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一圈高墙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区包围得严严实实。墙外有众多保卫值守,拒绝外人和陌生车辆的靠近。墙内,连日来文物的发掘和提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并被置于聚光灯下。
  对墙内上百名工作人员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考古界的盛筵。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行动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具体实施,全国有3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其目标是三星堆新近被发现的6个祭祀坑。
远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所在地的考古大棚。图片|中新社

  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前站长、1号和2号祭祀坑的发现者之一陈德安提到,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此背景下,三星堆新坑发掘工作意义非同寻常。
  这是一场耗时良久的发掘行动。据受访者透露,三星堆新坑将在今年年底前结束野外发掘和提取工作,后续实验室检测、出土器物的修复和整理等工作,则还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完成。

最大规模考古发掘行动


  对有经验的考古人而言,仅凭肉眼便可辨别土壤的质地和颜色,进而判定埋藏坑的存在和范围。“我们根据土壤情况找出了3号坑,但一开始并不敢断定它里头有器物。”陈德安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在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塞满宝物的1、2号祭祀坑经回填后,搭建了供游人参观的栈道。2019年12月2日,工作人员在栈道墙角用探钩进行勘探,于地下一米处触碰到了器物。他们不敢妄动,第一时间请来了陈德安。“是个尊,大口尊。”唯一的蛛丝马迹被盖在栈道之下,陈德安只能用手触摸,但熟稔于三星堆青铜器器型和质地的他还是果断给出了判断。此后,栈道等构筑物被迅速拆除,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顺藤摸瓜,耗时半年找出了三星堆6个新坑。
3号“祭祀坑”表面出土的金器。图片|中新社

  这时候,距离发掘1、2号坑已过去35年。35年来,新坑发掘因何陷入停滞?对此疑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1号和2号坑的另一名发掘者陈显丹告诉记者,事实上三星堆遗址从未停止过发掘,只是发掘对象并非祭祀坑,而是遗址内城墙、宫殿等其他功能区。“我国文物法规定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技术再好也不允许主动发掘。确要发掘,必须是出于科研项目,并报批国家文物局同意。”
  直到2019年4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列为重点,新坑的发掘才迎来契机。这年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将聚落考古、社会考古作为今后几年内三星堆遗址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直接推动了发掘工作的展开。
  根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冉宏林的解释,聚落考古指的是了解三星堆遗址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遗存,以及遗存之间存在的各种关联;社会考古则指通过遗存去了解居住在三星堆人群的身份等级、族群构成状况等。在这些研究方向的指引下,冉宏林表示,前述计划实施之初便带着寻找3号坑的目的,因此发现新坑并非偶然。
  从2019年10月22日至2020年8月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1、2号祭祀坑周边开展了系统、全面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基本摸清周边祭祀区域的范围,以及各类遗存的年代序列和空间格局。其间,6个新坑陆续被找出,它们位于1、2号坑的30米距离内,规模3.5平方米~20平方米,形状均是长方形,并呈一致朝向。
  这番大范围的勘探,在为更重大的发现做着铺垫。冉宏林介绍,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是前述对8个祭祀坑所在区域的整体考古发掘。发现6个新坑之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并制定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第二期发掘保护报告。国家文物局批复后,2020年10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推进到第二阶段。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请下,来自国内3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逾百名考古人云集四川广汉,共同探寻古蜀王国的秘密。
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器和象牙。图片|中新社
二号考古发掘舱内的工作场景。图片|中新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1号和2号坑的发掘者之一陈显丹表示,?以前文物发掘多是各个省份自己做,现在组建了多兵种、多学科融合的?考古?团队,对文物进行信息提取、?数据采集和后续?研究,在考古史上具有“断代”的意义。

