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e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呈爆发式增长,患者或数以亿计,但过敏性疾病患者们面临的却是一个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的医疗环境。

什么人该看过敏科


  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确认,过敏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排名第一位的环境流行性疾病。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也有不同的医学机构调查后声称,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经或正在爆发式增长。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过敏性疾病专科诊疗的医院之一,其科室全称为“变态(过敏)反应科”。早年,这个科室接诊过一些奇怪的病人,比如想做变性手术的,想看心理疾病的。这些年,这类毫不相干的病人少了,但患者对过敏的概念仍然有很大的误区,比如很多人自称酒精过敏,喝点酒就脸红,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化学性刺激;也常有人提到冷空气过敏,遇冷空气就咳嗽、打喷嚏,但那是物理性刺激;还有人称自己对羊肉过敏,吃完就长青春痘,但实际上那只是羊肉油脂含量高、热量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多。
  还有人试图通过提高免疫力控制过敏症状,但那完全是南辕北辙。实际上,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Allergen)刺激后,出現某一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种功能障碍和/或组织损伤。通俗来讲,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过度了,错误地对无害过敏原发起攻击,导致患病。
  但到底什么样的患者应该看变态(过敏)反应科仍然让人困惑。在大多数医院,患者只能去耳鼻喉科、呼吸科、皮肤科或儿科就诊,但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却常常是立体的、全身性的。
  以最常见的尘螨过敏为例,在儿童身上,既可以表现为特异性皮炎,也可以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甚至哮喘,单纯地对这些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而患者并没有采取隔离过敏原或脱敏治疗,其外在症状只会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一些严重的过敏反应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国外就曾报道过一例蜂蜇过敏的案例,患者反复休克,但抢救效果不好,最后还是因为医生发现了马蜂的毒刺还留在患者头皮中,导致患者反复过敏,待拔掉毒刺,患者的症状就迅速缓解了。
  因此,判断过敏反应症状并准确就诊,对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的患者大多数是因鼻炎、哮喘、皮炎、荨麻疹等症状被别的医院或科室推荐或转诊来的。在接诊过程中,他发现很多患者来的时候已经戴上“过敏”的帽子了。一些是患者自己戴上的,比如有的人称自己对某种海鲜过敏,但仔细询问,病人会说自己可以吃三四只,不能吃半盘;能吃新鲜的,不能吃冰冻的。
  但真正的海鲜过敏病人通常一口都不能吃,甚至和海鲜同时烹饪的配菜都不能碰。还有一些则来自其他科室医生的诊断,比如个别耳鼻喉科的医生会将鼻黏膜苍白或水肿充血的病人都诊断为过敏,但鼻黏膜的问题也可能是空气污染或别的原因引起的,那和过敏是完全不同的致病机制。在王良录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患者常常不能正确地理解过敏的概念,而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在本科阶段也没学习过变态反应课程。
  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王良录将其比喻为“破案”,只有找到过敏原,“案子”才算完结,患者才能被确诊为“过敏”,“过敏性疾病的特点就是暴露于过敏原之后,起病快,病因去除后,症状消失得也快,反复接触就反复发作,不接触就不发作。”王良录说。

过敏原检测的难题


  北京的道女士也是王良录的病人,她是从5年前开始出现过敏的,日子可以精确到天,就是每年3月10日左右。她去协和医院检查,发现过敏最严重的是圆柏花粉。
  道女士当时特别惊讶,因为她家所在的小区到处都是圆柏树,她还喜欢户外运动,一有空就去颐和园、植物园健走,同样到处都是圆柏,她从来不知道圆柏还开花。实际上,王良录说,圆柏、法国梧桐、白蜡等乔木花粉都是北京春季的主要致敏花粉,这些乔木的花期集中在3月中旬到5月底,也是北京第一轮过敏性鼻炎高发期。和道女士一样,绝大多数患者甚至不知道圆柏会开花,只有极少数细心的患者曾告诉王良录,圆柏开花时,会一股股往外冒“黄烟”,要避开。
  还有一些人以为杨絮和柳絮会引起过敏,但杨树和柳树都是雌雄异株植物,杨絮、柳絮都是雌株播散的,而真正会引起过敏的是雄株开花时飘散的花粉。北京的另一个花粉季是7月底8月初到9月底10月初,过敏原主要是本土植物蒿属植物、葎草(拉拉秧)的花粉以及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的花粉。
  而在不同地区,因为生态环境不同,主要致敏花粉也不同,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春季主要植物性致敏花粉来自法国梧桐。而在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余咏梅表示,当地引起花粉过敏的主要是油菜花和樱花。而很多观赏性鲜花,如玫瑰、百合则不容易引起过敏,因为这类花大多是以昆虫传播花粉的虫媒花,花粉粒黏且重,不容易与人体直接接触,油菜花和樱花兼有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花粉可以飘散到空气中,所以容易引起过敏。

