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画语录》之“变化章”

来源 :美与时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石涛画语录·变化章》原文的解析,可以引出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艺术作品要借古以开今;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权与化,亦即变通之法;还有关于自我的探讨.该论文主要围绕《石涛画语录》中“法与化”、“临摹与写生”和“关于自我”的观点进行论述,进一步解析石涛的艺术观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变化章中的理论要点影响后代至今.
其他文献
期刊
“诗意地栖居”原本是指人在四重整体的相互关照中实现真正的栖居.在现实生活中,它离开了海德格尔的本意,成为人们标榜精神理想的口号.在遭遇了当下艺术和无力自律、生活的审美泛化、诗意的消解之后,这种审美理想难以实现.
AR技术应用在品牌形象视觉化中,实现了现实的品牌形象与虚拟视觉呈现之间的空间转换,使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交互融合.品牌形象从设计形态到传播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品牌形象设计的视觉化表现形式,传递给用户沉浸式的品牌形象识别感受和审美价值.AR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虚拟品牌形象视觉化表达的重要手段,为品牌形象设计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我国美学界有重要的影响,他的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由周扬从英文翻译,书名按英译为《生活与美学》,后多次修订再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既有革命性、辩证性、改革性、先进性的一面,同时因俄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又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因素.我们应当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美是生活”的得与失,进行历史的、实是求事的、科学的再评价.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结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以休闲旅游为目的,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多产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云端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模式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文结合扬州大学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不同教学情境的比较研究,提出与课程特点和形势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规划基本策略,并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衔接.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配合,有效打造柔性化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的培养效果和体验过程.
“耕读文化”涵盖了古代农耕时期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农业生产和读书荣身,即耕与读.为延续“耕读文化”传统,以景德镇市进坑村为研究对象,从近郊古村生态景观的发展入手,结合村落传统文化内涵,以旅游促发展的理念探究乡村如何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发扬人文内涵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
茅盾的《子夜》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从经济管理学相关理论视角切入,从物质财富配比、民族资本市场状况、经济关系模型三个维度,以理论化、模型化的经济思维分析《子夜》反映的中国民族资本市场结构和经济发展态势.用经济学理论对《子夜》中的经济市场进行分析,突破语言逻辑层面的单一性,为解读《子夜》找到了新型思路和方法,拓宽了作品分析的理论选择域.
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审美现代性在西方美学的进程中有开创性的地位.其美学现代性问题包括时间意识:短暂的现时性与永恒性的悖论,在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审美现代性与工业现代性的冲突,以及都市生活的恶与现代性的美并存的现象.
《美学意识形态》不仅是一部美学史,更是对从17、18世纪欧洲传统美学观念到后现代解构主义众多美学理论的回顾,梳理美学与政治、伦理、历史的复杂关系,探究美学艰难的生存状况.其中,该书通过对美学概念的悬置,运用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方法,关涉到政治、社会、思想和美学的批评,回归身体维度及其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伊格尔顿试图找到一条通往欧洲中心问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