文物提取难题


  自今年挖掘到器物层以来,三星堆带给考古人员的惊喜不断。截至目前,3、4、5、6號坑已发掘至器物层,7、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提取文物是件技术活儿。陈德安表示,坑内文物纵横交错,彼此叠压,如何避免提取过程中对周边文物造成破坏,是比较棘手的难题。“就像接生一样,不能顾此失彼,接出小孩,伤到大人”。
  在3号坑,首先被提取的是一尊重达200多公斤的铜尊。据了解,这件铜尊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最大一件铜尊。“孤零零的,只有它压别人,没有人压它,所以只有把它取出来了,才能接着干别的活儿。”徐斐宏说。他介绍,青铜器保护从清理、拼接断片、矫正、修复,到最后的考古记录,已有一套成熟体系。
  提取这尊青铜器之前,考古人员已对其用石膏进行浇筑。冉宏林表示,如何让如此重型的铜尊安全提取到地面,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与挑战。他们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铜器提取中——扫描铜器,获取同比例模型,再利用该模型生成一个薄的硅胶体覆盖在铜尊表面,以期提取时对铜尊形成保护。“16日扫描,定制隔离层,18日、19日再次进行细致的清理,20日做了一个用来固定的木质套箱。”徐斐宏告诉记者,3月21日考古队员对其提取成功,前后耗时6天。
  “这么大一个东西,又是在直播的环境下,总有些担心,万一出点问题,场面很难收拾。”徐斐宏说。包括他在内的多名受访者认为,相比已经成熟的青铜器提取技术,接下来对象牙的提取,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三星堆6个祭祀坑中,3、4、5、8号坑均发掘出象牙或象牙制品。徐斐宏说,目前3号坑已暴露出来的象牙量有127根。
  既有报道提到,中国目前只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如此集中的象牙。金沙遗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纹玉璋,刻画了两组头戴高冠、方耳方颐、身着长袍、肩扛象牙的人像,该图案与三星堆“祭山图”玉边璋上的图案类似,展示了古蜀人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数量众多的象牙从何而来,目前仍然是个谜题。对于现场的考古专家来说,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象牙从坑里成功转移出来。徐斐宏提到,在地下埋藏千年的象牙含有大量水分,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失水开裂。“它表面有一层薄壳,质地非常酥脆,就像雪糕外面的那层巧克力,一不小心就会戳破。”
  为此,提取象牙时需对其进行加固。“我和做文保的老师沟通过,他说这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加固相当于开药方。问题在于,它酥脆的病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徐斐宏强调,量身定做象牙加固材料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在国际上这也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为了减少象牙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考古队员对坑内的象牙覆盖了保鲜膜、湿毛巾和塑料布。“通过这三重保护,尽可能保证象牙湿度。”徐斐宏说,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缩短在现场的发掘时间,为后续提取争取时间。

  他们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铜器提取中——扫描铜器,获取同比例模型,再利用该模型生成一个薄的硅胶体覆盖在铜尊表面,以期提取时对铜尊形成保护。

古蜀文明的6个“盲盒”


