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华芳菲 心灵所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梅兰芳”这个名字,胡文阁刚刚7岁。
  “这个女人好漂亮啊!”胡文阁端详着邻居大爷手中的一张珍贵的旧剧照,片中人优雅端庄的古典仕女扮相令他惊艳不已。“其实他和你一样,是个男的。”“他是谁?”“他叫梅兰芳,解放前就已经是红遍全国的京剧名角了。”
  从此,“梅兰芳”便镌刻般留在胡文阁心里,如同一缕梅香,萦绕一生。
  从秦腔演员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反串歌手,再到梅派第三代唯一男旦传人,关于胡文阁的争议从未停止。繁花绚烂的舞台,每一次跨越的背后,是他默默求索的身影。
  
  秦腔小生的成长
  家乡,古城西安,永远是胡文阁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座城市历经千年沧桑,深刻的人文底蕴滋养出率真淳朴的西安人。胡文阁生于斯长于斯,爱极了西安的古朴和安逸,直到18岁那年决定到大千世界里闯荡一番。
  胡文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童年时便表现出了超常的文艺天赋。3岁就被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西安劳武巷学校招进了幼儿园文艺队,4岁看了《红色娘子军》之后立志当舞蹈家,5岁时便考入西安有名的业余舞蹈学校。时值“文革”,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交流演出,与日本奈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代表团同台献艺。演出结束后往往很晚了,每次都是姐姐们到剧院门口接他。还没到家,小文阁已经趴在姐姐的背上安然入睡了。
  小学毕业后,胡文阁考取了一所外地的舞蹈学院,已经去上学了,却被思儿心切的母亲硬生生拉回西安。胡文阁只好另作打算,进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学习秦腔小生。在西安,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既是人们消解愁闷的一剂良药,也是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胡文阁逐渐体会到了秦腔的美,劲爆的干鼓、悠绵的板胡、激昂的梆子、铿锵有力的唱腔……他心思细密又勤奋肯学,很快便唱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了。
  恰巧西安秦腔剧院排演传统戏需要小孩角色,表现突出的胡文阁自然引起了剧院的注意。在校期间,胡文阁有近一半的时间跟着剧院四处演出。一面在学校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一面丰富着自己的舞台经验,一个文武双全的小生演员就这样炼成了。
  
  初识男旦之美
  在剧院期间,秦腔剧院聘请来的一位专家引起了胡文阁巨大的好奇心。这位老师似乎有一股魔力,他的房间经常人来人往,甚至京剧名家刘长瑜、杨春霞,舞蹈界的陈爱莲等都前来拜访。“这老爷子怎么这么厉害?”胡文阁心里泛起了嘀咕,他决心探个明白。
  一天晚上,心里翻腾着无数个问号的胡文阁夜不能寐,干脆爬起来溜出寝室。漆黑的剧院里只有一间屋子依然亮着灯光,隐约闪动着一个身影。胡文阁定睛一看,正是那位“奇怪”的老师在舞动着一对水袖。灵动翻飞的水袖犹如绽放的鲜花、翩跹的彩蝶、奔腾的水流,一瞬间,世界消失了,唯有这两片长绸在无声地诉说着,美得摄人心魄。胡文阁呆在那里,竟然动弹不得。
  这便是曾风靡剧坛、被戏曲界舞蹈界誉为“水袖大师”的李德富老师,也是著名的男旦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
  这一幕在胡文阁心里掀起了风暴,他一有空便偷偷跑去看李德富老师排练。行云流水般的水袖舞起来,近50岁的人仿佛变成了一位妙龄少女,柔美细腻的京剧唱腔适时破空而来,一切犹如梦境。一段日子之后,胡文阁终于鼓起勇气找到李德富,“李老师,我也想学水袖和男旦唱腔,您能教我吗?”李德富老师思索片刻,说:“秦腔戏不允许男性演旦角儿,更不能学习京剧男旦。不是我不想教你,眼下还不行。”看着胡文阁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李德富老师心下一颤,“你是唱秦腔小生的,用小嗓儿和男旦唱腔有共同之处,但发声、用气则完全不一样。你的面容线条非常柔和,嗓音又独特,是棵好苗子。虽然我不能公开教你,但你可以在一边儿看,千万不能对别人讲。”
  就这样,两人心照不宣,胡文阁跟在李德富老师身边,认真而虔诚地偷起了艺。每当李德富老师练习各种水袖技巧和男旦唱腔的时候,胡文阁便仔细琢磨其中的奥秘,用心感悟。有时候,李德富老师故意放慢速度,好让一旁的胡文阁能够抓住细节。师生二人配合得格外默契,胡文阁沉醉在男旦艺术的美妙中,技艺大为精进。
  
