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中职升学意愿的差异分析——基于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dWE4R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中职升学意愿并不是很高,仅有31.9%的学生有上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且以弱势家庭的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意愿在学生所在地区(州)、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家庭所在地、班级性质、性别、学生成绩班级排名、家庭年收入水平、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等10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探究发现,学生有中职升学意愿的原因中,“自己成绩不够好,只能上中职”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其他原因(如兴趣爱好等)”,再次是与教育成本有关的“因家庭贫困而上中职,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中职能学技术,将来能安身立命”却仅排在第四位.因此,要提高初三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度,应关注那些“不确定”是否上中职的41.3%的学生及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及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并在短期内尽快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实训条件,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此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歧视亦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12日,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邢福义先生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结项鉴定会在语言研究所举行.该项研究获得项目鉴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六卷本《全球华语语法》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多卷本的关于全球华语语法的研究性著作,对于深化汉语的语法研究、推动语言理论的建设、促进华语的健康发展和世界传播、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成果无论是学术观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创新性,将会产生广泛而长远的学术影响,是一项优秀的不可多
期刊
由荻生徂徠、太宰春台和海保青陵所创立的“徂徠派经世学”,以朱子学批判为端绪,通过对儒教所展开的全面批判和重新解释,终于脱出儒教,使江户思想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流派——“日本近世新法家”⑤.“古文辞”式的再解释和对“古今鉴照”方法的实用式展开,使迄今以正统自居的儒教哲学观、社会观、政治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固有面貌,均为之发生巨变.
期刊
预期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居民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房价预期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即邻里对房价的预期影响居民个体对房价的预期,且这种影响是同方向的.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在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居民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传导效应相应减弱.同时,信息渠道的拓展降低了居民个体房价预期的邻里传导效应,相较于电视传媒,互联网的替代作用更大.子样本研究表明,房价预期的邻里效应在城乡居民和高低年龄段居民中均显著存在.上述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控制各种
文章回顾了数字社会学的产生背景,认为数字社会学应当被视为一种学科大融通的尝试与努力.研究发现,数字社会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数字”时代传统技术社会学的继承和发展,其至少包括三个互相关联的应用性研究主题,即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数字媒体使用的社会学分析以及数字社会学批判性研究.
明治时期对于近代的中国与日本而言是一个文化价值观解构与重构的时代.江户时代的“锁国”,使“中国”这个“他者”对于明治时期多数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未尝亲历的异域世界,“文本中国”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想像.但当他们踏足这片大陆的时候,“现实中国”给予他们的异质感却更为深刻,加之中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时的衰退以及日本学习西方文明的“成效初显”,日本人的“对华傲慢情结”开始初露端倪,成为日本在东亚地区自我膨胀的心理渊源.其中,日本知识人的中国调查及中国体验对此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代日本游华知识人曾根据自己的中国体验塑造了新的
期刊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
深刻理解与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法学界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就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哲学阐释,深入探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阐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悉心把握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趋势,科学揭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规律和交流互鉴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
随着我国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日渐重视,人伦日用的重建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伦规范是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凝结的,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合理规范形态,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伦日用的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难题性,即如何处理个体性与伦理性的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悬而未决的普遍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人伦日用体系,既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代中国的人伦重建,既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需求,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而重大的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
2021年11月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社会学院共同承办的“乡村振兴·武汉会议”隆重召开,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培林线上参加,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彭军等领导出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