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真作文”,引领习作教学的正确航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积累,结果学生对策略和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但各种客话、官话、假话、套话层出不穷。为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真作文,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一、从“立文”到“立人”,在转化教学目标下倡导“真作文”
  一直以来,习作就是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很多师生甚至已经达到了谈“作”色变的程度。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的矮化——在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要写怎样的“文”,即写出来的所谓“文”应该是什么样的,习作教学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朝着这样的“文”迈进。因此,习作教学就会在“写什么”“怎么写”中死缠烂打。而“真作文”所关注的目标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聚焦于“为什么要写”“写了之后有什么用”。这种目标的改变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将教学的核心聚焦在最应该关注的维度上。
  如在执教自主设置的习作“拯救……”时,笔者聚焦写作主体,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
  首先,出示日记,把握源头。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爸爸让我去扔垃圾,我担心有卖小孩的人贩子,被拐走怎么办?我直接将垃圾扔在了楼梯旁。虽然不够文明,但毕竟是活着回来了。
  其次,猜测作者的心理。写这篇日记的小作者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在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而现在却变得怎样了?如果不加以及时点拨,这位小作者很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再次,探讨原因,把握本质。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别从亲友老师、新闻媒体、犯罪分子等不同的维度探寻小作者变得如此谨慎的原因,为后续的“拯救”提供认知的基础。
  最后,梳理罗列,组织语言。对探讨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帮助这位小作者以及这类患上交往恐惧症的人,可以尝试从劝说作者、提醒父母等不同的维度展开。
  这样的教学引导,并没有将重心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而是始终将学生置放于社会参与者和建设者的角色之中,较好地达成 “我要写”的目标。
  二、从“回望”到“介入”,在转化习作内容下倡导“真作文”
  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相应的习作主题,但教材中的习作缺乏相应的序列性和体系性,已然成为了事实。我们积极自主开发习作资源。事实上,真作文倡导以“真”为核心,习作资源的开发就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
  笔者曾经布置了这样的习作主题——“咱家还缺啥”。笔者以贴近学生认知能力的谈话方式导入,随着思维的逐步扩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日趋开阔:除了常规的缺钱、缺车、缺房子之外,学生逐步认识到家中还缺一次旅行、缺一张全家福、缺少温馨、缺少陪伴、缺少自由和和谐……综合罗列,既有精神方面,又有物质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活的不懈追求与真实状态的不如意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笔者继续进行引导:“如果将我们刚才的访谈交流做成一档电视节目的话,你觉得主持人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这样,让学生自然地将硬性的作文要求转化为自己思考的问题。学生思考之后表示,主持人可能会追问:为什么会缺少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感觉缺少了这些东西?……事实上,学生的思考已经逐步抓住了这篇习作的中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班级中还缺啥、学校里还缺啥、社区里还缺啥……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掌握了习作方法,并熟练运用,丰富了体验成果。
  三、从“技法”到“支架”,在转化教学策略下倡导“真作文”
  纵观当下习作教学实际,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概念性知识和习作知识的传授上。事实上,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不是靠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真作文就倡导运用支架式的策略来替代传统理念中的技法传授,即通过典型的范例、问题以及建议等将习作的方法转化为程序化内容。
  如在教学自主开发的主题“你能管住自己吗”时,笔者就运用支架式策略进行了这样的指导——
  支架之一:播放视频。从网络上收集斯坦福大学关于“延迟满足”心理实验的视频,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激趣。
  支架之二:绘制图表。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对事情的时间、地点、事件和结果进行简单的梳理,以理性的形式确定对该素材的使用意识。
  支架之三:范例呈现。即通过正反两个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让学生在联系中有所发现,领悟适切的习作方法。
  支架之四:思维发散。究竟该如何展现自己“管理自己”的状态呢?笔者设置了“外在表现”和“心理活动”两个不同维度,引导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解构:自己在自我“管理”時,在这两个方面会有怎样具体的表现?
  纵观整个过程,笔者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知识性的介绍,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视频激趣、图表选材、范例对比和细节丰盈的支架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践。有效的支架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示,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从“结果”到“过程”,在转化评价理念下倡导“真作文”
  关注评价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大的进步。在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评价时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评价的主体也以教师为主。事实上,习作评价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是要密切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知、情、意、趣,让习作真正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窗口,促进学生有效成长。
  如在自主设置的主题“大人的烦恼”这篇习作的评价中,如果依循传统习作评价理念,笔者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于细节的方式将课文写清楚,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表达。但在反复研读学生的习作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所描写的大人烦恼都是源于自己的学习,这是对大人烦恼的一种窄化认知。这种单一性的选择反映出来的正是学生中心意识太强。他们已经习惯了感受自我,很少能够站立在他人的视角下考虑问题。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大人的烦恼还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在描写大人烦恼的过程中写着写着大人就已经完全不见了,而自己成为了文中的主角。
  而本次习作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走进成人的心灵世界,与成人进行平等对话,树立身边每一个人都需要关心的意识。基于这样的认知,评价的重心就应该从传统理念下关注文章结果逐步向关注写作者健康成长的角度转变,从而在欣赏、认可学生原本习作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关注成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从其他的维度和视角写出与大人不一样的烦恼。这样一来,这篇习作就不再是纯粹性的表达训练,而成为解决学生生命成长问题的武器了。
  基于目前习作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积极倡导“真作文”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习作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评价等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沿着习作表达的正确轨迹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决定的,因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主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形。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用处,还把小壁虎的有礼貌等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一、找准切入时机,适时拓展资料  在
同事的儿子——志浩,从小就在这座校园里长大。幼时呆萌可爱,灵气逼人,同事们都喜欢他。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玩伴儿”,校园就是他的“游乐园”。  皆因熟之,何来怕之?转眼间志浩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校规于他就是虚设,纪律在他眼里就是浮云。为这事儿,他没少挨妈妈的“竹板加肉”,可三天两头又故态萌发。今年我接任他们班的班级工作,同事们跟我开玩笑:“糙皮蛋”得小心“对付”!  开学头一天大扫除。可能许久
阅读指向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围绕语文核心任务,从教学角度加以选择,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教学,不少教师就教材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聚焦表达技巧,渗透语文“茶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研读课文后你们就會发现,福楼拜与莫泊桑之间的对话是贯串文本始
《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其作者著名的作家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自己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教学这篇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下面,就是笔者在
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反过来,高效的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有效的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有效突破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关注质疑发现,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发现的起点是质疑,因此,在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按照常规教学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从而一步步实现事先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四平八稳,看似完整和谐,却时常遭遇这些现象:很多知识点都要教给学生,然而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篇篇教学形式雷同,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总是启而不发,课堂一度陷入“独角戏”的尴尬境地;教学中遭遇瓶颈,学生缺乏情感共鸣,学会了却并
在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是从教者与学着的视角出發的,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教学的方式,不仅会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哪些视角展开呢?  一、从导演的视角出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设计导演、主角、评委等多个角色引导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阅读轻松、好玩,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上册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需要靠长期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究竟怎么教呢?得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所以说,语感的培养和语用的实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
多数教材以单元为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教材的脉络体系,以主题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我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明主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预习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2)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