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八大《北京纪事》红色专栏颁奖会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an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纪事杂志社于3月16日在宣武门商务酒店召开“迎接十八大 北京纪事红色栏目颁奖会”。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北京纪事》于2011年特别开辟了 “忆革命名人”和“红色收藏故事”两个红色专栏,面向全社会征稿。这两个栏目通过讲述革命者的故事和挖掘红色文物故事及其收藏经历,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和老一辈革命者伟大而光辉的历史征程,让现在的年轻人受到感染和启迪。
  2011年,《北京纪事》这两个红色专栏共发表文章50余篇,超过12万字。北京纪事杂志社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团。评审团成员包括前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著名编剧、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刘侗,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黄乔生,在《北京纪事》开专栏的作家、中国杂技团党委副书记潘向东和本刊社长傅伟。
  经过几位专家认真的评审,从发表的50余篇作品中评出获奖者12名,其中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此次颁奖会,对评选出的优秀稿件的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并颁发奖品。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其他文献
登上天安门城楼,放眼向北中轴线鸟瞰,宏伟的故宫尽收眼底。金黄色的琉璃——宫殿建筑群中的浓墨重彩,让一顶顶巨大的“皇冠”金碧辉煌,光照千秋。  提起中国古代建筑,马上会想到大屋顶。而讲起大屋顶,就自然会想到琉璃瓦。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为此断言:“琉璃瓦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林徽因更是动情地说:“本来轮廓已极美的屋宇,再加以琉璃瓦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无瑕可指。”如此经典的建筑,宛如一座座大型工
期刊
美是人的追求,爱美是人的天性。   西单是京城时尚的集散地之一,各色美与爱美的女孩在此大秀各自的个性与风采。北京纪事杂志社的摄影师,将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末,用镜头定格这美的瞬间。凡被刊出照片的时尚女孩,本人可以持当期杂志到杂志社领取精美纪念品一份。    本栏目由北京纪事杂志社、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期刊
冬去春来,转眼间北京京剧院又长了一岁。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可以说,北京京剧院自1979年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同凡响。她一直以流派纷呈、名家荟萃著称,在带给戏迷无限欢乐的同时,也肩负着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重任。  本期采访人物:武旦名家叶红珠、梅派男旦胡文阁、梅派青衣李红艳。他们在各自的
期刊
小学四年级,“文革”来了,我只好辍学当了“文盲”。后来的“脱盲”是一项艰难、很长久的励志工程,靠自身努力,靠机遇,更靠贵人相助。常说“出门遇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指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仅以此文献给我今生遇到的3个重要的贵人——张树勋、徐声桐、骆明。    贵人——张树勋  1970年,15岁的我到右安门桥畔的汽车修理四厂当了一名炊事员。花季之年,断了求学路,终日与锅盆碗灶为伍,无为而散淡。厨房里
期刊
第一次知道“梅兰芳”这个名字,胡文阁刚刚7岁。  “这个女人好漂亮啊!”胡文阁端详着邻居大爷手中的一张珍贵的旧剧照,片中人优雅端庄的古典仕女扮相令他惊艳不已。“其实他和你一样,是个男的。”“他是谁?”“他叫梅兰芳,解放前就已经是红遍全国的京剧名角了。”  从此,“梅兰芳”便镌刻般留在胡文阁心里,如同一缕梅香,萦绕一生。  从秦腔演员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反串歌手,再到梅派第三代唯一男旦传人,
期刊
成熟、独立、女人味、强悍……这样看似不搭调的一些词的组合,只有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御姐”能对它很好地诠释。御姐,事业上顺风顺水,她们的美丽也吸引着众多的追求者。  号称女强人的御姐们,亦非虚张声势。放眼搜索,最惹眼的便是娱乐圈中那些网民们公认的、气场强大的御姐们:辣妹(贝克汉姆妻子)、麦当娜、章子怡、王菲等,她们无论头脑、身材、外表、做派都是一副大女人风范。  其中,范冰冰的行事风格更是具有典型的
期刊
2011年9月,北京作协会议室。首都绿化办负责人讲话,诚邀作协会员采写为首都绿化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当刘丽莉处长将单昭祥老人的资料递给我时,说了实情:“单老正在住院,恐怕不能接受采访。”我有点为难,不采访主人公怎能写好呢?然而,得知我的采访要求后,病房里的单老坐起身,说:“我能!”     见到单昭祥  关于单昭祥老人的资料,我已经阅读得很熟:  单昭祥,1921年10月10日生,山东蒙阴县人
期刊
插在门外砖缝儿中的秫秸风车转着残年,噼啪的爆竹声渐逝于昨夜,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成了真正的符尾——淡青花烟一样弥散在院子里。  工厂开工, 农人耩地,学生们收拾书包赶作业预备开学。不约而至的风从西山北山越过长城可劲儿刮着,漫过田野,特意在残存的城门洞子里打穿堂儿,起个小旋儿搅起砖脚的黄土。那风吹得有窗挡①住户的牛皮纸窗挡呼哒呼哒,此瘪彼鼓,屋内澄黄的灯光衬着,牙键磨老了的颜色。  呜呜作响的电线音量
期刊
和平门的原址在今天的西城区,位于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原本明朝修建北京城时,并没有和平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原城墙处,开辟了两个拱形券门洞。门洞的上方并未修建城门楼,门洞的前方也没建瓮城,只是开辟了一个上下行的通道。本来袁世凯当政时期就要修和平门,当时流行许多谣言,说修了门如何不吉利,影响风水,闹得袁大头迟迟不敢动工。直到北洋政府时期才正式开工,并于1926年完工,最后定名为“和平门”。同时填平了
期刊
在采访李红艳之前,我听说她是梅派传人、梅葆玖老师的得意弟子,因此专门找了资料,看了很多她表演的视频,竟发现其中有不少刀马旦的武戏——《梁红玉》《盗库银》《虹桥赠珠》……李红艳在台上气质大方,动作利索、准确到位,武功技艺稳健娴熟,让人不由得心生疑问:李红艳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艺术之路?作为梅派传人,她又如何拥有一身让人妒羡的武功呢?    体操健儿的无心插柳  李红艳生在辽宁营口市,小时候因为阑尾炎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