  红极一时的反串歌星
  年仅15岁的胡文阁毕业后,正式调入西安秦腔剧团担任小生演员。按照惯例,新演员总要跑几年龙套才能成角儿。但胡文阁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刚来没多久便挑起了大梁,成了不折不扣的台柱子。
  1986年,胡文阁所在的秦腔剧团排演魏明伦的荒诞剧《潘金莲》。在炎炎夏日中,胡文阁用了近3个月编排舞蹈、设计台词、动作,可谓殚精竭虑。但在这出戏公演时,胡文阁发现,无论节目单还是海报上都没写他的名字。年少气盛的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尊重,一气之下离开了秦腔剧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胡文阁开始跟随一个轻音乐团四处走穴,跳些霹雳舞之类流行舞。披星戴月,四处奔波,遍尝艰苦滋味。一次在四川演出的过程中,团里几个女演员贪吃火锅病倒了。情急之下,团长想到了胡文阁,“文阁,你唱过小生,又学过男旦,救场如救火。”胡文阁别无选择,飞快跑到后台换上演出裙装,精心化妆后款款登上舞台。一曲温婉柔情的歌曲结束了,观众掌声雷动,丝毫没有看出破绽。工作人员也没有料到胡文阁男扮女装竟如此妖娆,歌舞亦天衣无缝。当团长向观众公布胡文阁是男儿身之后,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胡文阁用浑厚的男性嗓音向大家问好时,观众又惊又喜,完全被他以假乱真的表演征服了。那一晚,其他的节目黯然失色,胡文阁一口气唱了半个场次。
  此后,胡文阁开始在各大城市表演反串演唱,名气越来越大。1989年,胡文阁选择了在深圳打拼,很快就成为各大歌厅和夜总会的大牌明星。他大胆地把通俗、美声、戏曲的唱法兼容并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时光悄无声息地流逝着,看似名利双收的安逸生活却无法令胡文阁心满意足。浮华之下,这门艺术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胡文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艺术道路。在他的心中,那个梦想一直在,从未远离。梅兰芳艺术如同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胡文阁无法平静,他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一切,进京学戏。
  
  半世纪来唯一的男旦梅派传人
  1993年~2000年,胡文阁先后在著名相声演员杨少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等人的引荐下,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接触,并逐渐开始学习梅派剧目。2001年,胡文阁拜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为师,成为半世纪来唯一的男旦梅派传人。那一年,胡文阁已经34岁。
  “梅派艺术最难的地方就是唱腔,唱腔中没有亮丽的高音儿,是在平缓中起伏婉转。在优美的韵律中见瓷质的嗓音,这是梅派男旦的特别之处,也是女人所唱不出来的效果。音色不仅纯正,而且有力度,但力度又不能冲破柔美。难就难在这里。没有一点捷径可走,更没有可投机的地方。”胡文阁说道。
  以30多岁的“高龄”开始学习梅派戏,胡文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梅葆玖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因为文阁是半路出家,而且错过了学戏的最佳年龄。但文阁有扎实的戏剧功底,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好学、肯于用功,进步非常之快。能够长期静守淡泊,潜心学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胡文阁做到了。”
  2004年,北京京剧院在排演京剧交响诗《梅兰芳》时,胡文阁被导演陈薪伊相中,扮演“戏中戏”的梅兰芳。胡文阁出色的表演让梨园行和观众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国家领导人看到这部戏后,对胡文阁大加赞赏,一纸调令将他调入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工作。刚刚加盟北京京剧院,胡文阁便担纲新编历史剧《连升三级》的主演,效果不俗。
  自从跨入梅派的大门,师父梅葆玖对胡文阁的两次夸赞令他刻骨铭心。
  2011年11月纪念梅兰芳仙逝50周年演出,胡文阁出演了梅派难度最大、也是最冷门的一部戏——《生死恨》。按行内的说法,这部戏是悲剧,从头到尾都很“温”,就“夜遁”一场戏比较出彩。“这出戏很难演,很多旦角不敢驾驭,完全是‘人保戏’。”但是,胡文阁一出戏下来赢得了十几次的掌声,其实在这背后都是汗水和心思,“我用了半年准备这出戏,先花很长时间对人物进行分析,每一段唱练到滚瓜烂熟,再背下大段的道白念词,用戏曲的程式把这些融合在一起,然后还要和其他演员配合,要一起排练很久,推到舞台上以后还不算成功,还需要千锤百炼的磨合。”师父梅葆玖对胡文阁的要求很严格,极少赞美之词,这一次,却破了例。
  同样是2011年底,梅葆玖和胡文阁一起参加水立方全球华人晚会的录音。胡文阁唱梅派经典《贵妃醉酒》,滚瓜烂熟的一段戏,胡文阁却对自己要求很苛刻,仅“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么一句唱腔就录了五六遍。晚上,胡文阁开车送师傅回家,在夜色中梅葆玖轻声道:“你现在唱得够水准了,能成为一个大角儿了。”一瞬间,胡文阁的心中百感交集。
  
