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中暴力叙事及理想社会构建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dwc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始终伴随人类文明发展。晚清讽刺小说《老残游记》对当时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进行了直露的描写,有直接暴力,也有具有隐藏性的结构性暴力。通过界定暴力的概念,探寻《老残游记》中描写暴力的话语载体,分析暴力叙事的现实成因,进而探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型塑。
  【关键词】《老残游记》;暴力;文化;理想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06-02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C551)。
  在古代,暴力是指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强制力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暴力”作为一个名词,其基本含义是“一、强制的力量,武力,如暴力行为或家庭暴力。二、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如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1]学者约翰·加尔顿从文化批评角度对暴力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分类。“加尔顿把暴力定义为‘任何使人無法在肉体或思想上实现他自身的潜力的限制’,他把暴力区分为‘直接暴力’‘结构性暴力’和‘文化暴力’三种形式……文化暴力乃是指文化中那些能被用来为直接性或结构性的暴力辩护、使之合理化的方面。”[2]275本文想要分析的暴力即以强制力量和武力对他人造成人身或精神伤害的行为,主要分为加尔顿所界定的“直接暴力”与“结构性暴力”。
  一、暴力叙事的话语载体
  (一)直接暴力。全书中最令人痛心的暴力描写是对酷吏残暴断案的描写。第三回中刘鹗通过百姓的描述进行的侧面描写“‘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难道没有冤枉吗?’”[3]26第五回中直接写“清官”玉贤之残暴,如“每人打两千板子,看他死不死!”[3]40至此,于朝栋一家四口冤死,实际情况则是于家遭强盗栽赃陷害。然而酷吏的暴力行径绝不止于此,其后王家儿子和掌柜的妹夫也惨遭厄运,站笼而死。与玉贤暴力程度不相上下的是刚弼。刘鹗在第十六回中如是写,“今日替我先拶贾魏氏,只不许拶得他发昏……等他回过气来再拶。”[3]145刚弼在审理齐东镇魏家命案时完全无视贾魏氏为救父可承认任何罪行的事实,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判定贾魏氏有罪,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除此之外,刘鹗还对一些流氓地痞的恶行进行了书写。第四回讲到于家冤案的缘由时提及强盗,强盗一连抢烧了好几家并设计诬陷于家。第六回中,王三看中人家闺女,闺女的父亲不同意,他便诬其为强盗,致其冤死。再说齐东镇魏家一案也是遭了地痞吴二的诬告,实则他才是毒害贾家的真凶。除了吴二,书中还出现了一个惹不起的陶三胖子,刘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写其暴力。如“放狗屁……预备打死一两个,花几千银子,就完事了!”[3]181除了这些人,妓馆的老鸨也是常见的施暴者,如第十三回中关于妓女翠环的描写,“‘你瞧,这些伤痕教人可惨不可惨呢!’老残看时,有一条一条青的,有一点一点紫的。”[3]118可见翠环常被老鸨打得浑身是伤。
  (二)结构性暴力。刘鹗通过对各种女性的描写将封建伦理的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封建统治者通过剥削渗透等因素并辅之以冠冕堂皇的语言,将女性置于不公且充满暴力的社会中。不同于血腥残忍的物理暴力,封建礼俗这种杀人不见血的软暴力更具时代性和隐藏性,对人性的戕害也更可怕。
  玉贤胡乱断案害死于家人,于家媳妇吴氏全力挽救家人,终为夫自刎,真情令人感动。然而节烈的旌表才是夫权社会对女性最大的压迫。魏氏同受其害,她遭受陷害,死了丈夫而无依靠,又因不忍父亲被打便自愿蒙受冤屈,若无老残等人帮忙定也是同吴氏一般下场。除良家女子外,刘鹗对娼妓形象也多有叙写,写得最多的当属翠环。翠环本是地主家的小姐,因庄抚台治理水患不善而家破人亡沦为妓女,老残同情她却也顾忌其卑贱的身份。另一位则是斗姥宫里的姑子逸云,她既是出家的尼姑又是娼妓。《续集》第九回中还写到了地狱里的鬼娼。这些命妇生前因嫉恨丈夫狎妓而口出恶言,死后便要为娼赎罪,受欺辱之苦,这种惩罚亦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二、所叙暴力的现实成因
  加尔顿认为“无论是直接暴力还是结构性暴力,都必须依靠‘文化暴力’来获得合理性和道义辩护。”[2]275文化暴力即出现上述暴力的主要原因。郑万隆曾把小说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社会生活的形态,再一层是人物的人生意识和历史意识,更深一层则是文化背景,或文化结构。”[4]《老残游记》写于从旧帝国到新共和国灾难性转变时期,其中表达了刘鹗对国家、百姓及文化的重大关切。文化暴力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和制度对人的“无形”强制压制。《老残游记》中的文化暴力又可分为制度层面的暴力和价值观念层面的暴力。