  自3月20日四川对外公布三星堆新坑发掘进展以来,新出土文物的照片在网上广泛传阅,三星堆6个新坑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6个古蜀文明的盲盒,可以说非常期待了。”有网友留言道。
  与大多数考古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出土大量青铜面具和奇异雕像的那一刻起,三星堆就以神秘的姿态迅速进入大众视野。而这一轮6个新坑的发掘,不断涌现在1、2号坑未曾出现的新奇器物,再次将古蜀文明的声浪推向高潮。
  “当我们看惯了中原的那一套坛坛罐罐,我们看三星堆就觉得它奇怪,它使我们感到震惊,觉得前所未见。它把人、神和人神之间都给铸出来了,它都是以图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出来当时三星堆人的社会生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道。
  眼下正在逐一打开的6个“盲盒”各具特色。除了尚在发掘填土层阶段的7、8号坑,已发掘至器物层的3、4、5、6号坑均已带来非同寻常的惊喜。
  在6个祭祀坑内,3号坑目前是器物最为丰富的一座。徐斐宏告诉记者,因为3号坑的形制、大小、方向与2号坑非常相似,他和团队早前还担心器物雷同,未料3号坑给他们带来不少惊喜。这其中,除了前述120多根象牙,一座手臂修长、两脚赤足卷曲的顶尊铜人像最为显眼。这个青铜尊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肩部有一些龙形的装饰,青铜尊的底部有一块往下收拢的铜板。再往下,铜板下方有人的耳朵,恰恰是与铜人的手相连,这才确认铜尊与铜人是一件器物,于是一整件器物被发掘出来——原来这是一件“铜人顶尊”。徐斐宏描述称。经过初步测量,这尊铜人像的通高达到了1.15米。
  “以人来作为青铜器的表现主体,不是中原青铜文明的传统,而是三星堆的强项。”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说。他表示,目前顶尊和铜人的关系尚未完全确定,如果确定,这将是前所未见的“国宝级文物”。
  另外一项值得关注的文物是出土于4号坑的丝绸——确切地说,是在4号坑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的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专家表示,它在此前的三星堆考古中从未出现,足以说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协助下,目前丝绸的功能、材质分析及后续保存正在进行中。
  “祭祀坑出土的东西,很多都具有唯一性。”雷雨说。此次发掘中,首个被提取的半张金面具便前所未见。这半张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为85%左右,银含量在13%到14%。
  “根据目前所发现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应该超过500克。”雷雨说,如果能发现完整的黄金面具,那这不仅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还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有删减)
其他文献
若按原计划,这家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企业将在完成IPO后,创造出约2.1万亿的市值。  疾风骤雨式的监管,将给金融科技领域带来哪些新变化?  一则监管新规的出现,给小贷公司套上了“紧箍”。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办法的核心条款是,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以及经
期刊
从近代开始,安徽就卷入了长三角的市场分工中,默默为江浙沪输送了  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这次“入长”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安徽全省终于一个不少地进入了长三角。  在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之中,皖江沿岸的8座安徽地级市也被划入27个中心区城市,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  官方虽给出了明确
期刊
价格高并不意味着营养价值高,  牛奶和其他动物奶的营养价值差异不大,  只是味道会有所不同。  水牛奶、牦牛奶、羊奶、骆驼奶、植物奶……这类乳制品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的新宠,甚至连不少博主都在“安利”它们,称其比起普通牛奶,味儿更浓、营养更好、脂肪含量更低。与此相关的传言,也在朋友圈不断蔓延。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选奶?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传闻1]  水牛奶脂肪含量较低?  —
期刊
近日,三星堆出土的诸多文物引发网友关注。考古专家介绍,石家河出土的玉制神人头像其独特的五官造型,与三星堆文物似曾相识。因为这些相似的特征,有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文物的器物特征或受石家河文化影响。在新石器时代,各地的文化交流,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频繁。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该
期刊
最近两年,类似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与讨论并不少见。在996遍地走的今天,工作日加班、节假日加班已经成为常态。“过劳”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底色。  “如果让欧洲人加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让美国人加班,必须认真地给他讲清楚加班补贴和调休等相关政策,他才有加班的可能;如果让中国人加班,有加班补助就早已感激涕零。”  这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加班段子。在中国,不仅企业的管理层、白领、底层蓝领经常加班,连在很多
期刊
大航海时代麦哲伦一心要绕过美洲去寻找香料,可他不知道,美洲有一种“白金”,潜在市场是香料的上千倍。500年来,大国之间激烈竞争,棉花是隐藏在幕后的厉害角色。  1520年,麦哲伦正率领西班牙舰队,在南美洲的东海岸跌跌撞撞,寻找一条绕过美洲大陆的海路。与此同时,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一支西班牙冒险队,进入中美洲内陆高原,发现了强盛的阿兹特克帝国。  只用了一年,科尔特斯就消灭了阿兹特克帝国。而西班牙人
期刊
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呈爆发式增长,患者或数以亿计,但过敏性疾病患者们面临的却是一个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的医疗环境。什么人该看过敏科  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确认,过敏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排名第一位的环境流行性疾病。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也有不同的医学机构调查后声称,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经或正在爆发式增长。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过敏性疾病专科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把五谷作为粮食的统称,  但粮食产量的前五名里,已經没有了稷和黍,  新的五谷前五强依次为稻谷、小麦、甘薯、玉米和大豆。  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人们喜欢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也常常用“五谷不分”来指代没有生产劳作经验,缺乏常识。那么,五谷究竟是哪五谷呢?  ———————————————  五谷还是六谷?  ———————————————  “谷”来自同音字“穀”的简化,古时指有
期刊
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需要植入支架,  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稳定性是决定支架是否植入的最关键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冠心病是人类尤其是高龄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为冠心病,同时更为糟糕的是它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急剧上升趋势。迄今我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已上升为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  近年来,针对冠心病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7日11时0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谢毓元,年少时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会和瓶瓶罐罐的药物打交道。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他感慨,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在他的科学生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