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居易是唐代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五月至二年九月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任时,不仅为苏州百姓留下了善政,而且也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留下了描写山水美景和民风民俗的大量诗篇。赏读白居易的诗篇,对感受苏州千年文化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让我们去真正认识诗人对苏州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白居易 苏州诗咏 品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江南好》我们最熟悉的是第一首,总的写诗人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此时白居易身在洛阳,却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让自己得到精神的满足。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那样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来,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第二首回忆杭州,游玩山寺寻找皎洁的月中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游玩?第三首回忆苏州,喝一杯吴宫的醇厚美酒春竹叶,看一眼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诗人不禁叹息地说:何时能再与苏州相逢?结尾诉说了诗人对苏州的深深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向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恰恰任了杭州和苏州的刺史,对苏杭两地的感情在他的诗文中毫不掩饰地流露了出来,如描写苏州的《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疏浚开凿了从阊门到虎丘的七里山塘,解除了这一带的水患,这也正顺应了苏州的水域优势和苏州人的“亲水情结”。此河一开,在河堤两岸聚集了一户又一户枕河人家。苏州城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水陆两套相辅相成的交通系统,构成“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苏州著名的山塘街亦称白公堤,由此白居易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笔下诗情画意的苏州。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第二年白居易和母亲也跟随到徐州,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徐州一带战乱频繁,父亲让白居易和母亲到苏杭一带投靠亲戚,使他少年时就结缘苏杭,最后他和母亲在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他聪颖过人,读书刻苦,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被贬江州。长庆时,白居易终于圆了少年梦想,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七十五岁。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十月至四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在杭州筑长堤防旱涝,大规模浚湖,使得西湖的面貌焕然一新,少了几许壮阔和放浪,多了几分婉约和妩媚,西湖变得更加风姿绰约了,造就了如今西湖之主要形貌和特点。白居易还留下了大量赞美西湖山水的好诗,使西湖声名远扬。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五月至二年九月白居易任苏州刺史。虽然在苏州任上不过十七个月,但他为苏州百姓办了许多实事。上任不久,他坐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3600米,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使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使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白居易以民为本,政省刑宽,使得苏州百姓获得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实惠,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苏州百姓也是少有的“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地相送。刘禹锡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在为苏州百姓留下许多善政的同时,白居易还于公暇之际,走遍苏州的大街小巷,留下了许多吟诵苏州风物的美丽诗篇,为苏州的自然山水增添了更有意义的人文色彩。下面撷取几首苏州诗咏进行赏读:
  一、描写苏州的山水美景
