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对《西游记》的文化影响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代是儒家文化发展的巅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孟子》一书对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文化影响,并辨析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
  【关键词】《孟子》;《西游记》;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30-02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在中国文化经典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四大名著与四大奇书均有它的位置。前人对《西游记》的研究多是将儒释道三家文化一起对比,得出《西游记》的精髓在于它内含的儒家思想,但未见具体分析儒家经典对《西游记》的文化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儒家经典中《孟子》一书对《西游记》的文化影响。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代,考试采用八股文,试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吴承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对于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一、儒家修身观:唐三藏历经磨难方成大器
  《孟子·告子章句下》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孟子认为只有历经各种磨难的人才能够堪当大任。吴承恩在写唐三藏的时候,将孟子的这种思想体现得十分透彻。
  唐三藏在受封时,如来佛祖谈到他被贬前因,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②金蝉子转世为状元郎陈光蕊之子,尚在母亲腹中,父亲便遭奸人所害,母亲被奸人强占为妻,出生后母亲为保护他将他抛弃江中,幸得金山寺长老救起。虽在寺中平安长大,却没有父母相伴身旁,讲经参禅时别人被他难倒,恼怒起来骂他是业畜,不知姓名,不识父母,他内心难过,求师父告知父母姓名,这才得知自己的坎坷身世。替父母报仇之后,为报答师父养育之恩继续留在寺中修行。也正是因为从小长在寺庙中,修习佛法,才有后来被推举主持水陆大会,恰巧碰上观音菩萨挑选取经人,得知大乘佛法的好处后,毅然决定西行取经,即使前路坎坷,危险重重,也毫不退缩。唐三藏的人生经历印证了《孟子》中的观点,虽然他遭受了诸多磨难,但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他,从而堪当大任。
  二、忠君爱臣观:唐太宗唐三藏互相成就对方
  《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第三则,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这里孟子指明君臣之间的相待之道,君王想要得到臣子的忠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吴承恩笔下的唐太宗就是这样一位明君。第十二回中,众臣推举陈玄奘做坛主,唐太宗见后便封官赐物,玄奘开坛讲法时他带群臣一同拈香听讲;听闻有和尚售卖好袈裟,高兴得忽略了癞和尚的失礼,还愿高价购买;玄奘自荐上西天拜佛求经,他立即与玄奘拜为兄弟,为玄奘准备齐全行囊与仆从,并亲自为玄奘送行。第一百回中,因玄奘出发时与唐太宗约好三年便回,到了第三年便建起一座望经楼,每年去楼上等候。以上种种皆可体现《西游记》中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厚爱。
  史书中记载的唐太宗却大不一样,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六卷记载,唐太宗是在陈玄奘求法回国后才召见了他,当问玄奘西行为何没有上报朝廷时,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④可见唐朝时子民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离开国土,玄奘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西行求法。虽然回国后唐太宗并没有对他的违法行为进行追责,反而让他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并亲自接见他,但是玄奘内心依旧又敬又怕,只说是自己的原因才使得当初出行申请不被批准。
  吴承恩之所以将唐太宗与玄奘的关系做出改写,就是想要突出君王在君臣关系中的重要性与主导性,君王的真心才能换回臣子的忠心。虽然整部小说中,唐太宗的出场次数很少,但他是唯一一个明君,吴承恩还写了很多昏君来反衬唐太宗,比如说迫害和尚的车迟国国王、祭赛国国王、灭法国国王,被妖怪蒙骗的宝象国国王、乌鸡国国王、比丘国国王等。
