,但是照片中的自己,都是舞到情动的瞬间,灼烧般的情绪和生命足以越过他的长相进入持相机人的眼里、心里。他明白了,那个男人懂他,懂他在跳舞的时候的自我救赎,他不自怨自艾,他不怨天尤人,最大的不幸是生于此,那最大的幸运也该是生于此。没有战火,他不会舞动,没有舞动,他不会重生。战乱纷扰让当地人自顾不暇,死难者几乎要多于生者,压倒了人们的神经。他们的神明已然无存,他们已经不在意神明,他就要让他的舞成为新的神灵。他志不在此,但在所不辞。
  他前所未有地舒心和慌乱,在他每一次发问时,那个跳舞的人好像总是能给出敲中他内心的回答。他自幼沉迷于藝术,认为其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但是他只能是说说,他所感知到的一切超越都好像有点缺失。他不在意有没有人能懂,可是在艺术中仍有缺憾。他经常自嘲地笑笑,抓来纸笔画一幅黄土和雕像,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太多,但是仍有东西达不到,就像是他自己臆想的似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那山一样的雕像产生如此的执念,也许这本来应该是解药?他从不这么认为,大概是血脉上的枷锁,只有真正破了才是自由而生。可是这次他隐约觉得摸到了什么答案,他也不知道。那个人跳舞时的深情和样子总是在脑海中回放,明明在诉说圣像山,他愣是觉得对方在安抚他,明明是被信仰绑架,他偏偏觉得对方的舞是那样前所未有的自由,明明是那样痛苦,可对方不曾想过挣脱。他把每一次拍下的照片都拿回去细细描摹,他想念他跳舞的样子,眼睛澄澈,是那么诱人。他感觉到了,那人的舞不曾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邀请他重新感知世界,重新思考问题。   三年前,他决定炸毁圣像山。它代表了信仰的强制,代表了居高临下,更代表了战乱和无辜的死亡。他承认自己折服在圣像山下,所以他更要破除它。他记得那日他与舞蹈的人说这件事的时候那人发疯了一般起舞,他见过了那人无数种姿态,却从来没有一种像这样悲壮。那个跳舞的男人甚至不曾恳求他别这么做,而是点燃了自己,比数年前更甚,没有火光的起舞是他自己的献祭。那晚他几乎画了一面墙,是圣像山和跳舞的男人。
  午夜的炮弹带着火光,正中神明巨大的石泥脚,炮火比任何一次杀人都要震响,一道火光炸开,最后一次点亮了圣像山,轰隆隆,石破山惊。他远远地看着好像有人跑到了圣像山附近,开始跳舞。炮弹又响,正中头部,圣像山轰然倒塌,千百年历史,千万条生命,随着飞扬的黄土埋葬在神明脚下。然后,那里仿佛是没了眼球的眼窝,空荡荡的凹槽,是这样不堪入目。他远远地看到一个摇晃的人儿冲向了快要炸掉的圣像山,“哦不!”他能想到,那个跳起舞来耀眼极了的人,眼里的光会随着圣像倒塌而暗淡。终究变成了卧床的跛脚人,就如同应该出现的一样,全身僵直地仰卧在床上,颤巍巍的手臂因为卧床而越发无力。那个曾经舞得那样不灭不死的人被火光惊得半夜坐起,不受控制地发着抖,一会又神情木然地躺下,仿佛一切已无关系。想到这,他难耐地画了一张又一张,那人的舞姿,那人的眼睛,直到纸扔了满地。他试着去掉圣像山的背景,舞人终于独立傲然于天地,可怎么都画不出神韵,他再也画不出火光下的安宁,画不出肆意的生命力,画不出他寻寻觅觅才触摸到的自由。越画越急,越画越慌,终了,他吃力地捂住脸呢喃:“求求您,请让他去吧,埋葬在圣像山脚。”一阵撕心裂肺,他以为毁灭带来了新生,但实际上就像那个人用舞蹈告诉他的一样毁灭终究是毁灭。他祈求把共殇的永恒给他再也见不到的“精灵”,苟生的悲凄我来独自面对。
  他那天晚上总觉得有些不安,从来没有如此般控制不住跳舞的冲动。他急不可耐地想去圣像山脚下,尋求慰藉与庇护,解脱与幸福。在跳舞中,他狂妄恣意,在圣像前,他永远安宁。直到第一次的火光划过夜空,他一瞬间就知道这代表了什么。不是生命的消逝,而是吹灭了生的光。他不顾他的跛脚,跑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他从安全的村中跑入炮弹瞄准的范围,他忍不住怜惜地摸着圣像的脚,不是拜倒,像是拉着手,与临终的妈妈对视最后一眼,也像是,与自己进行道别。他闭眼,当时圣像前的火坑在脑海燃起熊熊烈火,他记得自己跳的是那样热烈,不管不顾,虽然痛苦,但是没有仇恨。他终于又开始跳舞,他把自己融进了整个黄土,就等着下一颗炮弹来的时候,也跟着粉碎。第一颗炮弹打在圣像的脚上也打在了他的心上,历经繁多苦难筑起的心墙轰然倒塌,他不再无敌,不再所向披靡,没有了圣像山,他想,哪里是安宁?没有安宁,就没有大笑着跑出家门的孩子。沉静的故土扎在心里,挡着一次又一次的火光,没有了阻挡,他被火焰烧得生疼,却动弹不了。眼角划过一滴泪珠,他感觉身体像第一次跳舞时那样,但是是相反的,逐渐地僵硬、冷却了。他扎在黄土上的脚再也无法汲取黄土的力量,他随着轰隆隆的圣像一同倒下。毁灭,是最高尚的结果。没有圣像山,他已毁灭。
  昨天,我从展会上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看不出面容的男人在圣像山前跳舞,与舞姿不符的是战火纷飞的背景。那张照片下面标着《战争》,可是,真的就只是战争吗?