  宿湖中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有每逢十天一次的旬假,他就放下案牍,乘着画舫去苏州的山山水水游赏,也借此消除九天的劳顿。他最爱去的,而且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虎丘和太湖。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夜宿太湖所见到的美景,也感受到了美景带给他的乐趣。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从傍晚到黄昏湖中和山上的奇丽景色。“水天”二字表现出太湖混沌苍茫的气势,如果改成“湖水”二字就黯然失色了。霞光映照,树影的颜色更加丰富,给人山谷幽深的感觉。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先写游湖的乐趣,一是终于远离府第,没有案牍劳神,可以一醉方休;二是有笙歌伴酒,还可吟诗抒怀。最后诗人用问答结束全诗,夜晚画舫就宿在太湖西洞庭山,就是太湖中的西山岛,表现出诗人轻松自得的情态。全诗平易如口语,措辞自然又高雅,顿挫有致,音律和谐。
  题东武丘寺六韵
  香刹看非远,园入始深。
  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
  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
  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   据传春秋末期吴王阊闾葬于此,后有虎踞其上,故称虎丘;一说丘如蹲虎而得名。东晋咸和二年(327)司徒王、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当时寺建于剑池山下东西两处,本是两个寺。唐时为避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之讳,便改名为“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841—847)佛寺废毁,后来重建时,合两寺为一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北宋至道年间(995—997)重建时又改名为“云岩禅寺”,塔名也改为“云岩寺塔”。清康熙年间更名为“虎阜禅寺”,但人们仍习惯俗称“虎丘寺”。白居易在苏州最爱游的地方就是虎丘,这首诗描绘了东武丘寺的迷人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开头两句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写了东武丘寺的概貌。首句是从远处看,东武丘寺好像并不远。虎丘在阊门外七里,古时一出阊门就能望见虎丘,所以诗人写到“看非远”,二句写东武丘寺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第三句到第十句写寺内景色,三、四句写寺院的松和竹:松如龙蟠,矫健苍劲;修竹玉立,茂盛多姿。五、六句写寺内的怪石和灵池。七、八句写东武丘寺内的建筑,高亭耸立,大有远观沧海之势。虎丘山下为东西两武丘寺,山被包在寺中,故谓“山在寺中心”,这也是虎丘的特色——“寺藏山”。九、十句不仅写了东武丘寺内鸟语花香的美景,也表现了诗人乐此不疲的心境。白居易喜欢虎丘,在寺院内的花间林下饮酒赋诗,一幅怡然自得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愿意弃官归隐的愿望,他在虎丘流连忘返,表现了诗人对悠闲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全面展现了武丘寺的景色和诗人游寺的情趣,层次井然,错落有致,动静相协,声色俱佳。
  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描写苏州西郊天平山上的泉水,是托物言志之作。天平山在苏州西南诸峰中是最为高峻的一座山,因山顶平整,故称天平山。因天平山高接云天,常有白云缭绕,故也名白云山。风景以石、泉、枫取胜,号称“天平三绝”。宋代范仲淹的祖祠、祖坟都在此,故此山还被称为“范坟山”。白云泉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水味甘甜,所以名山胜水,相得益彰。据说白居易喜欢到天平山读书,常常下榻于此,下榻的楼后人命名为“乐天楼”。当看到山间一股清泉明澈洁净,白居易随手书“白云泉”刻于山石之上,并题诗一首,现在我们到白云泉下,依然可以嗅到穿越千年而来的墨香!
  诗的开头两句写天平山的白云泉是那样的悠闲自在,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无拘无束地在石隙间流淌。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股淙淙的清泉,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后,就向往退居林泉的生活,这样才能做一个襟怀淡薄、情趣闲逸之人。所以三、四句表面写白云泉“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似乎是责怪泉水急匆匆地到山下的江湖中推波助澜,给人增添烦恼,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内心说:既然自己那么向往闲适的隐逸生活,何必还留恋官场,不如摆脱“心为形役”的官场生活吧!这首诗将山水人格化,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在白云泉这股人格化的山泉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象征了诗人自己的品性和胸怀,可以说是言近旨远,寄寓深刻。
  二、描写苏州的风俗画面
  苏州河道水网纵横交织,构成了城市空间艺术的基座。古塔、深巷、园林、寺观、粉墙黛瓦的民居、各献其巧的桥梁、自由散漫的碧水,这些城市元素统一在一起,密切结合,相互渗透,创造出了水与城浑然一体的苏州水城艺术风貌,凝成了特色鲜明的吴文化的风俗画。