  三、儒家治世观:对孙悟空的引导与约束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⑤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意在强调引导、约束的重要性。孙悟空是《西游记》的重要角色之一,吴承恩给孙悟空安排了两位师父,一个传授本领,一个传授佛家思想,孙悟空作为一只天地精华孕育出的石猴,只有在接受佛家思想的引导、约束后才能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最终修成佛家的正果。
  菩提祖师虽然传授一身本领给孙悟空,但彼时孙悟空仅仅只是增加了武力值,在思想上还是无拘无束的,身处人世却不通人情世故。第三回中,孙悟空先闯龙宫抢兵器,后乱地府改生死簿,这两件事被东海龙王和秦广王上奏天庭,让玉帝对孙悟空的态度由“垂赐恩慈”转为“遣将擒拿”,引出后续一系列事端。菩提祖师教的是道家修仙之法,追求道法自然,但是孙悟空行为方式太过于“自然”,引起道家上仙的不满,最终落得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吃铁丸、饮铜汁的凄惨下场。
  反观孙悟空的另一位师父——唐三藏,他将孙悟空身上的猴性转变为人性再上升为佛性,是齐天大圣变为斗战胜佛的引路人,孙悟空在跟随唐三藏一路向西过程中的变化不可谓不大。第十四回中,唐三藏刚把孙悟空解救出来,路遇强盗打劫,孙悟空戏耍他们之后将人都打死了并且不以为意,这违背了唐三藏身为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理念,唐三藏责备他,他不服气便自己离开了;第二十七回中,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和尚看不出妖怪真身,孙悟空打死妖怪三次,他们便以为孙悟空杀了三个人,唐三藏不听孙悟空辩解,三次念紧箍咒教训他并要赶他走,孙悟空无奈只好走了,走前还跪别唐三藏,嘱咐沙师弟好好保护师父;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中,孙悟空杀了前来寻仇的草寇,又遭紧箍咒惩罚,这次唐三藏动了大怒定要赶走他,孙悟空去又复返向唐三藏认错,唐三藏只铁了心不理他,又念起紧箍咒,孙悟空见师父无丝毫回心转意,方才无奈离开,跑到南海普陀崖向观音诉苦,求观音解了紧箍咒,观音只告诉他无解并让他在此等候唐三藏来寻他,后来解决六耳猕猴之后也求如来佛祖解了紧箍咒还他自由身。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三藏三次矛盾大爆发,三次矛盾一次比一次激烈,但孙悟空前后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第一次发生矛盾时,孙悟空刚从五行山下解脱出来,与世隔绝五百年,依旧是当初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的内心对唐三藏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是有点看不上的,当唐三藏因为他杀了几个恶人责备他,他生气起来二话不说转身就走;第二次发生矛盾时,他与唐三藏在相处中生出师徒之情,也受唐三藏的影响开始通人性,遭到误解之后会与唐三藏解释,即使吃了紧箍咒的苦头,也还要与师父拜别,带着对师父的担心离去;第三次矛盾是最激烈的一次,孙悟空这次心灰意冷,存了还俗之心,求观音菩萨和如来取了紧箍咒,但观音菩萨告诉他唐三藏身为佛家弟子一心向善,决不会轻易伤人性命,自此以后孙悟空才真正向师父的精神靠拢,牢牢记得佛家教誨,唐三藏也再没有念过紧箍咒,因为此时孙悟空已经成佛,只待取到真经后得个斗战胜佛的封号而已。   紧箍咒是吴承恩设定的一件最能体现引导与约束的法宝。第八回中,如来交给观音菩萨一共三个箍儿,如来的本意是三个箍儿都用在唐三藏的徒弟身上,猪八戒和沙和尚在受菩萨指点之前是吃人的妖怪,孙悟空只是在唐三藏遭遇强盗时手上没个轻重打死了人,却只有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是因为孙悟空没有规矩,才用紧箍咒约束他。
  四、结语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许多经典名言流传至今,对国人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选择了其中三个方面:一是儒家修身观;二是为忠君爱臣观;三是儒家治世观,结合明代小说《西游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编写此书时受到《孟子》一书的深刻影响,并且将《孟子》的观念传达给读者。相较于作者对佛、道两家思想的直白引用,《西游记》中并没有哪章哪句中出现《孟子》中的句子,但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烙印,只有深入研究、細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精髓。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吴承恩:《西游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版。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黄健威.贬道·嘲佛·崇儒—— 《西游记》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2.
