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中藏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藏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高中课改要求,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敢于创新思路,拓展方法,针对高中藏语文的现状,灵活多样的开展藏语文教学,真正在务实、创新上下功夫,实现全面推动高中藏语文课程改革进程。
  关键词: 藏语文务实 创新
  高中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民族地区藏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打破沿袭悠久的传统的高中藏语文教学模式,推进藏语文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新课改形势下,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创新。
  一、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
  藏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有着它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形式体现在教师的举手投足和脸色眼神,体现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多种活动。为了实现藏语文教学目标,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我们藏语文教师经过精心准备,既要贯彻一定量的内容,又要运用适当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有所学又有所乐,在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品性。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藏语文课程改革也在我们的教学中铺开,我们的藏语文老师热衷于形式的学习和更新,求新求异求精彩,致力于形式的尽善尽美,而忽视内容的调整、改革和提高,一种形式主义的歪风正在我们语文教学田园里滋长。
  且让我们走进高中藏语文课堂,就会发现教师们在忙忙碌碌:或而激情演讲,或而放声歌唱,……所有才艺,无不尽情展现。而更热闹的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他们或唱或跳,或说或笑,讲相声、演小品、猜谜语、看录象、做游戏、制玩具等等。凡是生活中的场景,凡是舞台上的做法,都在藏语文课堂上翻版出现,藏语文课堂俨然成了“综艺大观”、“生活大舞台”。至于所谓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教师们更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所谓课堂上的“出彩”、“亮点”,也无非是一个小小的“花样”,一个新奇的“作秀”而已。而这些“花样”和“作秀”也往往能赢得一些专家的称赞,并成为其他教师争相学习和效仿的热点。
  笔者认为,藏语文课改固然要改变单调的、机械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但更要调整、改革的是藏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教材以及语文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改是全方位的变革,绝不限于课堂上的几个小小的新做法,绝不停留在课堂氛围的追求上。藏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语文观,要钻研“课标”和“课本”,要广开课程资源,深入了解学生,还要实时获知自己的教学效果,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课改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探讨问题,必然有三、四个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其名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因而,常常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戛然而止。小组中的优等生总是最有发言权的,不仅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得到认同,而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至于其他同学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只不过是南郭先生搭便车而已。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学生课堂上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
  笔者认为,藏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如果不警惕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只能引起人们对课改认识的混乱误解。凡事都得有个“度”,若是每堂课都是“活动式”“探究式”,每节课都进行“探究”,“探究”也会变得乏味;教师应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这样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藏语文教学内容是综合的。藏语文教学过程也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要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又要采用基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又要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艰辛和时代赋予的责任;既要进行审美教育,又要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种多内容多形式的浑然一体的教学才是现代课程的风格。
  归根结底,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务实。那种撇开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不顾教学效果、无视教学对象的健康成长而一味地在方式方法上求新求异求趣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形式主义倾向。这样的教学只是风风火火的“课堂闹剧”,无益于学生藏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藏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教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三尺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到杜威的“五环节”,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到钱梦龙“三主”的方针,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以一种教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我看过很多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研究一下,也许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创新”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等于学生的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会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们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教学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就可以顺利的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迁移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藏语文教师,我认为藏语文课堂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阵地。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因此,藏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着眼点就是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现在,许多藏语文教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教案设计上。虽然这些研究并无过错,但一味地追求就有失偏颇,也是对教师工作职责的狭隘认识。由于藏语文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陈旧落后,不是开发利用,而是遏制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我们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解放孩子的头脑,还给学生的自主权,使他们在学习上真正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课改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为学习者的多方面发展服务的,是为开启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舍得割爱,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甚至引以为经验的观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学习的新观念,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一代。
  我们要适应新课改,就必须诚心接受,热心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藏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朴实,学生学得扎实,为藏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要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交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也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说”更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就此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
目的:研究冠心病的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进一步为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提供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为更好地将冠心病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研究特发膜性肾病临床辨证过程中出现的舌象及证型特征,对比研究激素使用与未使用患者舌象及证型特点,并进行数字统计,用以揭示该病发病过程中舌象及证型变化规律及使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