  责编:周朝军
其他文献
第一眼见到那家伙的时候,大约是下午两点半,我正孤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无聊的报表,不无睡意。我懒懒地打了个哈欠,透过玻璃窗,望向外头董青青窈窕性感的背影,略感提神。董青青正在咖啡机边上冲咖啡,一会儿会按惯例先送进我办公室。我想起来,应该在她送咖啡的时候,跟她谈一谈上午骚扰电话的事,安抚她一下。  然后那可恶的家伙出现了。董青青刚端起咖啡,我看到一个戴墨镜的青年出现在她背后,拍了拍她肩膀,说了
期刊
1  高小聪强装笑脸,递出最后一份热辣烧烤合家欢套餐,“祝您用餐愉快”,最后一个字的音调必须是上扬的。他给柜台挂上“今日打烊”的牌子,洗去手上各种被溅上的油渍酱料,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冲锋衣。这时时钟上显示着凌晨00:25。  地铁早就停运了,高小聪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等着最后一班981路公交车。车站里人不多,大都是像他这样轮到上晚班的柜员、服务员、勤杂工……有的搓着手,有的跺着脚,不时抱怨几句“
期刊
那年冬天,我回到故乡,想陪父母过个年。后来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我从一个热带国家回到寒冷、干燥、没有暖气的中原县城,身体无法适应,到家第三天就病倒了,发烧、腹泻……那是大年初二,我母亲陪我去医院输液。她年纪很大了,我不想让她跟去,但她执意要陪。我很虚弱,甚至丧失了和她争执的力气。输完液,医生开了三天的输液瓶,让我在家附近的门诊输液。  我和母亲抱着输液瓶走回存车的地方,经过一户住家门口時,我母亲
期刊
推荐语:梅琳(西南大学)  罗志远的《老贾》描述了太平街的书生老贾生命最后一程的故事。文中讨论了一个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为之困惑的问题——书生何处安身。杜甫流亡、李白流放和屈原投江,中国的文人自古就与悲剧命运相依。时空模糊的太平街可以是任何时代,老贾亦是在任何时间中都存在着的书生,不似李杜的名垂青史,老贾似的文人才是真正组成中国文学肌理的基本元素。老贾因书而成异类,而太平街众人因心中、手中均无书反而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云街  广东广州/曹文军  倚在床头,翻阅海男的长篇小说《青云街四号》。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某个春天,沿着荒凉的古道、慌乱的街巷、泥泞的公路缓慢行走。熏风徐来,仿佛《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在耳边交替回响。  青云街四号,冷清的街,夜无宁息的旅馆,诊所里的对话……把我导向时代际遇与个体命运的思考。  生死爱欲,这个人类的亘古命题在青云街潮汐般起伏。时间的沙滩,遍
期刊
推荐语:葛红兵(上海大学)  “假如你有一把枪,你会把子弹射向谁?”也许这是每一个男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问题。也许每个男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把心枪,只是有的在心里无数次地用过,有的可能从来没有用过。  那把日本人战败后遗落在山洞里的手枪贯穿了整篇小说,从少年的屈辱到青年的愤懑再到成年的怨怼,手枪勾连起个体的心灵伤痛,也是疗愈的象征物。整个故事因为这把“历史的枪”而起,也因这把历史的枪转换
期刊
彭争武的诗  打开  轻轻敲门,来人在门外  我就在门后,相峙多年  从没开过门,从来都在设想  开门后的惊喜,或者失落  我不能预知,开门后的结果  当然也不能决定,谁的到来  是谁来呢,又等谁来  这次能打开门口的一扇  几时又能打开,我心底的一扇  自由  你觉得孤独,它就孤独  它守在我必经的路口  冷冷地望着,还有落叶的瞬间  墓志铭总结往事  而一只网住的小鸟  斜阳下挣扎,计较余下的
期刊
大约2013年夏天,军海兄郑重向我推荐一本书: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军海兄是少数几位房子、车子、工资、职称、项目之外还可以聊聊的朋友之一。少数几位朋友中,军海兄最认真,最不幽默,我是指作为聊天的佐料的那种幽默。军海兄很少聊天,所以无需幽默。他开口,就是要和你讨
期刊
绕过花店的玻璃门,左边有个小角落,一拐进角落大个子就哭了起来。  他两只手同时用力,狠狠地刹住轮椅,一边吹口哨一样呜呜地哭出声音,一边抖抖索索地伸出手,好像空气里有什么转眼就要消失的东西需要他不顾一切地张臂去拥抱和挽留。  缸子不再用力推轮椅,明白大个子又要摸脸又要重复扎咐那些话了。缸子用目光快速扫视了一下周围,还好现在没人从这里路过。他悄悄地深吸一口气,吸进来全都憋在肚子里,憋出一大块坚硬,感觉
期刊
10岁试笔,到53岁时共完成35部作品,累计稿酬多达数亿万。这样的人生奇迹,属于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闪灵》《克里斯蒂》《危情十日》《绿里奇迹》《尸骨袋》《肖申克的救赎》等名震中外的作品都出自他笔下。  不少人认为,恐怖小说只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只要懂得套路,便可信手拈来,与写作技艺关系不大。斯蒂芬·金却说,此言差矣。无论哪种小说类型,能做到普罗大众,畅销全球,都不容小觑。其背后一定隐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