  制度层面的暴力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老残游记》于1903年在《绣像小说》半月刊连载,这时晚清中国的国家体制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暴虐是专制制度的产物,而官吏正是这种封建专制的国家意识形态下暴虐的实施者。小说中酷吏所使用的酷刑既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直观体现,也是维护统治者权力的必要仪式。如果说制度层面的暴力是内容,那么直接暴力就是这种暴力外在形式。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酷刑这种暴力手段俨然失去了惩奸除恶的正义性,维护封建统治体系权威与统治者利益而存在的原始价值却愈加明显。
  价值观念层面的暴力则体现为文化习性中的“三纲五常”。这种暴力在封建伦理观念中生根,逐渐发展成束缚人的道德规约。清朝以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它的宗旨是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在人性 、伦理、政治 、知识和价值观上将一切人和整个社会消融于国家意志的规范中,并视为天然合理。”[5]这种暴力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儒学外衣下更显合理化。长久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观念以及封建节烈观便是这种暴力不断发展的产物。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阐释了自己对节烈的理解:“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6]正如其所言,封建社会节烈的女性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吴氏自尽之举除却对丈夫的情分,大抵还是受到了节烈观的影响,真正是“以理杀人”。   晚清虽受西方文化冲击,但封闭的环境使民众思想依然狭隘,酷吏依然杀民如杀贼,妓馆依然开着,妇女依然殉节,百姓仍然处于被封建文化压迫的悲惨境况中。文化借文明机制的压抑来实施暴力,由体制、习惯或是社会价值观念构成的文化暴力使得直接暴力和结构性暴力显得那么自然而合理。
  三、理想社会的型塑
  西方艺术善用暴力宣泄情绪,用恐惧净化心灵。而中国的艺术向来含蓄蕴藉,血腥暴力的直接描写并不多,一般见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注意及推动情节发展。刘鹗带着悲悯的目光叙写暴力,其动机似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他试图以文学为工具,以暴力背后百姓的生存困境为入口展现理想社会的型塑。
  首先,改吏治中的权治、人治为德治。全书中关于酷吏的暴力描写最为触目惊心。玉贤与刚弼这两位官员表面为清官,实则为不顾百姓疾苦的酷吏。前者以百姓的生命换来鲜红的乌纱帽与两袖清风的美名,后者迂腐不堪,以酷刑断案了事,冤枉无辜,自以为不收取钱财便可为所欲为。这部分刘鹗绘写现实中的暴力,写尽了“清官”的残暴与刚愎自用,也让读者看清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封建制度下的官吏根本不会介入底层结构去了解弱势群体的诉求。因而刘鹗描绘了如此的理想社会蓝图:官员谦逊有礼,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实施“仁政”,吏治中的权治、人治变为德治,统治者不重权势而重责任,淡泊名利,不再将威慑入侵者和犯罪分子的暴力滥用于普通民众身上。
  第二,承认天伦与人伦,解放人性,并以道德引人向善。心理学家理查德·特伦布莱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进程中,一个人最暴力的阶段是两岁的时候,凡是人,本质上都趋向暴力,因而在文化压抑的环境下人性中的暴力想象极易转化成暴力行动。现实社会黑白颠倒,好人常为奸人所害。刘鹗针对此现象认为理想社会应实现人性的复归,人的本能欲望应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也对膨胀的私欲加以限制,举措就是加强道德建设,引导人欲从善。如此百姓诚实质朴,和谐平等,互相关爱,再无地痞恶霸和强盗流氓欺压平民的事情发生,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放。在《老残游记》中,对不同女性悲惨遭遇的描写展现了晚清文化暴力下女性的可悲命运。刘鹗将各色的女性带入了读者的视野,虽因时代局限性未能完全做到对女性一视同仁,但也恰是这种对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歧視更凸显了女性境遇之可悲,整个文本展出了一条充满血泪的女性命运之路。刘鹗为女性发声也许并非出于对两性关系的正确认知,但“单凭其人道主义之精神,实已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这一代人站在同一阵线。”[7]在其建构的理想社会中,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得以解放。与暴力叙事相对地,理想社会中束缚女性的枷锁正在逐渐摘除,个体生命得到尊重,无须为表节烈而殉情,也无须依靠男性获得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拯救。
  综上所述,文学从来都是既反映现实又不合乎时宜的,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同时也再现了当时的客观大环境。他借暴力描写将丑陋的怪现象凸显给人们观看,切中时弊地对当时的清廷官场进行了批判,直面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与人民一起愤怒,起到了社会现实与文本相互指涉的效果,并使读者从暴力叙事中窥探到了其对超越现实的社会状态的型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1.
