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争霸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仍然把五谷作为粮食的统称,
  但粮食产量的前五名里,已經没有了稷和黍,
  新的五谷前五强依次为稻谷、小麦、甘薯、玉米和大豆。

  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人们喜欢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也常常用“五谷不分”来指代没有生产劳作经验,缺乏常识。那么,五谷究竟是哪五谷呢?
  ———————————————
  五谷还是六谷?
  ———————————————
  “谷”来自同音字“穀”的简化,古时指有壳的粮食。我国是粮食生产的农业大国,刀耕火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一轮轮的耕种与收获过程中,一些更适宜种植、传播的谷物从同类里脱颖而出,成为餐桌的主流,“五谷”就是其中的典型。
  有关五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论语·微子》里。子路随孔子出游,途中走散,遇到一位正在劳作的老人,就上前询问他有没有看到夫子。老人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见当时已经流传有五谷这一说。
  在此之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过“五谷”,说的都是“百谷”。当然,并不是谷物种类从百减至五,“百谷”也仅是粮食的总称,并不是真有一百种。五谷用法的出现,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通行的主要谷物分类,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已经发现了几种最适宜栽培、口感最好、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那为什么又是数字五呢?和西方文化中对五的抵触(如黑色星期五)相反,五在汉语文化里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五排在中间,因此常被看作一个中庸数。很多事物的集合都喜欢用五,例如“三纲五常”“三皇五帝”“四书五经”,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以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给《周礼》作注时说:“五谷,麻黍稷麦豆也。”而对《孟子·滕文公上》里五谷的注释,赵岐给出的答案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这两种五谷的释义差别不大,“豆”和“菽”是同类作物,区别在于一个没有提到“稻”,另一个没有提到“麻”。又有人把两种五谷的说法结合起来,就有了“六谷”一说,即稻、黍、稷、麦、菽、麻这六种主要作物。著于战国时的《吕氏春秋》,内有《审时》篇谈论到农事技术,专门列举比较了栽种禾、黍、稻、麻、菽、麦这六种谷物的利弊。《三字经》里念诵的六谷也是六样:“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五谷种植历史都比较悠久。菽即大豆,原产我国,新石器时期已有栽培,如今除了作为副食品外,已很少拿来代替米饭,反而大豆的榨油和工业原料功能日益重要。麻的种植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彼时北方已经栽培大麻,南方也可能已栽培苎麻。而麻这种农作物的用处除了大麻籽可以炒食或煮粥,其实更大的用途在于编织。《管子·牧民》里说:“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陶潜的《归园田居》诗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养桑树喂蚕取丝,植桑取其纤维,桑和麻就是在棉花到来之前,古代中国解决穿衣之道的方式。但在以粮食为内涵的“五谷”里,麻之后的式微也是顺其自然。可见不管是五谷还是六谷,其中总有力量的此消彼长,五谷队伍里的顺序排列也在迭代更新。
  ———————————————
  黍稷曾是领跑者
  ———————————————
  如果五谷的几大谷物打起争霸赛,那么稷曾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说文》里就有“稷,齌(音jì)也。五谷之长。”既然是五谷之长,自然就有了许多象征意义。从周代起,以稷来代表谷神和用社来代表的土神结合,成了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原始物崇拜,象征国泰安康必需的稳定粮食基础。《周礼·考工记》里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之后社稷发展成了国家的指代,《礼记·曲礼下》里说的“国君死社稷”,意思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此外,周代农官也被称为后稷;古代祭神的祠堂被称作稷祠;同样的庙宇被称为稷庙。
  那么,稷又是什么呢?一说认为是粟,《尔雅·释草》注里有:“稷,粟也。”一说认为是高粱,《广雅疏证》里说:“稷,今人谓之高粱。”还有一说认为是禾的一种,《本草纲目》里的分类法是:“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万国鼎先生在其所著的《五谷史话》里认可第一种说法,即稷为粟,也就是俗称的谷子。
  直至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谷子的野生种,即俗称的狗尾巴草,而谷子被古人驯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从山西万泉荆村、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粟粒和粟壳来看,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把谷子作为食物。
  南北朝前,谷子在我国栽培作物中一直占据首要地位。谷子不但可以作为粟的专名,也因其重要性被用于所有粮食的统称。《吕氏春秋·十二纪》里,提到粮食收获季节时要“尝麦”“尝黍”“尝稻”“尝麻”,但到了谷子这里不说“尝谷”而说“尝新”。作为周代起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谷子的收获象征新一轮耕种的起点,有新谷接旧谷的意思。
  再往下发展,谷子的专名“禾”“粟”都演变成了粮食的统称。《吕氏春秋·审时》和《齐民要术》记载的六大谷物里,禾也都是排在第一位。