  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诗人抓住苏州山水的特点采用了“风俗画”的构图和用色。首联两个“欲”紧扣题目“正月三日”早春时节,诗人穿行于苏州的街巷小桥,黄鹂为坊名,乌鹊是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最古老的石拱桥,春秋时因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据记载,此桥原为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端正耸峙,如琼雕玉凿。乌鹊桥拱之顶,与玄妙观内三清殿屋脊对峙,甚是壮观。此桥与城中其他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乌鹊桥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红栏三百九十桥”之“红栏”,就是指乌鹊桥,诗以乌鹊桥之个别而代“三百九十桥”之全部。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此桥情有独钟。“黄鹂”“乌鹊”语意双关,三、四句“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对“三百九十”的数词,妙不可言,暗写绿水与河道东西南北纵横交织。一池春水,又由于水道的东南西北、曲折蜿蜒,而波光粼粼。苏州的小桥姿态各异,又因为东西南北的方位,桥栏色彩鲜艳夺目,便愈加风情万种了。水用“绿”,可谓清澈之极;桥用“红”,可谓绚烂之甚,结合首联的“黄鹂”之黄、“乌鹊”之黛,黄、乌、绿、红,色彩鲜艳而明丽,画面层次丰富而跳跃,足以给人以美感强烈的视觉冲击。五、六句一组特写:“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显示出春天急不可耐的状态。最后两句是问答形式,作者在早春时节欣赏美景之时,更是向往姹紫嫣红的大好春光,自问自答,问得漫不经心,问得随意天真。江南春风一吹,很快就会出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意。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表现了苏州早春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登阊门闲望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雀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塘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阊门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是苏州自古以来的一张光亮华丽、永不褪色的名片。开篇四句描绘了水城苏州的繁华胜景,白居易在《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中也咏道:“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意思是说,苏州人口之众多,民生之繁华,已超过了江淮重镇扬州,已抵得上半个长安城了。从这几句诗中可看出盛唐时期,物阜民熙的苏州,财税和军事力量已相当雄厚。城里城外有黑压压的一片房屋和纵横交错的街道。“郁苍苍”不仅写出了人烟的稠密,还蕴含了大城市繁华、热闹的气氛。接下来六句写苏州城内外的景色,诗人用“碧”与“红”给秋天傍晚的苏城染上了绚丽的色彩。苏城到处楼前飘乐,门外泊舟,生动地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致。“云埋”两句写城外的虎丘山和灵岩山两处胜景:围绕虎丘山建筑的佛寺,隐入白云之中,山间云雾缭绕,青翠的山峰朦朦胧胧,颜色显得暗淡;灵岩山上的馆娃宫在月光的映照下,轮廓可见,月光映在水面泛出清光,点缀出一派迷人的景色。山寺幽深,娃宫清冷。馆娃宫是吴王夫差所建,他为讨西施的欢心,特凿玩月池供西施在水中玩月采莲。最后两句感叹自己被苏杭的景色所倾倒。月下观景,体察细微,既曰“闲望”,也反映出诗人的闲适心境。闲适,使白居易消解了内心的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负荷和生活压力。其精神绝对放松,意志也高度自由,进入了享受生命的人生境界。
  吴中好风景二首
  吴中好风景,八月如三月。
  水荇叶仍香,木莲花未歇。
  海天微雨散,江郭纤埃灭。
  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舫活。
  两衙渐多暇,亭午初无热。
  骑吏语使君,正是游时节。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
  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
  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
  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
  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
  州民劝使君,且莫抛官去。
  即将离别苏州时,白居易是那样的依依不舍。这两首诗第一首写吴中八月的秋景与三月的春景一样,河面上水荇叶含香,木莲花还未衰败。小雨过后,天空澄清,暑气已退,潮涨潮生,船舫揽活,正是游湖好时节。第二首更是赞美吴中风景无论早晚都是美妙无比:早上万家升起袅袅炊烟,八月桂花飘香;游船传来动听的管弦之声,桥上挂满飘舞的旌旗。自己在苏州开凿山塘河,修筑堤坝,吴地一派年岁丰熟之象,连苏州热情的百姓都一再挽留刺史,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的热爱之情。
  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但对苏州却依依不舍,临别时写下《别苏州》一诗,欲行且止。江南的风土民情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用大量的诗篇表达了他的情怀,其吟诵苏州风物景致的美丽诗篇,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亲切,给苏州留下了永恒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高树森.诗篇遗爱留吴中——白居易与苏州[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2] 杜学霞.白居易在杭、苏时的“吏隐”心态及思想渊源[J]. 韶关学院学报,2009(4).
  [3] 徐静.姑苏诗太守白居易笔下的东方水城——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J].文艺争鸣,2015(1).
