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新课改中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算得上是一堂充满魅力的好课,然而作为课堂辅助者的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呢?本文便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语文课堂中是如何创建学生平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沉浸式阅读,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沉浸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常规、单调、固定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讲讲、读读、背背,完全以应试为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课堂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才是既治标又治本的最好方式。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
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个大舞台,学生则是上演一幕精彩好戏的演员,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去调动演员们的兴致,发挥极致,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呢?这不仅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以下便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展现课堂艺术魅力的。
一、以情动人,薰陶感化
语文课堂是情感与美的表现,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领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如在传授《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君报恩之心苍天可见,给学生讲述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对“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忠心辅佐,从而让学生体味诸葛亮在出师前立下军令状时复杂的情感,是生与死的离别,是敬忠还是教诲,是报恩还是愚忠,将这种情感让学生去体味、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不禁进入到诸葛亮复杂的情感世界中,因而也体味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以及诸葛亮所提出的忠恳之见,文章重点、难点一灌而出,整堂课在一种感动的情感氛围中成功结束。
所以情感式的薰陶可以让学生将心灵与情感假设归位到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去挖掘去领悟其中的感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问,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增长,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他真正的名字吗?为什么鲁迅这样一位大作家不能给他小说的主人公起个名字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颇感兴趣,由此而联想到鲁迅作品中阿Q,小D都没有名字,剖开了社会背景,深入了文章主题,学生热烈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封建各种腐朽思想制度使这些小人物悲惨到拥有一个名字的资格都没有,或是封建科举制,或是封建等级,学生带着兴趣深入课文,这样悲惨的小人物甚至得不到同情,在“笑”声中死去,是一种冷酷淡漠的非人情社会,从而也让学生领悟到了鲁迅小说的精湛之处,强烈的讽刺,“笑中有泪”,让读者去自悟和感受悲凉,其主题由一个问题而带出,学生带着一种悲愤的心情揭开了文章的中心主旨,领悟了作者的思想。
巧设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悬念中深入,顺藤摸瓜,往往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联想辐射,思维开花
语文学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学生在课堂中若能在文本的引导下展开联想,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针对朱自清散文“诗美、情美、境美”的特点,课堂一开始便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在轻音乐中开始联想美丽的春天,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完全融入到了春景中,睁开眼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表述他(她)感受到的春天,用最美的语言去形容,虽语言稚嫩,学生却用心灵去感受了他们眼中的春天,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景象如此贴切,学起来就更有同感了。
根据学生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去联想,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引发浓烈的兴趣,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演”代讲,情境体验
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表现欲,在枯躁的讲授中若能让学生参与情境表演中,或唱或演,则能让学生充分身临其境,兴趣高涨,如在讲《犟龜》一文中,让学生参与到童话故事的表演中,请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学生评价,选出最佳演员,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精彩的表演使其身临其境,仿佛进入美丽的童话王国中,感受到了犟龟的执着和坚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在“演”出领悟主题,寓教于乐,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
这种表演式教学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学生在领悟人物的精神后参与情境演出,在表演中再现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道理,兴趣油然而生。
五、竞争比拼,以“竞”激趣
好强、好胜心灵是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在课堂中若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在竞争比拼中充分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口语交际《名言警句积累》中,试先布置学生搜集,要比比班上男女同学积累名言警句的能力,结果在课堂上果然巾帼不让须眉,两大阵营你一言我一句,整堂课在激烈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踊跃地参与进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佚事引介,以“奇”激趣,提纲挈领,诗谜激趣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教材内容而定,本人所总结出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模仿表现欲强,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再根据所教内容而进行启发和点拔,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发挥其兴趣,充分表现自我,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快乐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沉浸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常规、单调、固定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讲讲、读读、背背,完全以应试为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课堂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才是既治标又治本的最好方式。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校园环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富有教育内涵、美感的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空间。
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个大舞台,学生则是上演一幕精彩好戏的演员,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去调动演员们的兴致,发挥极致,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呢?这不仅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以下便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展现课堂艺术魅力的。
一、以情动人,薰陶感化
语文课堂是情感与美的表现,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领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如在传授《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君报恩之心苍天可见,给学生讲述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对“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忠心辅佐,从而让学生体味诸葛亮在出师前立下军令状时复杂的情感,是生与死的离别,是敬忠还是教诲,是报恩还是愚忠,将这种情感让学生去体味、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不禁进入到诸葛亮复杂的情感世界中,因而也体味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以及诸葛亮所提出的忠恳之见,文章重点、难点一灌而出,整堂课在一种感动的情感氛围中成功结束。
所以情感式的薰陶可以让学生将心灵与情感假设归位到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去挖掘去领悟其中的感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问,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增长,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他真正的名字吗?为什么鲁迅这样一位大作家不能给他小说的主人公起个名字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颇感兴趣,由此而联想到鲁迅作品中阿Q,小D都没有名字,剖开了社会背景,深入了文章主题,学生热烈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封建各种腐朽思想制度使这些小人物悲惨到拥有一个名字的资格都没有,或是封建科举制,或是封建等级,学生带着兴趣深入课文,这样悲惨的小人物甚至得不到同情,在“笑”声中死去,是一种冷酷淡漠的非人情社会,从而也让学生领悟到了鲁迅小说的精湛之处,强烈的讽刺,“笑中有泪”,让读者去自悟和感受悲凉,其主题由一个问题而带出,学生带着一种悲愤的心情揭开了文章的中心主旨,领悟了作者的思想。
巧设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悬念中深入,顺藤摸瓜,往往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联想辐射,思维开花
语文学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学生在课堂中若能在文本的引导下展开联想,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针对朱自清散文“诗美、情美、境美”的特点,课堂一开始便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在轻音乐中开始联想美丽的春天,脸上露出了欣喜的表情,完全融入到了春景中,睁开眼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表述他(她)感受到的春天,用最美的语言去形容,虽语言稚嫩,学生却用心灵去感受了他们眼中的春天,跟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景象如此贴切,学起来就更有同感了。
根据学生想象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去联想,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引发浓烈的兴趣,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演”代讲,情境体验
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表现欲,在枯躁的讲授中若能让学生参与情境表演中,或唱或演,则能让学生充分身临其境,兴趣高涨,如在讲《犟龜》一文中,让学生参与到童话故事的表演中,请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学生评价,选出最佳演员,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精彩的表演使其身临其境,仿佛进入美丽的童话王国中,感受到了犟龟的执着和坚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在“演”出领悟主题,寓教于乐,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
这种表演式教学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学生在领悟人物的精神后参与情境演出,在表演中再现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领悟道理,兴趣油然而生。
五、竞争比拼,以“竞”激趣
好强、好胜心灵是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在课堂中若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在竞争比拼中充分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上口语交际《名言警句积累》中,试先布置学生搜集,要比比班上男女同学积累名言警句的能力,结果在课堂上果然巾帼不让须眉,两大阵营你一言我一句,整堂课在激烈的氛围中结束,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都踊跃地参与进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佚事引介,以“奇”激趣,提纲挈领,诗谜激趣等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教材内容而定,本人所总结出的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情感丰富,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模仿表现欲强,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再根据所教内容而进行启发和点拔,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发挥其兴趣,充分表现自我,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快乐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