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涛《画语录》之“神遇而迹化”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神遇而迹化”,揭示了中国绘画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该文以“神遇而迹化”为研究对象,通过“神遇”和“迹化”阐述山水画创作的规律,揭示山水画写生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是目前艺术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他在其著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以下简称《图像学研究》)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流程.他通过五个案例,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深层剖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为人们展示了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精妙之处及其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作者通过对《图像学研究》内容的梳理,解读图像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并总结归纳书中案例的内容,使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路径更加简明易懂.在此基础上,该文作者比较分析图像学研究方法的特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科技、经济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今的艺术逐渐大众化、商品化,有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走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的现象,如何保障艺术在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独立性,是有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满族刺绣是一项有着悠久民族传承历史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在互联网信息、机械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面临着创新能力欠缺、产业模式保守等问题.为了让满绣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该文尝试寻找多种现代化发展方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产业相结合,使满绣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多切实有效的发展途径.
《艺术文章写作概论》是陈池瑜任教艺术文章写作课程几十年的心血成果.全书整体结构循序渐进,体例完备;局部论证旁征博引,案例丰富,深入浅出,论证透彻而感染力强;具有启迪思想,透露出忧患意识,并立体地彰显出研究者与撰写者的中国气派.此书为艺术研究与写作提供指引,有助于对读者艺术思想的启蒙,使其结合写作练习进行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带领读者顺利走进艺术学理论的大门.
“物派”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其一方面对当时的“前卫艺术”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寻求物与物之间实在和虚无的关系.国内对“物派”的研究多从美术史、艺术史的角度切入,分析现当代艺术脉络中的“物派”艺术.该文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分析“物派”艺术的不可见性等相关特征.
该文介绍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遗留哲学手稿——《艺术家的真实》,指出这本书对其色域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影响和作用.罗斯科所处的时代也是艺术打破哲学边界的时代,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作品赋予哲学诠释,艺术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是用于欣赏,而是逐渐成为一种体现新的哲学理念的载体.马克?罗斯科的绘画与他的哲学思考正是当时艺术转型的表征之一.
该文以现代设计史为基础,介绍现代主义设计奠基人之一的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在建筑、工业、教育、平面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育实践.
沃尔夫林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是研究文艺复兴后艺术风格问题的专著,通过对文艺复兴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相比较的形式分析,能使人们较为清晰地把握这两种风格.该书的重点是解释巴洛克,被奉为将巴洛克艺术引入艺术史时代划分的功臣.该文分析沃尔夫林提出的美术史的五对基本概念,并以此分析中国绘画,从而探讨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在中国绘画领域中的适用性、合理性.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视觉已渐渐发展为视觉性,不再被定义为原始感官系统的功能,而是呈图像化的感知形态.与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话语的意义不同,使用文字、图式等形式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图像的意义.该文基于克瑞斯和范勒文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以寂地的绘本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图像的再现性上阐释绘本的含义,并验证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深入解读图像意义的有效方法.
该文作者从丹纳《艺术哲学》出发,以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为理论基础,分析两宋人物画独特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解读传统经典文本,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