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五法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j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如何学习、向什么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五点:
  
  一、指导学生学会课堂学习’
  
  对学生而言,从小学到中学,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向互动探究式教学的转变,使学生课堂的学习角色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究者转变。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中学数学课堂的特点和学生探究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形成自己课堂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课堂应该怎样去听、怎样去思考。学生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参与课堂的方法,才会有效地参与。
  
  二、设置有效的数学情境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类的评优课、观摩课应运而生,它有效地推动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人为了使课堂更贴近生活,为了让数学知识穿上衣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绞尽脑汁地编造了一些生硬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二是实,既要题意明了,言简意赅,不拐弯抹角,又要符合现实生活;三是巧,即问题设置要巧妙,要有层次感,更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例如中位数与众数这节课,我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比赛中中国选手贾占波与美国选手埃蒙斯的成绩作为情境:美国选手埃蒙斯前九枪以绝对优势领先于中国选手贾占波,可以说稳操胜券,但最后一枪却意外脱靶,从而失去了冠军。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埃蒙斯的平均成绩来评价他的实际水平是否合理?这个事例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样的评价方案是否合理。问题可以说是简洁明了。后一个问题“你能否用一个合理的方法来评价他的实际水平呢?”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推向一个高潮,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从而得出不同的方法。实现了课程改革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个目标。
  
  三、精心设问、巧妙点拨
  
  数学学科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因此如何应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堂。很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往往会说“这问题怎么想、从哪儿想呢?”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就是平时我们强调的是掌握这个知识点、解决这个习题,而忽略了分析这个问题的方法的探究。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是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由一系列的设问达到的。课堂提问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因此说问题的设置将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好的问题不是告诉学生下面如何去做,更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它有时就和情境的要求一样。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就像你让孩子去摘苹果,太高了或太低了,只会降低他的兴趣,使课堂的气氛更为沉闷。如果让他努力一下,跳一跳就能摘到,你说他的兴趣会怎样。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导向性、有层次感。问题是你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它必须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为主线,从而使设置的问题更加有效;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应建立在前一设问解决的基础上,避免问题设置的重复,做到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问题的设置更要考虑考察对象的知识能力,你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一个很难的问题让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因人设问。也只有这样才会发挥这个设问的作用。最终还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全面性,要照顾到班级各个层次的同学,要让班级各个层次的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解决最终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总结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指明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才是授人以“渔”。举个简单的例子: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问题,本题最终是用内错角相等来证明,最终的总结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内错角,而应该点明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这样学生就不是会做这一题了,而是会分析所有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题目了。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个人能力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自主意识更为强烈。教师角色也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微妙。因此互相的理解与尊重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语言亲切、面带微笑的教师肯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接受你,关系和谐了,你的要求学生执行起来就更到位了,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更容易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谨、既舒适又紧张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容易被打开,思维活跃了,效率自然提高了。
   五、培养自我的人格魅力
   教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老师花的时间并不多,平时也不怎么找学生,为什么他教的学生成绩就那么好呢!一句话:他们的要求,学生执行的比较到位。这源于他们的魅力。而要想有这样的魅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既要具备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掌握学科之间的联系,旁征博引。比如数学中的轴对称知识,若你探究时与物理中的光的反射原理结合起来,学生对你的崇拜肯定加倍。二要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知识的传授与探究都要讲究策略,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三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语堂中的一两句诙谐幽默的语言定会融洽课堂气氛,为你的课堂添彩。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他的要求学生怎么会不认真执行呢!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问题导引:1、你了解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吗?  2、你知道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吗?你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进行计算与证明吗?  3、你了解梯形中常见辅助线的添法吗?你能借助添辅助线解决梯形的计算或证明问题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深厚,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笔者经过不断思考和挖掘,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重才观、选才观、用才观、育才观四方面的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科学素养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如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物理主要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主,因此在各科的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营造创新氛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