  [2]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3]刘鹗.老残游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
  [4]郑万隆.我的根[J].上海文学,1985,(05):44.
  [5]王学钧.以理杀人与有罪推定—— 《老残游记》对理学化清官的批判[J].明清小说研究,2007,(02):142.
  [6]鲁迅.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57.
  [7]夏志清.人的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2.
  作者简介:
  何鸣,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硕士在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庄子》是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典籍,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也吸引了不同国家汉学家的目光,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庄子》运用了丰富的成语、典故和谚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该文从阐释学理论视角,主要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德国作家维克多·卡林克的德语全译本为例,对其中的成语翻译过程进行阐释,分析和研究其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传播。 
期刊
【摘要】作为尤金·奥尼尔悲剧戏剧的典范之一,《榆树下的欲望》讲述了伊弗雷姆·卡伯特一家扭曲的家庭关系,混乱的家庭身份以及无序的精神世界。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年轻主人公爱碧和伊本扭曲的道德表现,从而挖掘二者从相互堕落到彼此救赎的心理历程。如此转变也表现了奥尼尔能够突破世俗眼光,把爱情推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文学伦理学批评;道德扭曲;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人们常说王维之诗优美,却很少人究其缘由。康德在其名作《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提出过“优美”概念,其具体内涵包括“修饰”“渺小”“迷人”三点,而王维的诗歌恰好符合这三方面的定义。“修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景搭配工巧;第二,注重整体环境;第三,景物布置得法。“渺小”体现在诗人善于处理身边的寻常景物,小却处处透着亲切与美好。而“迷人”则体现在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来凸显诗中密集的美好事物。  【关
期刊
【摘要】《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作者庾信在吸收了六朝文学中的思想内容之后,融入自身的情感,加入时代的追求。在《哀江南赋》中运用《文心雕龙》中所指明的文学批评方法,即可窥见于“神思”“风骨”等方面《哀江南赋》于六朝文学之继承。  【关键词】《哀江南赋》;庾信;六朝文学;《文心雕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在《铁木前传》中,包含着明显的复调结构特征。孙犁所建立的对立包括恋爱自由和传统婚姻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分离,时代变幻与友情变质的分裂,以及作者创作时对服务政治的要求与探求心灵世界的创作理念的矛盾。复调结构是照映出人物和作者内心挣扎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孙犁;《铁木前传》;复调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人·具体性·空间·物理的”为基点,对“出”的语义扩展中,是否发生概念隐喻,如发生概念隐喻,具体发生了何种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出”的本义为人由空间内部到外部的移动,即“离开”。“出”在语义扩展中发生的概念隐喻扩展路径为:人→动物→生物→无生物;具体性→抽象性;空间→时间;物理的→心理的→社会的。  【关键词】 概念隐喻;语义分析;动词“出”;语义扩展  【中图分类号】H1-0
期刊
【摘要】涓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中的一位主人公,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通过分析涓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一位经过新思潮浸润的五四新青年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在新旧思想的拉扯下呈现出的复杂心理特征和矛盾形象特点,由此可以借涓生这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窺探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精神困境。  【关键词】《伤逝》;涓生;矛盾形象;精神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文体类型,小说从神话、史诗和传奇中孕育、诞生以来,一直是文学艺术园地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虚构这种对现实的审美把握方式是以生活现象的关联性为依据、以小说的艺术限定性为前提的。小说家的艺术虚构是小说家调动其艺术思维捕捉与其审美趣味有关联的生活现象,利用小说艺术的假定性来建构小说的虚构世界。  【关键词】逻辑;小说;现象;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随着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影字幕翻译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结合电影《小妇人》的字幕翻译,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并从意译、增译与减译、归化与异化等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理论在此影片中的应用实例,总结出功能对等理论利于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有助于目的语观众理解源语影片。  【关键词】 电影字幕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小妇人》;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生活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心去体验生活,让美好的事物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留下美好且深刻的记忆,让人们可以回想到生命过程中美好的体验。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可以让生活感到更加充实,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做出肯定,没有体验,人们将失去创作的灵感也无法去感知生活,审美体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活动,并且也能在大脑中形成较为直观的形象,文学欣赏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审美去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美的感染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