  在商周时代,能和稷争夺头把交椅的只有黍。黍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碾成米后就是北方俗称的黄米。《说文》里解释:“黍,禾属而黏者也。”黍是商代酿酒的重要原料,酿成的酒叫作黍酒、黍醅,早期地位可见一斑,甲骨文中出现多次的“黍”字也证明了这一点。黍还是《诗经》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一种粮食作物,著名的《硕鼠》篇里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不过因为只能栽植于北方高寒地带,单位面积产量不如谷,到了春秋战国时,黍排在了稷之后,且一直没有超越。从各种对五谷的注释,以及《周礼》中对于九州适宜种植的谷物的记载来看,黍和稷在商周时的农作物中占有统治地位,全国范围内都是最重要的谷物,所以也有用“黍稷”相连指代“五谷”。《閟宫》里有:“黍稷重穋,稙稚菽麦。”   从饮食的普及性来说,黍比稷贵重,稷是平民的日常主食,所以才有了关于“社稷”这一说;而黍一般是贵族的日常食物,只有在丰收年里,平民才有机会品尝。
  稷和黍的早期领先主要在于它们耐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生长期短的特性,在农业技术还未发达的商周时期更容易栽种。两者在粮食中的统治地位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所变化。春秋战国时人们以生产菽粟为主,到秦汉时则改为以麦为主。就全国来说,稷和黍现在都已远离人们的主食餐桌,另外两种超级谷物——稻和麦的崛起,不但改变了五谷的排序,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格局。
  ———————————————
  稻与麦后来居上
  ———————————————
  水稻是典型的后来者居上。《朱子集传》曰:“稻,即今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称“稻谷”,去壳后所得就是常说的“大米”。虽然也是原产我国,新石器时代已种植于长江以南,但一开始稻在五谷中的位置并不突出,排在稷黍之后,甚至在另外一个版本的五谷里,稻干脆就消失了。
  究其原因,通常认为早期古代经济政治重心偏于北方黄河流域,直到汉代以前,南方都是一片地广人稀,农业技术远落后于北方,稻米的种植推广也相应缓慢。南方作物稻的重要性,要到唐后期才逐渐体现出来。尽管如此,《诗经》多次提到了稻,“稌”(音tú)也有“稻”的意思,《周颂·丰年》说:“丰年多黍多稌。”只有丰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稻米,可见一开始稻米的产量远比不了稷和黍。
  从商周时起,稻米开始向北方传播,地位逐渐上升,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长期战乱,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人口往南方聚集,随之带去的种植技术也极大刺激了稻米的产量。唐代时稻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稷;宋元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稻麦两熟制由此在长江流域正式形成;也是从宋代起,有了“苏常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也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按照《天工开物》(1637年)的说法,明代的粮食产量,稻占十分之七,大小麦、谷子、黍等共占十分之三。由此可见当时稻已经成为五谷的榜首,麦紧随其后,稷和黍只有让出第一和第二的交椅。明清时候乃至今天,稻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一直占绝对优势,发展出了以中国为核心、辐射东南亚的稻米文化圈。
  和稷、黍、稻不同,麦类在黄河中下游的种植较晚,考古发掘迄今没有发现黄河流域原始时代的麦作遗存,所以通常认为麦是被引入中国的。小麦的耐旱性明显不如一些中国原产的旱粮作物,所以在商周时期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不高,但《诗经》里已多有提及。因为稀缺所以珍贵,“麦饭”是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

  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快,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魏晋南北朝时,麦已经被推广到了南方。到了隋唐时候,麦的地位基本与粟平齐,同时唐代也首开稻麦复种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大批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也由此促使了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和稻麦两熟制在长江流域的形成。按照《天工开物》的估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可以明显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有人曾经做过考证估算,小麦的亩产在秦汉时期大约为120斤左右,明清时期约155斤左右,今天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小麦亩产一般为七八百斤,部分地区還出现了亩产1200斤至1500斤的成就。水稻的亩产在秦汉时期大约为100斤左右,明清时期约300斤左右,到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800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2000斤。不久前,袁隆平团队更是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的纪录。
  今天,我们仍然把五谷作为粮食的统称,但粮食产量的前五名里,已经没有了稷和黍,新的五谷前五强依次为稻谷、小麦、甘薯、玉米和大豆。事实上,关于五谷的内涵一直在变化,五谷里的排序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变化的五谷,俨然一部微缩的农业史。
  ◎ 来源|北京日报
其他文献
纵观古今中外,黄金面具的出土并不多见,除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外,最为有名的,当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此前出土的黄金面具。虽属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但这种珍贵的制品,都被赋予了神秘的权力象征。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所保存的商周大金面具,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而在此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半张体量更大的黄金面具,虽是残件,已足够令人惊喜。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面具推测,其全品