  结合病史,这类明显带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过敏原对医生来说,是相对容易找到的“凶手”,但更多的过敏原确诊要难得多。除了详细询问病史,还需要做过敏原检查,手段分为皮肤试验、查血清sIgE、食物激发试验三种。其中皮肤测试又包括皮内试验、点刺试验和斑贴试验三种:皮内试验是将微量的过敏原注入患者真皮浅层;点刺试验则是将过敏原滴在患者皮肤上,用点刺针穿过液滴,轻刺皮肤,使过敏原进入皮肤;斑贴试验则是将可疑接触性致敏物质敷贴于患者皮肤上。三种试验方法都是通过微量过敏原接触患者皮肤,看是否引起皮肤出现反应。查血清sIgE是抽取患者血液后进行检测,IgE是一种诱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血清sIgE水平可以提示人体可能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激发试验主要是食物激发试验,包括开放、单盲或双盲安慰剂对照激发试验,用于确诊或排除食物过敏。   通常来说,普通人接触到的过敏原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霉菌及宠物皮屑等;第二类叫食入性过敏原,就是食物;第三类是药物过敏原;第四类是接触性过敏原,如染发剂、化妆品等。在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作为主要过敏原的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分别可以通过皮内试验和点刺试验进行检测,这两项通常可以检测数十种过敏原,价格便宜,是医生为大多数病人开具的初筛检查。但部分患者由于皮肤状态及其他如服药等原因,不能进行皮肤试验,这时候就可以做血清sIgE检测。
  尴尬的是,本来协和医院的检测系统在几年前还能检测将近300种过敏原,基本上能满足临床需要,却因为药监局体外试剂管理政策的变化,大多数试剂因尚未取得国内批号而无法临床使用,目前协和医院的检测项目仅剩30余种,一些常见过敏原,如大多数霉菌、葎草、鸡蛋黄等都无法检测。实际上,血清sIgE检测虽然价格偏高,但对高度过敏患者来说,比皮肤试验更安全。

  到底什么样的患者应该看变态(过敏)反应科仍然让人困惑。在大多数医院,患者只能去耳鼻喉科、呼吸科、皮肤科或儿科就诊,但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却常常是立体的、全身性的。

