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形象谱系中的新典型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台独”势力操纵省籍矛盾,外省人被歧视,被排挤,被污名的时代,正直的本省知识分子王琼玲担起了为外省人代言的重任,在《老张们》《阿满的苹果》两部中篇小说中以同情、悲悯和敬仰之情表现了他们可笑的语言、可怜的卑贱和可敬的品格。在外省人形象系列中,这些形象属于陈映真所开创的本省人眼中的底层外省人形象,是两岸分治以来由隔绝到互通这一典型政治、历史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塑造,王琼玲代表本省民众表达了对省籍融合及两岸和平的渴望。
  关键词:王琼玲 小说 省籍矛盾 外省人形象
  在台湾,“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之间的所谓‘族群矛盾’始终长期而顽强地存在”{1},但导致其“始终长期而顽强地存在”的并非族群、省籍间的客观差异,而是“台独”势力的大肆炒作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分化瓦解台湾民众的中国、中华民族意识,在‘去中国化’‘污名化’中国的氛围中构建‘台独’势力鼓噪的所谓‘台湾国’‘台湾民族’的‘认同政治’”{2}。文学是“台独”势力的一把板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独”作家就渲染省籍矛盾,以悲情的笔调、怨愤的语气建构外省人丑陋、懒惰、贪心、残暴、抢占资源和不安于台湾等形象。众口铄金之时,趋之若鹜者、曲迎附和者、缄默回避者皆有之,但真正的知识分子敢于“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3},他们数量虽少,声音虽弱,却能戳破黑幕,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王琼玲就是这样的本省知识分子。她在嘉义县梅山乡长大,是东吴大学中文博士、著名古典小说研究专家,现任中正大学教授,“被誉为2009年以来文坛最耀眼的一颗新星”{4},其中篇小说《美人尖》“被誉为台湾的《金锁记》”{5},由其改编的豫剧受到两岸戏迷的追捧。王琼玲以表现底层民众著称,作为被歧视,被排挤,被污名的底层人,外省人成为王琼玲密切关注的群体之一,在动辄会被扣上“卖台”帽子的时代,她以无比的勇气担起了为外省人代言的重任。
  一、王琼玲小说中的外省人形象特征
  在《老张们》(收录于《美人尖》,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初版)和《阿满的苹果》(收录于《驼背汉与花姑娘》,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初版)两个中篇小说中,王琼玲塑造了张太爷、张把总、张二爷、张三哥、四弟、老五、尾六儿、小七、张大隆等外省人形象,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出身、教养、职业各不相同,但可笑的腔调、可怜的卑贱、可敬的品格构成他们共同的特征。
  (一)可笑的语言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随身带来的很少,少到只有死不改口的乡音”,这“死不改口的乡音”成为他们撕不去的族群标签,“不只‘鞋子’与‘孩子’分不清,‘包子’和‘报纸’也没啥两样”的他们在本省人眼中是“真的是有够呆、有够笨!”他们“认真打拼去拜师学闽南语”“话一讲出来,离离落落又散喷喷,给人笑到腹肚疼”。不仅腔调好笑,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也令本省人啼笑皆非,本省人故意教去相亲的他们说“小姐、小姐!圆仔花!鼻头像苦瓜……”他们竟然真的说了,“当场把一个温温柔柔的美姑娘,气得蹬脚跳蹄,哭入去房间”,这些都成了本省人无聊时的笑料,每每讲起,“都笑到东倒西歪”。
  (二)可怜的命运 王琼玲小说中的外省人全部卑微如同草芥,勾勒他们生命年轮的不是流畅、优美、弹性十足的曲线,而是弯弯曲曲、零零落落、断断续续的残丝废线。张太爷虽曾出身于“在山东可是呼得起风,唤得来雨,响当当的大家族”,但到台湾时竟只剩下他和总把子父子俩,总把子被时疫夺去性命后,他成了孑然一身的老人。二爷、三哥、四弟、老五、尾六儿、小七在大陆时就不富裕,“逃累了或退伍了”,只剩下“胡碴脸”“露脚趾的脏布鞋”,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虽然总把子一一为他们找到了饭碗,但生活仍是相当艰辛的:二爷为了上大学的养子以老迈的身躯给人抬棺材;三哥寄居在小学校的仓库,被赶走后不知所终;四弟的女儿在花季突然疯狂,两个儿子都娶不上老婆;尾六儿摆脱不了哥哥被炸死的梦魇,精神崩溃后割腕自杀;小七娶的却是个傻姑娘,一手拉扯大两个孩子,还要为儿子承担养育下一代的义务,终至绝望轻生;张大隆想娶个台湾妻子却被捉弄,想过个圣诞节却被禁止,想老家的孩子却只能抱着布娃娃喃喃自语……
  (三)可敬的品格 虽然王琼玲小说中的外省人命运多舛,但他们都有颗金子般的心。张太爷“叫儿子变卖掉最后的几两黄金,救活好几个身染肺痨、病得七荤八素的‘老乡’”。总把子在时疫暴发时把药省给老父,自己命丧黄泉,与二爷、三哥们非亲非故,却无偿为他们找到生计。二爷感恩图报,总把子去世后,他带着三哥、四弟们改姓张,替总把子承担起赡养张太爷的义务,听说妓女秋桂的不幸,立即答应娶其为妻,为养子克勤克俭,直到最后将大体捐献。三哥感情忠诚,为姊妻守身几十年。小七自杀前安顿好妻子的后半生,在大陆创办希望小学,在台湾设立文教基金,唯一没有考虑的是自己。张大隆兢兢业业,虽然自己衣衫褴褛,却经常替学生缴学费,带学生看医生,为学生买书包,送学生梦寐以求的大苹果。
  二、王琼玲小说中外省人形象的意义
  虽然王琼玲创作时,外省人题材小说已经很多,但她没有因袭前人,而是以自己熟悉的、自己家乡的外省人为原型,以悲悯和良知,塑造了新的外省人形象,这些形象是独特的、真实的、丰满的,其出现具有文学、历史和政治上的多重意义。
  (一)构建了外省人形象谱系中的新典型 台湾小说中的外省人形象谱系由两大系列构成:外省作家小说中的外省人形象系列、本省作家小说中的外省人形象系列。
  第一代外省作家小说中的外省人以白先勇《台北人》和桑品载的《岸与岸》中的人物为代表。《台北人》中的外省人大多是上层社会的官长、官太太和高级妓女,他们难忘在大陆时的风光,生活虽然依然安逸,但质量已今非昔比,因而时常感时伤怀、情绪消沉。《岸与岸》中的外省人以作者自己为原型,是先被国民党官兵欺负、上岸后又遭本省人欺骗的小难民,为活口,他成为国民党下层士兵,感受到了官长的关爱,主动参与偷袭大陆的行动,面对战友的尸首产生对内战的厌倦和反思。
其他文献