  [5]张婧.儒释道三教的杂糅——重解《西游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07):40-44.
  [6]郑巧玉.《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关系[J].长江丛刊,2017,(30):63-64.
  [7]黄卉.《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J].名作欣赏,2007,(24):19-22.
  [8]刘辰莹.《西游记》中三教地位辨析[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83-90.
  [9]花三科.佛表道里儒骨髓—— 《西游记》管窥再得[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22-28.
  作者简介:
  肖敏,女,汉族,河南潢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文化经典。
其他文献
【摘要】在生活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心去体验生活,让美好的事物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留下美好且深刻的记忆,让人们可以回想到生命过程中美好的体验。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可以让生活感到更加充实,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做出肯定,没有体验,人们将失去创作的灵感也无法去感知生活,审美体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活动,并且也能在大脑中形成较为直观的形象,文学欣赏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审美去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美的感染并
期刊
【摘要】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始终伴随人类文明发展。晚清讽刺小说《老残游记》对当时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进行了直露的描写,有直接暴力,也有具有隐藏性的结构性暴力。通过界定暴力的概念,探寻《老残游记》中描写暴力的话语载体,分析暴力叙事的现实成因,进而探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型塑。  【关键词】《老残游记》;暴力;文化;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社会上对它广为好评。书中独特的语言通过对话展现,借助人物的对话描绘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继而让情节发展得更加流畅,因此语言成为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让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化。总体来看,书中的对话让人物更加具体可感,主题在文本中更加突出,本书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将人物之间的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也着重分析整部小说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期刊
【摘要】在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印证了不少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必然发生的结局与特定条件下的偶然互相交织,促成了对观众思想道德的陶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总结了古希腊罗马的悲剧理论,并为后来西方悲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悲剧;亚里士多德;《俄狄浦斯王》  【中图分类号】I5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18-02  古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部门应紧跟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大普及阅读的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为了扩大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力,需要深入分析促进网络信息时代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背景;汉语言文学;经典阅
期刊
【摘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地方文学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不约而同地成了文学主流。两种文学流派都以故乡或者生活的地方为创作灵感,但两者看似相同却也有些许不同。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第三十一章与鲁迅的《故乡》为例,来对比地方色彩文学与乡土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作品传达的内核,来得出地方文学和乡土文学的异同。  【关键词】地方文学;乡土文学;社会制度  【中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诠释史研究》一书,以历史上对《三国演义》的种种解读为研究对象,是首部对其诠释历史进行梳理的著作。该作关注“后文本”,开拓了《三国演义》研究领域;关注诠释者,注重探求不同诠释特点形成的原因;在结构模式、写作思路上该书也有独到之处,是《三国演义》研究史上一部独辟蹊径的力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诠释史;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汉语助研”软件对《白鹿原》的语言风格进行探究。本文使用“汉语助研”软件中的“风格”功能对《白鹿原》和《陈忠实短篇小说集》进行对比分析,从字符、词汇、句子和语法层面提取《白鹿原》的语言风格特征,得出《白鹿原》具有用字丰富程度低,多使用长句,用词丰富程度低,且多使用陈述句的特点,也得出陈忠实先生的小说具有用字、用词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本文使用“汉语助研”软件中的“用字”和“用词”功
期刊
【摘要】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疏离而奇异的文风展示了日本“团块一代”的精神世界。动物作为村上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模糊了小说虚幻与现实的界线,又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深思。本文将对村上作品中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深意。  【关键词】村上春树;动物意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其作品中竭力要解构与颠覆的对象,主要包括殖民神话、殖民意识形态、种族隔离制度、传统历史观和传统文学观等。  【关键词】库切;解构;殖民  【中图分类号】I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24-02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以精巧的构思、意味深长的对话和卓越超群的分析”获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