  [4] 曹瑞娟.从白居易苏杭诗看文学与地域的互动[J].文艺评论,2015(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普里什文作品中,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自然与人的亲密交融,始终是他作品的着力点。他尊重自然万物的个性,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与互动,以亲人般的态度关注自然,最终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尽管普里什文并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但他的创作却无意中彰显了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进入普里什文的作品,能够深入剖析他文学创作的价值。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思索与实践,无疑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笔财富。 
摘要:在徐则臣小说创作过程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地理关键词:“花街”“北京”“运河”。“花街”系列作品是徐则臣小说创作早期的地理关键词,而不管是作为运河支流南岸小城的“花街”,还是“北京”系列书写中,都体现着徐则臣对“运河”意象的眷恋。“运河”意象是贯穿于徐则臣小说书写始终的一个符号,它既是历史的象征、作家叙事版图重要的线索,也是精神的寄托与精神的归属。  关键词:运河 徐则臣 历史 道具 跨界  
摘 要:柔石中篇小说《二月》中塑造的萧涧秋形象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往的研究认为萧涧秋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这个观点在众多的研究中被反复提及,成为小说主人公的标签。其实细究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精神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男主人公的归来——离去中,存在一种隐秘的心理行为模式,即寻找模式:一个孤独、悲观、怀有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在江南一隅寻找自我价值的认同,到价值失落决定遁走继续寻找和探索的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以全面推进与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日渐成为主要文化形态之一。将艺术置于消费文化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其世俗化的发展趋向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艺术聚焦大众的日常生活、关注大众的人性状况和将现成的日常之物置入作品等。  关键词:消费文化 艺术 世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文化的强势扩张,我国的艺术发展无法回避市场化的冲击,艺术创作变化很
摘 要:在中篇小说集《所有的猪都到齐了》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荒谬的情节、抽象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成人寓言的体式。晓航力求借超现实的创作手法去传达对城市发展和城市人精神困惑的形而上的思索。  关键词:寓言 荒谬 城市 精神 隐喻 小说  作为智性写作的代表,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晓航的作品犹如文坛的一阵春风,无疑是值得被关注的。晓航的作品充满了自由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的特色,他不屑于对现实进
摘 要:《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所表现的选材、用语的“简单”,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对选择梁启超先生其人何事的写作内容的“省略”,梁实秋先生对恩师抒发情感的“节制”。在有限的写作维度(时空)里,作者刻意隐藏了无限的温度。  关键词:省略 节制  梁實秋先生在《文学讲话》中提到创作的要旨:“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梁实秋先生主张文章的
摘 要: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意识中反映的是对作家R浓烈的爱情,但潜意识中反映出的是她对于自我价值的追寻。本文将眼光集中于陌生女人的意识活动,结合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诉求,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方法,从自我虐待、情感替补、自我价值三个角度展开叙述,得出陌生女人在生命中苦苦挣扎、追寻自我存在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无意识 自我存在 精神
摘 要:在“台独”势力操纵省籍矛盾,外省人被歧视,被排挤,被污名的时代,正直的本省知识分子王琼玲担起了为外省人代言的重任,在《老张们》《阿满的苹果》两部中篇小说中以同情、悲悯和敬仰之情表现了他们可笑的语言、可怜的卑贱和可敬的品格。在外省人形象系列中,这些形象属于陈映真所开创的本省人眼中的底层外省人形象,是两岸分治以来由隔绝到互通这一典型政治、历史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塑造,王琼玲代表本省民
摘要:在庭审中,所有事实的确定,都是通过叙事实现的,律师所使用的询问技巧与策略极其重要,这些策略决定了他能否为委托人带来最理想的结果,即无罪或最低的刑期。结案陈词是辩护律师的最后一搏,这一环节把陪审团成员的心理意象和移情作用推向高潮,律师必须利用法律叙事,为陪审团营造一个虚拟而逼真的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某些观点施加影响,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关键词:叙事 结案陈词 策略 移情性 
【导读】   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激越的场面,西北汉子的隆隆鼓声,是对高原生命热烈的赞颂,是对民族魂魄崇高的礼赞。它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我们认真体会那恢弘的气势,仔细感受生命的律动,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心灵随之激荡吧!  延安武鼓  银笙   要说打鼓,哪里的也没有延安的有特色。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延安武鼓就流传下来。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从黄土高坡上、从黄土山沟里边敲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