摘 要:张洁在《方舟》中塑造了荆华、梁倩和柳泉三位刚刚从苦难年代走出来的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叙写了她们职业和婚姻的不幸遭遇。通过描写女性主人公在男性眼中的形象以及她们眼中的男性形象的方式,“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张洁展示了她在时代气氛的感召下对男女两性之间的“性沟”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启发人们对漂浮在“性沟”之上的“方舟”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方舟》 女性 男性 “性沟”  在弥漫着浓重“新启蒙
摘 要: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来看,仪式素来被认为是历史的“存贮器”,承载着社会集体记忆。性质上,它与文学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诉求的表达性。仪式是原始初民对延续生存渴求的社会叙事。它之所以被认为有意义,是因为它“反映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1}。同样的,自文学诞生之日,仪式所提供的原始积淀在文学里得到最大的发掘,体现人类对生存境况的探讨和延续生存愿望的演绎。这两者是组成社会叙事这个系统(以
摘 要:《带灯》的分裂叙事不仅表现在人物性格设置上和多重隐喻意象的安排上,还表现在小说叙事风格上,而这种分裂,实则源于叙事者叙事意图与叙事手法的内在冲突与分裂,包括交替的叙事视角、杂糅的叙事声音、分裂的叙事立场,种种分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次分裂实验。正是这种意图与手段的分歧,导致了小说的分裂叙事。尽管这个实验并不成功,然而在种种分裂之中也使得小说产生了别样的张力。  关键词:《带灯》 分裂叙事
摘 要:在普里什文作品中,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自然与人的亲密交融,始终是他作品的着力点。他尊重自然万物的个性,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与互动,以亲人般的态度关注自然,最终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尽管普里什文并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但他的创作却无意中彰显了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进入普里什文的作品,能够深入剖析他文学创作的价值。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思索与实践,无疑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笔财富。 
摘要:在徐则臣小说创作过程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地理关键词:“花街”“北京”“运河”。“花街”系列作品是徐则臣小说创作早期的地理关键词,而不管是作为运河支流南岸小城的“花街”,还是“北京”系列书写中,都体现着徐则臣对“运河”意象的眷恋。“运河”意象是贯穿于徐则臣小说书写始终的一个符号,它既是历史的象征、作家叙事版图重要的线索,也是精神的寄托与精神的归属。  关键词:运河 徐则臣 历史 道具 跨界  
摘 要:柔石中篇小说《二月》中塑造的萧涧秋形象是现代文学中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往的研究认为萧涧秋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这个观点在众多的研究中被反复提及,成为小说主人公的标签。其实细究萧涧秋在芙蓉镇的精神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男主人公的归来——离去中,存在一种隐秘的心理行为模式,即寻找模式:一个孤独、悲观、怀有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在江南一隅寻找自我价值的认同,到价值失落决定遁走继续寻找和探索的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以全面推进与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日渐成为主要文化形态之一。将艺术置于消费文化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其世俗化的发展趋向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艺术聚焦大众的日常生活、关注大众的人性状况和将现成的日常之物置入作品等。  关键词:消费文化 艺术 世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文化的强势扩张,我国的艺术发展无法回避市场化的冲击,艺术创作变化很
摘 要:在中篇小说集《所有的猪都到齐了》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荒谬的情节、抽象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成人寓言的体式。晓航力求借超现实的创作手法去传达对城市发展和城市人精神困惑的形而上的思索。  关键词:寓言 荒谬 城市 精神 隐喻 小说  作为智性写作的代表,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晓航的作品犹如文坛的一阵春风,无疑是值得被关注的。晓航的作品充满了自由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的特色,他不屑于对现实进
摘 要:《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所表现的选材、用语的“简单”,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对选择梁启超先生其人何事的写作内容的“省略”,梁实秋先生对恩师抒发情感的“节制”。在有限的写作维度(时空)里,作者刻意隐藏了无限的温度。  关键词:省略 节制  梁實秋先生在《文学讲话》中提到创作的要旨:“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梁实秋先生主张文章的
摘 要: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意识中反映的是对作家R浓烈的爱情,但潜意识中反映出的是她对于自我价值的追寻。本文将眼光集中于陌生女人的意识活动,结合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诉求,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方法,从自我虐待、情感替补、自我价值三个角度展开叙述,得出陌生女人在生命中苦苦挣扎、追寻自我存在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无意识 自我存在 精神