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将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初中生阅读现状很不理想: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太少,阅读量较小;阅读品位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势在必行。
一、阅读现状分析
2004年4月我们抽取全校950名初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此表可以看出,阅读动机占第一位的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说明了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其他的几项调查来看,学生的读书实践和愿望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很不乐观,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改善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二、思考与实践
1.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任何课外阅读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通过个人行为体现社会的内涵。所谓阅读环境,它既指进行阅读的时间、地点、位置、设施、布置、人群等外在的因素,也指引导孩子的成年阅读者与孩子的态度,以及影响态度的相关因素。为初中生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必须构建一个阅读循环圈。这个阅读循环圈包括以下因素:(1)选择。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但光有储备也是不行的,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不是束之高阁仅仅作为摆设的;图书还应该进行展示,以刺激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本身就是阅读活动非常重要的部分。(2)阅读。“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阅读分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3)反应。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文学阅读所引起的反应通常被描述为“高兴”、“厌倦”、“激动”、“有趣”、“享受”、“狂喜”等等。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往往表现为:渴望重读,或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阅读同类的作品。就这样,我们回到了阅读循环圈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第二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他们希望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一起来体验。聊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的闲聊;一种是正式的谈话,比如课堂讨论。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之势。(4)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都可以被克服。因此这个要素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2.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模式
上好每两周一次的名著赏读课。在两周的课时中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名著赏读课。专课专用,持之以恒。初一赏读《三国演义》,初二赏读《水浒传》,初三赏读当代中外名著。让学生亲近名著,走进名著。
设立阅读系列主题。如“我喜爱的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读书活动,让学生集中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走近这个作家,聆听他们的教诲。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就可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文章,到时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将这些文章汇编成册,请学生家长过目。教师为保证这个活动有效的进行,经常拿出课堂时间开展读书活动,专门让学生自己来讲讲他读了作品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热爱文学的兴趣,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块进行,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有序地阅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我校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设计了精美典雅的阅读手记本——《书香人生》。它的设计理念为: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内容包括今日格言、相关链接、美词佳句摘录、仿写、阅读感言、续写等。规定学生每周摘录2~3篇,每月全班交流一次。《书香人生》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八年级试用,期间四易其稿,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需求,不断调整设置的栏目,向全校48个班级推广,成为每个学生课外阅读的必备书。
一、阅读现状分析
2004年4月我们抽取全校950名初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此表可以看出,阅读动机占第一位的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说明了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其他的几项调查来看,学生的读书实践和愿望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很不乐观,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改善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二、思考与实践
1.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任何课外阅读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通过个人行为体现社会的内涵。所谓阅读环境,它既指进行阅读的时间、地点、位置、设施、布置、人群等外在的因素,也指引导孩子的成年阅读者与孩子的态度,以及影响态度的相关因素。为初中生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必须构建一个阅读循环圈。这个阅读循环圈包括以下因素:(1)选择。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但光有储备也是不行的,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不是束之高阁仅仅作为摆设的;图书还应该进行展示,以刺激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择本身就是阅读活动非常重要的部分。(2)阅读。“阅读”并不等于拿着书,让印刷体的文字在眼前晃过这样的活动。阅读分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3)反应。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文学阅读所引起的反应通常被描述为“高兴”、“厌倦”、“激动”、“有趣”、“享受”、“狂喜”等等。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往往表现为:渴望重读,或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阅读同类的作品。就这样,我们回到了阅读循环圈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第二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他们希望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一起来体验。聊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的闲聊;一种是正式的谈话,比如课堂讨论。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之势。(4)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很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帮助和示范,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障碍都可以被克服。因此这个要素被置于整个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2.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模式
上好每两周一次的名著赏读课。在两周的课时中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名著赏读课。专课专用,持之以恒。初一赏读《三国演义》,初二赏读《水浒传》,初三赏读当代中外名著。让学生亲近名著,走进名著。
设立阅读系列主题。如“我喜爱的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读书活动,让学生集中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走近这个作家,聆听他们的教诲。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就可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文章,到时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将这些文章汇编成册,请学生家长过目。教师为保证这个活动有效的进行,经常拿出课堂时间开展读书活动,专门让学生自己来讲讲他读了作品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热爱文学的兴趣,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块进行,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有序地阅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我校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设计了精美典雅的阅读手记本——《书香人生》。它的设计理念为: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内容包括今日格言、相关链接、美词佳句摘录、仿写、阅读感言、续写等。规定学生每周摘录2~3篇,每月全班交流一次。《书香人生》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八年级试用,期间四易其稿,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需求,不断调整设置的栏目,向全校48个班级推广,成为每个学生课外阅读的必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