  正如梅葆玖先生所言,“梅派艺术平淡里见丽质,委婉中见‘骨力’。而‘骨力’就是男旦演员所具备的气质、力度及艺术修养。”胡文阁深知,这种“文化底蕴”和“个人魅力”要用一生去修炼。
  流光魅影,回眸一笑,顾盼生姿。舞台上,胡文阁尽情地演绎着剧中人,梅派艺术的博大和美妙令他如痴如狂。波澜起伏的人生阅历让胡文阁的心中愈发清朗,唯有京剧才是他的心灵最终的归属。
其他文献
在西城区的定阜大街路北是有名的辅仁大学,这座老楼的后面,是个有亭台、爬山廊、池塘、绿树成荫的大花园。经过这片园林往东,优雅的大四合院就是涛贝勒府了,这里所说的宅院主人就是爱新觉罗·载涛。他1887年出生,是光绪皇帝的胞弟,又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他居住的宅院,民间称其为涛贝勒府。解放后这里是北京十三中学,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骑术与唱功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载涛就是皇叔了,他被封为军咨大
期刊
拐了、拐了!  在人们的一般性理解中,“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也叫“极值点”或者“驻点”。  自从脱缰野马一样的中国房地产价格受到政府的调控抑制以来,人们就不断提出以下疑问:中国楼市的拐点到底什么时候到来?  拐了,拐了!根据近来的有关数据,中国房价下跌似已成定局,以下数据从两个方面佐证了这个判断。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3月18日公布的2
期刊
王振清这个人长得虎背熊腰,黑脸厐,不讲话时,表情很严肃,只要他张嘴说话,就很幽默、很风趣。初见王振清的人,都觉得他长得憨厚,像个大将军,也有人觉得他像个“黑脸包公”,脸上“挂官相”,总的评价就是个“武将”不会是“文官”。其实,他不但是个文官,还是已有400余万字著作的作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且是中国侦探小说文艺协会副会长。是位有文化、有能力且感情丰富的专家型、学者型大法官。    一位法官的
期刊
米奇、唐老鸭、小熊维尼、白雪公主……迪士尼的这些卡通人物伴随着我们90后成长。再大一点就幻想自己可以变成迪士尼动画里的公主,可以穿上漂亮的公主裙。从小就梦想去迪士尼乐园,去见米老鼠,看看白雪公主和她的7个小矮人,直到如今,依旧向往。  迪士尼拥有百年历史,自创始人华特·伊利亚斯·迪士尼的出生直至今时迪士尼将在上海建主题公园,从最初只从事动画电影到现在扩展至诸多产业。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卡通人物,给予
期刊
说“盐打哪儿咸”,貌似追溯盐的历史,实际上,是拿盐说事,聊的是咱开门生活与盐有关的小事。  盐为五味之首。人人食盐,得味不同。少时,听过一则故事,北京城东长安街北池子大街里有一座庙,叫马格拉庙。这庙房顶双飞檐,外表美观大方。当年修这座庙时,有个工头领着木匠们给檐椽下料时,把尺寸弄错了。应该3尺5寸4的料,下成3尺4寸5了。大伙儿谁也没在意。话说当天来了个老头儿,弓腰驼背,挎着一个装工具的破口袋,非
期刊
随着丰台区长辛店老镇改造2010年启动,长辛店——北京最后一个棚户区2011年将启动改造拆迁。我在长辛店长大,在那里上山下乡过,对长辛店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们之所以称长辛店为古镇,是因这里曾是当时北京城去西南九省的九省御路。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西南最近的古驿站,从那时留存的御制碑文记载中得知:“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达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觐、谒选、计偕、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兹。”
期刊
登上天安门城楼,放眼向北中轴线鸟瞰,宏伟的故宫尽收眼底。金黄色的琉璃——宫殿建筑群中的浓墨重彩,让一顶顶巨大的“皇冠”金碧辉煌,光照千秋。  提起中国古代建筑,马上会想到大屋顶。而讲起大屋顶,就自然会想到琉璃瓦。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为此断言:“琉璃瓦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林徽因更是动情地说:“本来轮廓已极美的屋宇,再加以琉璃瓦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无瑕可指。”如此经典的建筑,宛如一座座大型工
期刊
美是人的追求,爱美是人的天性。   西单是京城时尚的集散地之一,各色美与爱美的女孩在此大秀各自的个性与风采。北京纪事杂志社的摄影师,将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末,用镜头定格这美的瞬间。凡被刊出照片的时尚女孩,本人可以持当期杂志到杂志社领取精美纪念品一份。    本栏目由北京纪事杂志社、北京市摄影家协会、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期刊
冬去春来,转眼间北京京剧院又长了一岁。前身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可以说,北京京剧院自1979年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同凡响。她一直以流派纷呈、名家荟萃著称,在带给戏迷无限欢乐的同时,也肩负着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重任。  本期采访人物:武旦名家叶红珠、梅派男旦胡文阁、梅派青衣李红艳。他们在各自的
期刊
小学四年级,“文革”来了,我只好辍学当了“文盲”。后来的“脱盲”是一项艰难、很长久的励志工程,靠自身努力,靠机遇,更靠贵人相助。常说“出门遇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指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仅以此文献给我今生遇到的3个重要的贵人——张树勋、徐声桐、骆明。    贵人——张树勋  1970年,15岁的我到右安门桥畔的汽车修理四厂当了一名炊事员。花季之年,断了求学路,终日与锅盆碗灶为伍,无为而散淡。厨房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