被误诊的患者


  除了检测手段受限外,因为中国的饮食成分复杂,和国外的过敏原又不相同,过敏原的寻找就变得更困难。余咏梅以前接诊过一位患者,对方明确声称自己酱油过敏,因为每次吃酱油就会立马出现明显的皮肤症状,嘴唇破溃,但在严格禁食酱油后,这位患者仍然经常患病,后来余咏梅和他一起多次分析发现,他其实是对制作酱油的大豆过敏,因此不光要禁食酱油,还要禁食所有大豆制品。
  事实上,食物过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孟娟接诊过一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患者3岁时出现了鼻炎和哮喘,当时在一家医院做了过敏原检测,查出孩子很多食物过敏,包括鸡蛋、牛奶、西红柿、猪肉、牛肉、鱼肉,甚至小麦、大米都过敏,医生建议避食这些食物,这位妈妈非常崩溃,去看了很多家医院,但始终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指导意见,只能按照最初结果严格禁食上述过敏食物。等到孩子6岁的时候,已经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鼻炎和哮喘也没有好转,转而去挂了孟娟的号。
  孟娟一看她原来的检测结果,发现孩子当时检测的是血清食物特异性IgG,而非血清特异性IgE。但前者实际上跟食物过敏并没有关系,是一项没有什么临床意义的检查。在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分析了血清特異性IgE结果后,孟娟当时就告诉那位妈妈,所有之前被宣判为过敏的东西都可以正常吃。那位妈妈当场在诊室里号啕大哭起来,因为他们全家都陪着孩子禁食了3年所谓的“过敏原”,过得实在太痛苦了。根据后来的过敏检查,孟娟发现小孩其实是尘螨过敏引起的鼻炎和哮喘。
  和孟娟一样,王良录和余咏梅也在门诊中遇到过不少被诊断为“食物过敏”的病人,诊断的化验单五花八门,有些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查出来的。甚至,即使是特异性IgE呈阳性结果,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过敏。
  王良录还告诉我,中国人食物过敏,最常见的是婴幼儿对鸡蛋(绝大多数是蛋清)、牛奶过敏,而成人的常见食物过敏原包括谷物(如小麦、荞麦)、坚果、蔬菜和水果等,真正的海鲜过敏并不多见。儿童的鸡蛋、牛奶过敏大多会在3到5岁时缓解,但长大后出现鼻炎或哮喘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另外,中国人喝牛奶诱发不良反应大多数是耐受不良,和过敏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前者是因为体内一些酶的缺乏导致的。中国人最常见的牛奶不耐受,是因为缺乏乳糖酶,因而牛奶耐受不良的人可以喝发酵酸奶,但牛奶过敏的人不能吃任何含奶食品,王良录接诊过一个小伙子,甚至无法给儿子冲奶粉、热牛奶。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年门诊量已经从20年前的2万~3万人增加到如今的10万人。王良录认为,门诊量增多,有患者认识提高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也是因为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后,过敏性疾病患者在增多。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实际上我们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我们感到非常可惜。”王良录说。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有删减)
其他文献
榫卯结构是传统中式家具的精髓。  不久前,一个关于韩国申遗的误传,让中国的榫卯技术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榫卯,是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木构件的凸出部分叫作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作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在一起,起到连接作用。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其他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它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榫卯。
期刊
纵观古今中外,黄金面具的出土并不多见,除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外,最为有名的,当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此前出土的黄金面具。虽属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但这种珍贵的制品,都被赋予了神秘的权力象征。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所保存的商周大金面具,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而在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半张体量更大的黄金面具,虽是残件,已足够令人惊喜。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面具推测,其全品
期刊
3月20日,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正在有条不紊展开工作。祭祀坑内,大片象牙已经露出泥土,而露出了大半截的各式青铜器,则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0多年以后,曾经“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重新引来关注的目光。  从1986年至2020年,三星堆祭祀区为何时隔多年后重启发掘?四川省考古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的背后是考古人员从未放弃过的对历史真相的探寻。  1986年,三
期刊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几天,三星堆遗址文物“上新”的消息连连霸屏热搜,这个古老神秘的遗址再次轰动世界。牙璋、陶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何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位于洛阳的二里头文明高度相似?如此多的“同款”文物意味着什么?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神奇瑰丽的旷古宝物,就是一把把破译文明的密钥。这一次考古专家从中“读取”出的,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华彩篇章。  二里头遗址被称作“最早的中国”,考古发掘60
期刊
若按原计划,这家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企业将在完成IPO后,创造出约2.1万亿的市值。  疾风骤雨式的监管,将给金融科技领域带来哪些新变化?  一则监管新规的出现,给小贷公司套上了“紧箍”。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办法的核心条款是,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以及经
期刊
从近代开始,安徽就卷入了长三角的市场分工中,默默为江浙沪输送了  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这次“入长”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安徽全省终于一个不少地进入了长三角。  在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之中,皖江沿岸的8座安徽地级市也被划入27个中心区城市,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  官方虽给出了明确
期刊
价格高并不意味着营养价值高,  牛奶和其他动物奶的营养价值差异不大,  只是味道会有所不同。  水牛奶、牦牛奶、羊奶、骆驼奶、植物奶……这类乳制品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的新宠,甚至连不少博主都在“安利”它们,称其比起普通牛奶,味儿更浓、营养更好、脂肪含量更低。与此相关的传言,也在朋友圈不断蔓延。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选奶?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传闻1]  水牛奶脂肪含量较低?  —
期刊
近日,三星堆出土的诸多文物引发网友关注。考古专家介绍,石家河出土的玉制神人头像其独特的五官造型,与三星堆文物似曾相识。因为这些相似的特征,有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文物的器物特征或受石家河文化影响。在新石器时代,各地的文化交流,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频繁。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该
期刊
最近两年,类似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与讨论并不少见。在996遍地走的今天,工作日加班、节假日加班已经成为常态。“过劳”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底色。  “如果让欧洲人加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让美国人加班,必须认真地给他讲清楚加班补贴和调休等相关政策,他才有加班的可能;如果让中国人加班,有加班补助就早已感激涕零。”  这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加班段子。在中国,不仅企业的管理层、白领、底层蓝领经常加班,连在很多
期刊
大航海时代麦哲伦一心要绕过美洲去寻找香料,可他不知道,美洲有一种“白金”,潜在市场是香料的上千倍。500年来,大国之间激烈竞争,棉花是隐藏在幕后的厉害角色。  1520年,麦哲伦正率领西班牙舰队,在南美洲的东海岸跌跌撞撞,寻找一条绕过美洲大陆的海路。与此同时,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一支西班牙冒险队,进入中美洲内陆高原,发现了强盛的阿兹特克帝国。  只用了一年,科尔特斯就消灭了阿兹特克帝国。而西班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