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技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nett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课标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性问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呢?
  一、关注课堂生成,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师虽然有了完整的教学预设,也不一定能满足实际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进程的发展,极力捕捉生成点,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将“毅然”换个词语,学生说可以换成“坚决、坚定、毫不犹豫”等,当我正想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的时候,有学生突然说道:“我觉得詹天佑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是有过犹豫的,不能用毫不犹豫。”听到这意外的声音,我顺势问道:“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犹豫过的依据吗?”这个探究性问题提出之后,有学生说:“国外技术设备比我们国家先进,连他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我国各项技术设备落后,詹天佑是不可能不犹豫的。”有学生说:“詹天佑虽然有所犹豫,但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还是接受了任务。”……如此教学,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在课堂生成之处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一探到底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阅读中获得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二、关注文本矛盾,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教材中,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者为了谋篇布局的需要,常常会设计一些看似矛盾之处,教师应从这些矛盾处入手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入。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学生阅读到这儿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举起军帽表示什么意思?大黑骡子倒下了,是彭德怀亲自下令杀的,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他到底爱不爱大黑骡子?”这样就文本矛盾处设计探究性问题,可以让学生真正对文本内容进行深思。在探究彭德怀是否爱大黑骡子的过程中,学生对彭德怀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文本矛盾之处设计探究
  性问题,问在了学生的困惑之处,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真正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三、关注课后习题,设计探究性问题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其中隐含着编者深深的用意,这些练习为突破学习难点或点明阅读思路指出了方向。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的时候,可以紧紧围绕这些课后习题进行设计,以帮助学生抓住阅读主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后“练习4”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道习题点明了阅读的重点难点,解决这道习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在教学时,以这道习题为依托,我又设计了类似的探究性问题:“司马迁是谁?你对他了解吗?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课文哪些地方突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他在写《史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读完以后,你最大的感受与体会是什么?”在这些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学有依托,很快便获得了对人物的理解与认识。
  教材的课后习题既是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向,也是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问题设计时的参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后习题为学生的学习导航,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在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依托,并根据学生年段特征与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天生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按照常规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从而一步步实现事先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四平八稳,看似完整和谐,却时常遭遇这些现象:很多知识点都要教给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篇篇教学形式雷同,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总是启而不发,课堂一度陷入“独角戏”的尴尬境地;教学中遭遇瓶颈,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学会了却并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是从教者与学着的视角出發的,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的方式,不仅会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哪些视角展开呢?  一、从导演的视角出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计导演、主角、评委等多个角色引导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阅读轻松、好玩,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上册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需要靠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究竟怎么教呢?得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所以说,语感的培养和语用的实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
多数教材以单元为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教材的脉络体系,以主题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我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明主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预习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2)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积累,结果学生对策略和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但各种客话、官话
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质,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更应发展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指出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显性、最为重要的标识。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
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好课文、写好字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读书与写字的指导。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少,在朗读长句子时很容易出现磕巴、唱读、顿读等现象。教师应把学生能入情入境朗读句子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以使学生能够逐渐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读好整篇文章。  一、范读引路,鼓励模仿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些句子较长,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在朗读
个性化阅读是课标在阅读方面指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就各有各的观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虽然个性化阅读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但是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呢?两年来,我依托课本将阅读与写话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了仿写、续写、创编的训练,使他们的写话兴趣得以激发,写话水平得到提高。  一、仿写,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  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不能操之过急。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是一篇有趣的童话,主要讲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后来大象也认为自己耳朵有毛病,就把耳朵撑起来,可是总有小虫子钻进耳朵眼里让它很心烦。最后,大象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做回了自己。这是一篇活泼有趣又蕴含哲理的故事,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认读“似、扇”的读音,学会书写半包围结构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