期刊
3月20日,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正在有条不紊展开工作。祭祀坑内,大片象牙已经露出泥土,而露出了大半截的各式青铜器,则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0多年以后,曾经“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重新引来关注的目光。  从1986年至2020年,三星堆祭祀区为何时隔多年后重启发掘?四川省考古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的背后是考古人员从未放弃过的对历史真相的探寻。  1986年,三
期刊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几天,三星堆遗址文物“上新”的消息连连霸屏热搜,这个古老神秘的遗址再次轰动世界。牙璋、陶盉、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何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位于洛阳的二里头文明高度相似?如此多的“同款”文物意味着什么?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神奇瑰丽的旷古宝物,就是一把把破译文明的密钥。这一次考古专家从中“读取”出的,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华彩篇章。  二里头遗址被称作“最早的中国”,考古发掘60
期刊
若按原计划,这家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企业将在完成IPO后,创造出约2.1万亿的市值。  疾风骤雨式的监管,将给金融科技领域带来哪些新变化?  一则监管新规的出现,给小贷公司套上了“紧箍”。  2020年11月2日,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办法的核心条款是,个人单户网络小贷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以及经
期刊
从近代开始,安徽就卷入了长三角的市场分工中,默默为江浙沪输送了  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这次“入长”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安徽全省终于一个不少地进入了长三角。  在2019年12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域纳入长三角规划之中,皖江沿岸的8座安徽地级市也被划入27个中心区城市,省会合肥更是与南京、杭州并列,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之一。  官方虽给出了明确
期刊
价格高并不意味着营养价值高,  牛奶和其他动物奶的营养价值差异不大,  只是味道会有所不同。  水牛奶、牦牛奶、羊奶、骆驼奶、植物奶……这类乳制品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的新宠,甚至连不少博主都在“安利”它们,称其比起普通牛奶,味儿更浓、营养更好、脂肪含量更低。与此相关的传言,也在朋友圈不断蔓延。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选奶?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传闻1]  水牛奶脂肪含量较低?  —
期刊
近日,三星堆出土的诸多文物引发网友关注。考古专家介绍,石家河出土的玉制神人头像其独特的五官造型,与三星堆文物似曾相识。因为这些相似的特征,有考古学家认为,三星堆文物的器物特征或受石家河文化影响。在新石器时代,各地的文化交流,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频繁。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该
期刊
最近两年,类似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与讨论并不少见。在996遍地走的今天,工作日加班、节假日加班已经成为常态。“过劳”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底色。  “如果让欧洲人加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让美国人加班,必须认真地给他讲清楚加班补贴和调休等相关政策,他才有加班的可能;如果让中国人加班,有加班补助就早已感激涕零。”  这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加班段子。在中国,不仅企业的管理层、白领、底层蓝领经常加班,连在很多
期刊
大航海时代麦哲伦一心要绕过美洲去寻找香料,可他不知道,美洲有一种“白金”,潜在市场是香料的上千倍。500年来,大国之间激烈竞争,棉花是隐藏在幕后的厉害角色。  1520年,麦哲伦正率领西班牙舰队,在南美洲的东海岸跌跌撞撞,寻找一条绕过美洲大陆的海路。与此同时,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一支西班牙冒险队,进入中美洲内陆高原,发现了强盛的阿兹特克帝国。  只用了一年,科尔特斯就消灭了阿兹特克帝国。而西班牙人
期刊
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呈爆发式增长,患者或数以亿计,但过敏性疾病患者们面临的却是一个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的医疗环境。什么人该看过敏科  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确认,过敏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排名第一位的环境流行性疾病。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也有不同的医学机构调查后声称,中国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已经或正在爆发式增长。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过敏性疾病专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